黨玉紅

黨玉紅

黨育新生於1976年,全家5口人在大地震中遇難,當時她才6個月大。被解放軍從廢墟中救出來。現已結婚生子,成為了心理諮詢志願者,在唐山殘聯信訪辦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黨育新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76年1月1 日
  • 職業:唐山市康復醫療中心工人
黨育新-簡介,黨育新-成長經歷,遭遇地震,學校生活,結婚生子,入黨,為災區捐款,黨育新-兩代地震孤兒,黨育新-關愛汶川地震小女孩,

黨育新-簡介

黨育新,女,1976年1月1 日生,漢族,唐山市康復醫療中心工人。

黨育新-成長經歷

遭遇地震

“黨氏三姐妹”(左一黨育新,中間黨育紅,右一黨育苗)
黨育新出生在唐山郊區一個農民家庭,地震時才6個多月,“我是後來才知道是1976年1月1日出生的,本名王立秋。”包括黨育新的父母,全家一共5口人在地震中遇難,據她的其他家人說,“父親的最後一個動作,就是伸著胳膊來保護黨育新。”家裡只剩下5歲的哥哥、2歲的姐姐和她。當地震後,解放軍叔叔將小黨育新從廢墟中救出的時候,她一直在不停地哭,而哥哥姐姐後來被姥姥和姑姑接過去。
1976年9月8日,黨育新,和100多名唐山地震孤兒被送往石家莊育紅學校。育紅學校是一所使孤兒生活、學習、遊戲在一起,吃穿住全由國家供給的新型學校。校長董玉國是一位開灤礦工出身、解放後上了大學的教育工作者。
“當時我6個多月大,育苗7個多月,育紅8個多月。”當時,唐山孤兒身上都有寫著名字的布條,只有這3個沒有,“經校黨委和阿姨們商量,給她們起名叫黨育新、黨育苗和黨育紅,她們都姓黨,是黨的女兒。”這就是後來的“黨氏三姐妹”。三姐妹成了育紅學校的寵兒,阿姨們的心上肉,董校長也一天跑來幾次看望她們。小育苗愛做噩夢,常在夢中驚嚇得哭出來。為了讓她睡得安生,阿姨夜間便摟著她睡。小育新胃不好,阿姨便煮軟食給她吃。

學校生活

“那時候,我們可是半軍事化生活,”黨育新說,她們每天穿著一樣的衣服,定時睡覺起床,一起吃飯玩耍,形影不離,很快成為好朋友。
在育紅學校,一次她和小朋友玩耍時,她不小心被小夥伴碰翻的開水燙傷臉部。郝秀霞阿姨心疼得不得了,整天用紗布罩著她的臉,生怕她破了相。帶她上醫院,敷藥。悉心照料百般呵護,才使她的臉沒有留下傷疤。當時,可把郝阿姨嚇壞了,“我都不哭了,郝媽媽還心疼得哭呢。”
1984年,9歲的黨育新回到唐山,姥姥便把她接回家中。她在這裡讀完了國小和國中,費用均由國家負擔。國中畢業後,她又在唐山紡織技校學習了三年。
1995年黨育新從紡織技校畢業,由市政府領導親自安排到唐山康復中心工作,成為一名化驗員。之後,她又被借調到唐山市殘聯,負責信訪接待工作至今。

結婚生子

在唐山福利院的黨氏三姐妹
黨玉紅
圖片
1999年5月16日,“黨氏三姐妹”中最小的黨育新身披婚紗喜做新娘。
結婚前夕,她提筆給唐山市委書記白潤璋寫了一封信,邀請白伯伯參加婚禮。白伯伯擔任證婚人,唐山市原副市長王玉梅為她主持婚禮,全國各地前來採訪報導的媒體達到數十家,婚禮場面非常熱鬧。白潤璋書記表示,他是代表育新的‘娘家人’來參加婚禮的,育新是黨的孩子。黨育新則眼含熱淚,她說自己雖是一名孤兒,不會辜負各級領導和好心人,今後一定要多做貢獻,報效國家。
2000年,黨育新的兒子出生,孩子和丈夫讓她得到了生活幸福。給孩子做飯成了育新生活里最有興致的事,她說對現在她而言,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自己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

