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萬頃蓬壺》是王國維於1905年寫的一首詞,被整理收錄在王國維的詞稿《人間詞》甲稿之中。這是一首典型的尋仙詞,上半闋王國維寫了對蓬萊仙山的嚮往,對這個目標孜孜不倦的探尋。下半闋筆鋒突轉,仿佛這個目標是水中樓閣,讓人迷茫而無助。這首詞雖然是尋仙詞,但表達了作者和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未來的迷茫和徘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點絳唇·萬頃蓬壺
- 創作年代:清末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王國維
- 作品出處:《人間詞》甲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點絳唇
萬頃蓬壺,夢中昨夜扁舟去。縈迴島嶼,中有舟行路。
波上樓台,波底層層俯。何人住?斷崖如鋸,不見停橈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②蓬壺:即蓬萊。
③縈迴:盤旋往復。
④層層俯:樓台之水中倒影。
⑤斷崖:陡峭的山崖。
⑥停橈[ráo]處:可以停船登岸之處。
白話譯文
萬里飄渺的蓬萊,在夢裡我坐一葉扁舟而去。在那仙山島嶼中盤桓找尋神仙。其中必有到達仙山的道路。
海面上倒映著神山仙閣,隨波而顯得層層疊疊的。那陡峭的海岸像大鋸剖開一樣,連繫舟的地方都沒有。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1905年,當時正處於中國新舊交替的時刻,國內的知識分子們渴望開闢未來,但又不得其門而入,王國維也像這些知識分子一樣感到迷茫和無助,所以就把這種迷茫寄託於夢境與仙境之中抒發出來。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王國維的這首《點絳唇》詞借夢中尋仙,來表達內心的彷徨與焦慮。
王國維這首詞,就是以紀夢的方式寫對蓬萊神山的追求。“萬頃蓬壺,夢中昨夜扁舟去”雖然只是簡單的敘述,但字裡行間已有一種比較強烈的感發。“蓬壺”已經是無數前人歷盡千辛萬苦也難以長到的仙島,“萬頃”又是一個茫茫無邊的廣大區域;而“夢中昨夜”是多么短暫倉促,“扁舟”又是多么渺小輕微。這是遠大、艱難,與倉促、簡陋之間的對比,就突出了人的意志之堅強與實力之薄弱。“索回島嶼。中有舟行路”是已經進入神山海域,在群島之間穿行,目標近在咫尺。這兩句,讓人感受到一種經過千難萬險之後終於接近目的地的興奮和對繼續有新發現的渴望。
“波上樓台,波底層層俯”就是新的發現,這是寫神山仙閣及其水中的倒影。這首詞寫層層樓倒立於水中,又多了一種光怪迷離的感受。這種感受,與夢的環境是相合的。“斷崖如鋸,不見停橈處”就像用一把天工開物的大鋸把高山縱向鋸開的剖面,那么陡峭那么光滑,不要說向上攀登,就是一個可以系纜停船的地方都找不到。所謂“天道幽遠難求”,從希望到失望,從堅持到困惑,雖說只是一個夢,但它寫出了一個追求者在追求探索的道路中真實的心理歷程。
這首小詞就以紀夢和遊仙的方式表現了這種可望而不可及,內心的痛苦與焦慮。
名家點評
近代學者馮承基:余如《點絳唇》之“波上樓台,波底層層俯。”此寫法,偶見一二,未嘗不醒人耳目,連篇累牘,便近八股矣。
近代歷史學家周策縱:“波上樓台,波底層層俯。何人往?斷崖如鋸,不見停橈處。”是明麗語。
近代古漢語學者蕭艾:作者蓋標舉一超出塵寰之理想境界,此理想境界可望而不可即。
近代學者陳永正:此詞“造境”之語,所言理想,實指詞人想像中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