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關鎮

黑龍關鎮

黑龍關鎮,地處蒲縣東南部,素有西山“東大門”之稱。黃河一級支流昕水河發源於鎮之邊陲,自東向西順臨大公路蜿蜒曲伸,貫穿全境,經縣城、過大寧,注入黃河。2001年撤鄉並鎮,原化樂鄉併入,統稱黑龍關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黑龍關鎮
  • 外文名稱:The black dragon town
  • 地理位置蒲縣東南部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氣候
  • 郵政編碼:041204
  • 車牌號:晉L
  • 行政區級別:鎮
  • 所屬地區:山西省蒲縣
  • 面積:218.65平方千米 
  • 人口:16164人(2017)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人口數據,行政區劃,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地圖信息,

鄉鎮概況

該鎮東與堯都區一平垣鄉山峰相鄰,西與蒲城鎮山川相通,北與太林鄉、喬家灣鄉山脈相連。總面積218.65平方千米,人口16164人(2017)。轄15個行政村、88個村民小組、97個自然村。
臨大公路貫穿全境,直通隰縣、大寧、永和以及呂梁市。黑龍關鎮與喬家灣鄉為鄰,南同臨汾接壤
黑龍關鎮
,西與蒲城鎮相連,北與紅道鄉、太林鄉相依。總面積218.65平方千米,境內山巒起伏,東南部高,北部低,豹子梁主峰1688.6米。土壤貧脊,以山地褐土為主;氣候為高寒濕區,氣溫年平均6.8℃,無霜期僅為155天;平均降水量600——650毫米。轄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土石山區,喬、灌、草叢生,覆蓋度為0.4以上。礦產資源豐富,以煤為最,其次有鐵、鋁、石膏、耐火材料、石灰石等。

歷史沿革

黑龍關歷史悠久。早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黑龍關即為石城縣治,與今蒲縣古縣村置的平昌縣並存,把原來的蒲子縣分成石城、平昌兩個縣。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石城縣又復名為蒲子縣。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蒲子縣治所從黑龍關遷走,其城遂廢。黑龍關作為縣治先後長達84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黑龍關古稱張村岔。到明代,處於軍事需要,在此地建土城、扎兵營、設關卡。由於地勢險要,自成天然關隘,為平陽通往西山之咽喉,實屬兵家必爭之地;又因三面環山如虎踞龍盤,人們慣稱“龍關”或“黑龍”。《平陽舊治》概括蒲縣“形勝”時首次提出“龍關”一詞,志云:“龍關雄鎮於東,鹿山高據於北,群河險阻於西,峻岭橫峙於南”。啟七年(公元1627年)蒲縣創修縣治,在說道黑龍關時稱“關設黑龍臨洪籍為管鑰”,黑龍關逐漸成名。而真正代替了張村岔直呼黑龍關者,是從明末清初開始的。
清順治年間,天下由大亂走向大治,日趨太平。黑龍關兵營被裁,百姓移民搬遷,開始開發黑龍關、建設黑龍關。因是群體開發,所以黑龍關不是獨姓村鎮,而是雜姓相居,融為一體。各姓氏、各區域之間,無論家族人員多寡,地居東南西北,定居時間長短,鄉民都以誠相待,和睦相處,成為新組建的禮樂之邦。這裡民風淳樸,民性憨厚,純真善良。忍讓而不怯懼,溫順而不懦弱,節儉而不陋氣,直率而不魯莽。善納四海之士,廣交五湖之友。外地為官者、經商者、落難者大都留戀於此,擇鄰而居,彼此和睦相處,感情融洽。黑龍關從不欺生、從不排外,“關門”永遠敞開,如海納百川,不斷充實、壯大、發展自己。
黑龍關為土石山區,屬剝蝕和侵蝕構造地貌。山體基岩裸露,氣候寒冷,無霜期短。正如《蒲縣誌》所云:“風高氣寒,種棉不宜。石骨土皮其獲亦薄,晚種早收,畏霜同於畏旱,多田少糞,豐年等於中年”。但林草資源茂盛,自然植被較好,地下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等礦石。境內地勢東高西低,隨著地勢起伏,群山之間河谷深切,山、川、坡、溝嶺、峁,形態俱全。愈往西走,煤礦埋葬愈深,不易開採;但光熱條件愈好,土地愈肥沃,適宜於農作物、經濟作物和各類果樹的生長。
從明代開始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黑龍關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化樂。化樂曾經是里、鎮、路、區所在地,亦曾為“蒲縣第一大集市,月無閒日”。這裡商業繁榮、賈客雲集,商號馳名、店鋪林立,文化發達、重視教育。化樂,幾度輝煌,好不風光。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3225

7196

6029
家庭戶戶數
2892
家庭戶總人口(總)
12433
家庭戶男
6422
家庭戶女
6011
0-14歲(總)
4324
0-14歲男
2202
0-14歲女
2122
15-64歲(總)
8436
15-64歲男
4766
15-64歲女
3670
65歲及以上(總)
465
65歲及以上男
228
65歲及以上女
23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0472
2017年16164人(2017)。