入黨

“我今年12月份就能轉正入黨了!”黨玉新告訴記者一個好訊息。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去年12月,黨育新被確定為預備黨員,“這是我今年最大的喜事”。黨玉新說,是黨和國家給了她現在的美好生活,她也要成為一名黨員,用實際行動去關懷幫助別人。
黨育新雖已回到親人身邊,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她始終不願意改用原名,她說:“我不能忘了黨的恩情,我姓黨,永不改名。”她常常懷念育紅學校那難忘的8年時光,懷念老校長、老師和阿姨們。

為災區捐款

河北新聞網2013年4月27日訊(河北日報記者葉娟娟 通訊員梁贊英)“雖然不能親赴救災一線,但我希望能為災區人民儘自己的微薄之力。”昨日上午9時,唐山地震孤兒黨育新來到唐山市紅十字會四川雅安地震捐款接收現場,為災區捐款5000元。

黨育新-兩代地震孤兒

沒人說,她是父親用手送出來的奇蹟。5月19日,黨育新抱著“黃豆芽”,感覺抱著的正是32年前的自己。那時她是否也是這么一副黃豆芽的樣子,什麼時候開始像個正常孩子哭鬧的,這些黨育新都不記得。僅有的記憶是她兩歲後的一張照片。那上面,黨育新胖乎乎的,和兩個姐妹站在一起。她們三個都姓黨,人們都稱“黨氏三姐妹”。搜救到她的解放軍,後來給黨育新說,當時她很健康,胖乎乎的,一點傷都沒有。她父親也很好,致命的傷口很小,看上去走得很安詳。這些話,黨育新從來都不相信。5月17日,她在電視上看到“黃豆芽”被解救的鏡頭,就覺得電視裡那個孩子就是她自己。32年前,黨育新和511個唐山孤兒被送到石家莊一所福利院(育紅學校)。她是那些孩子裡最小的一個。那一次大地震,造成4000多個遺孤,其中1000多個和黨育新一樣生活在福利院裡。在福利院裡,孩子們過著半軍事化的生活——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定時睡覺、起床,一起玩耍,形影不離。有時這是一種快樂,有時這也是一種集體化的孤獨。

黨育新-關愛汶川地震小女孩

“我爸爸媽媽都死了,我不想他們15月19日下午,當唐山抗震救災心理諮詢志願服務隊的隊員、唐山地震孤兒黨育新走進綿陽市中心醫院一間外科病房時,病床上一個小女孩的話重重地砸在她的心上。
“她的父母都遇難了,只留下這個5歲的孩子。”病床前,小女孩的姨媽說,孩子的父母都是某通訊公司北川公司的員工,當時他們都在單位開會,而孩子就在大人開會的那座樓前玩耍。地震發生後,孩子的父母雙雙遇難,而孩子有幸被救援人員從廢墟中救出。
原來愛說愛笑的小姑娘,地震發生後變得非常沉默,總是自己畫畫,覺也睡不踏實了。
小女孩兒的不幸遭遇,讓黨育新充滿了牽掛。20日下午,黨育新再次來到綿陽市中心醫院。由於害怕發生餘震,她牽掛著的小女孩已被轉移到樓下的帳篷里。尚未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小姑娘,驚恐地看著周圍來來往往的人,並不時摸摸打著石膏托板的右腿。
看到走到眼前的黨育新,小姑娘忽然要求和黨育新玩拍手遊戲。漸漸熟絡之後,黨育新表示,接下來的幾天將儘可能地多來看望這位小姑娘,當幾天“臨時媽媽”。
“我也是一位6歲孩子的媽媽,我會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愛她,疼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