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志第三捲地理志

黑龍江省志第三捲地理志

《黑龍江省志第三捲地理志》是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黑龍江省志第三捲地理志
  • 作者: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年02月
  • ISBN:7-207-03657-4
  • 編纂人員:張盛學、劉聖同、王貴禮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卷從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等方面記述了黑龍江省地理情況。

作品目錄

封面
黑龍江省志
《黑龍江省志·地理志》編輯人員
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圖片
鏡泊湖瀑布
小興安嶺紅松闊葉混交林
小興安嶺紅松母樹林
興安落葉松林
黑龍江省大草原
三江沼澤區
大興安嶺漠河山上樟子松林
雙鴨山礦務局嶺西豎井礦
美麗富饒的松花江
大天鵝
丹頂鶴
五大連池火山熔岩
大興安嶺木材集散地
黑龍江省豐林自然保護區
景觀近景區烏裕爾河河道扎龍自然保護區的蘆葦沼澤
大慶外圍打探資料井
東寧縣東方紅鄉的規範化水田
大慶30萬噸乙烯裝置
雙鴨山礦務局選礦廠
黑龍江省公路運輸
黑龍江省政區圖
黑龍江省地貌圖
目錄
概述
第一篇 疆域 建置 人口 城市
第一章 疆域變革
第一節 唐代以前的疆域
第二節 唐代至明時期的疆域
第三節 清代、中華民國和淪陷時期的疆域
第四節 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疆
第二章 建置沿革
第一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建置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建置
第三章 人口與民族
第一節 人口增長
第二節 人口分布
第三節 人口結構和素質
第四節 民族構成
第四章 城市
第一節 城市發展
第二節 城市地理特徵
第三節 城市概況
第二篇 地理環境
第一章 古自然地理環境
第一節 地殼運動和自然地理環境
第二節 古氣候與自然地理環境
第二章 現代自然地理環境
第一節 地理景觀
第二節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變遷
第三篇 地質
第一章 地層
第一節 上太古界
第二節 元古界
第三節 早古生界
第四節 晚古生界
第五節 中生界
第六節 新生界
第二章 侵入岩
第一節 晚太古代——早元古代侵入岩
第二節 中、晚元古代侵入岩
第三節 加里東期侵入岩
第四節 華力西期侵入岩
第五節 燕山期侵入岩
第三章 構造
第一節 緯向構造體系
第二節 經向構造體系
第三節 華夏系構造
第四節 新華夏系構造
第五節 華夏式構造
第六節 其它構造形跡
第七節 新構造運動
第四篇 地貌
第一章 地貌與地勢
第一節 地貌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地貌形成
第二章地貌類型
第一節 流水地貌
第二節 火山地貌
第三節 風成地貌
第四節 湖成地貌
第五節 冰緣地貌
第三章 山地
第一節 大興安嶺
第二節 小興安嶺
第三節 東部山地
第四章 平原
第一節 三江平原
第二節 松嫩平原
第五篇 氣候
第一章 主要氣候要素
第一節 氣溫
第二節 太陽輻射、雲量、日照
第三節 降水
第四節 濕度、蒸發、濕潤係數
第五節 風
第六節 地溫和凍土
第二章 主要氣候災害
第一節 低溫
第二節 旱澇
第三節 暴雨
第四節 冰雹
第五節 大風
第三章 農業氣候分區
第一節 農業氣候區劃
第二節 分區
第六篇 陸地水
第一章 河流
第一節 河流特徵
第二節 主要河流
第二章 湖泡和水庫
第一節 湖泡
第二節 水庫
第三章 沼澤和地下水
第一節 沼澤
第二節地下水類型及分區
第四章 水資源及其利用
第一節 水資源
第二節 開發利用
第七篇 土壤
第一章 土壤分布與形成條件
第一節 土壤分布
第二節 土壤形成條件
第二章 土壤類型的性狀及分類
第一節 灰化土
第二節 暗棕壤
第三節黑土
第四節黑鈣土
第五節 栗鈣士
第六節 草甸土
第七節 沼澤土
第八節 白漿土
第九節 鹽鹼土
第十節 砂土
第十一節 火山灰土
第十二節 水稻土
第三章 土壤分區
第一節 土壤分區的原則
第二節 土壤分區概述
第八篇 植物和植被
第一章 植被的演化及現狀
第一節 植被的演化
第二節 自然植被種類組成現狀
第二章 植被類型
第一節 主要自然植被類型系統
第二節 寒溫帶針葉林
第三節 溫帶針葉林
第四節 溫帶針闊葉混交林
第五節 溫帶落葉闊葉林
第六節 草原植被
第七節 草甸植被
第八節 沼澤及水生植被
第三章 植被的地理分布
第一節 植被的水平分布
第二節 植被的垂直分布
第四章 植被分區
第一節 寒溫帶針葉林區域
第二節 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區域
第三節 松嫩平原草甸草原區域
第五章 野生植物資源
第一節 可食山野菜、野果
第二節 蜜源植物
第三節 藥用植物
第四節 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第九篇 動物
第一章 動物種類及分布
第一節 哺乳綱
第二節 鳥綱
第三節 爬行綱和兩棲綱
第四節 魚綱和圓口綱
第二章 陸地動物地理分區
第一節 大興安嶺亞區
第二節 東部山地亞區(長白山區北段)
第三節 松嫩平原亞區(松遼平原北段)
第三章 珍稀動物和經濟動物
第一節 珍稀保護動物資源
第二節 毛皮動物資源
第三節 藥用動物資源
第四節 肉用動物資源
第五節 美化和保護環境的動物資源
第四章 保護區和狩獵場
第一節 自然保護區
第二節 狩獵場
第十篇 自然地理區
第一章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區
第一節 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
第二節 生態環境的演變
第三節 自然地理亞區
第二章 三江平源自然地理區
第一節 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
第二節 生態環境的演變
第三節 自然地理亞區
第三章 東部山地自然地理區
第一節 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
第二節 生態環境演變和垂直帶
第三節 自然地理亞區
第四章 小興安嶺自然地理區
第一節 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
第二節 生態環境的演變
第三節 自然地理亞區
第五章 大興安嶺自然地理區
第一節 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
第二節 生態環境的演變
第三節 自然地理亞區
第十一篇 生產布局
第一章 農業生產及其布局
第一節 農業生產條件與現狀
第二節 種植業生產及其地域分布
第三節 林業生產及其分布
第四節 畜牧業生產及其分布
第五節 水產業及其分布
第六節 農業分區
第二章 工業生產與分布
第一節 工業發展與現狀特點
第二節 能源工業及其分布
第三節 冶金工業及其分布
第四節 機械工業及其分布
第五節 化學工業及其分布
第六節 森林工業及其分布
第七節 建材工業及其分布
第八節 紡織工業及其分布
第九節 食品工業及其分布
第十節 造紙工業及其分布
第三章 交通運輸業及其分布
第一節 鐵路運輸及其分布
第二節 公路運輸及其分布
第三節 水路運輸及其分布
第四節 航空運輸
第五節 管道運輸
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