行政區劃

全鎮轄15個村委、88個村民小組,97個自然村,總人口16164人(2017)。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元。
黑龍關村委:轄黑龍關東組、黑龍關西組、東莊、屯裡坡、麻家溝一組、二組、席家溝、陽灣、宋家溝9個村民小組。
西溝村委:轄西溝、後西溝、爐齒、毛家溝、高那凹、螞蟻溝、大炭溝7個村民小組。
邱家窯村委:轄邱家窯、圪桃凹、邱家山、仁腦凹、東凹、刁凹溝6個村委。
劉家莊村委:轄劉家莊、劉家山、耙子溝、前刁凹溝、石窯、宜家嶺、宜家坡7個村民小組。
菩薩凹村委:轄菩薩凹、碗窯、瓷窯、甘草凹、賀家嶺、貫水凹、馮家山7個村民小組。
寨志村委:獨村,分一組、二組兩個村組。
碾溝村委:轄碾溝、前屯裡、後屯裡、火石凹、仁馬溝、安溝、南灣、曹家溝8個村民小組。
黃家溝村委:轄黃家溝、河底、王峪、楊家莊、溝峪、圪塔村、段家溝、東坡、圪桃凹、西溝灣10個村民小組。
化樂村委:轄化樂東組、西組、柳溝、喬溝4個村民小組。
肖家溝村委:轄肖家溝、南溝、曲家溝、洛陽村4個村民小組。
宋家溝村委:轄宋家溝、三官樓、小垣子、陽家溝、腰科、石板、水庫7個村民小組。
前莊村委:轄陽莊、背莊、峽村一組、二組、佃溝、岔上6個村民小組。
黎掌村委:轄黎掌、霍家溝、店上、武家凹、溫家山5個村民小組。
中垛村委:轄中垛、曹凹、山底一組、二組4個小組。
武家溝村委:轄武家溝、西坡2個村民小組。

社會經濟

糧食作物以玉米、穀子等為主,兼有蕎麥、糜子等小秋雜糧。2005年,糧食種植面積l 174公頃,占全縣總糧食麵積l 85%。年產糧食1970噸,占全縣糧食產量7.34%;經濟總收入5.4億元,占全縣農村總收入19.4%,居全縣之首,農民人均收 3000元,居全縣之首。
該鎮為本縣畜牧業大鎮,2005年,全鎮有大牲畜2653頭,占全縣大牲畜頭數l 3.95%,居全縣第一位,其中牛2650頭,占全縣14.61%。居全縣第一位。養羊4643隻,占全縣15.17%,居全縣第三位。有養雞、養獺兔基地各一處。
本鎮為臨汾通往蒲縣、大寧、隰縣、永和、石樓、離石等縣交通樞紐,境內交通發達、有幹線公路l條,縣市公路2條,縣鄉公路2條,鄉村公路5條。
鎮內有明山三官廟、宋家溝三官廟、碾溝菩薩廟、屯裡關帝廟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碾溝菩薩廟、屯裡關帝廟有清代壁畫,保存完好。
該鎮為本縣主要工礦區,境內有南灣煤礦、萬家莊煤礦、黑龍關煤焦公司、劉家莊煤礦等礦井20餘座。有新型免燒磚、空心磚生產企業2家。有魁元、恩源、振龍、黑龍關煤焦公司4座機焦廠,洗煤廠l O余座。發電廠一座,水泥廠一座。l lOkv變電站l座。有從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項目鋁酸鹽發光材料生產的龍盛高新技術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有已取得ISO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綠色食品一土豆冬粉速食麵生產企業一昌源副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它的建成投產對全縣土豆生產面積推廣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影響深遠。。
準備建設項目:投資1.8億元的現代化水泥廠已批覆立項,廠址已選定,另外,還計畫建設一座年產100萬噸以上的機焦廠一座。

發展規劃

截至到2008年全鎮工農業總值翻一番,達到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00元,年均增長6.0%。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增長率控制在12%o以內,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6平方米,電話普及率達到9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98%;合理利用資源,森林覆蓋率提高13個百分點,達到48%,村民飲用水質標準率98%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從事非農業產業的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比重達到60%以上。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100%;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5%以上,80%以上的村達到省級衛生村標準;98%以上的行政村道路達到通達硬化標準;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45%以上;80%的村達到文明村標準;100%的村達到“民主法制村”建設標準。
根據區域資源及地理、氣候特點,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生態類型的功能產業區。
一是以碾溝片為中心的煤焦工業區。這一區域氣候冷涼,無霜期短,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但具有豐富的煤鐵資源和廣闊的牧坡資源。因此,在農業生產方面,要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發展雜糧產業;大力發展畜牧養殖,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規模經濟。另一方面,加快優質能源基地和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著力發展二、三產業,積極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步伐。
二是以化樂片為中心的特色農業經濟區。這一區域土地資源廣闊,光照充足,農業生產條件較好,要積極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同時,要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示範工程,實施新一輪的沃土工程,科學施用化肥、增施有機肥,全面提升地力,大力推進農業科學技術的組裝套用,迅速提升農業產業的技術套用水平。
三是以沿臨大線為軸心的非煤產業開發區。這一區域交通便利,非煤資源十分豐富,要積極引導廣大企業家轉變資金投向,開發非煤產業,興辦非煤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不斷增強鎮域經濟的發展後勁。

地圖信息

地址:臨汾市蒲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