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歷史沿革,展館布局,陳列展覽,基本陳列,臨時展覽,館藏文物,對外交流,出版著作,所獲榮譽,參觀信息,開放時間,觀眾須知,公交線路,
歷史沿革
早在20世紀初,隨著中東鐵路開通,一批
俄羅斯學者來到哈爾濱,並倡議建立博物館。經過
中國地方當局批准,首先成立了以
中國地方官員為主的東省文物研究會,由東省鐵路督辦、博士王景春擔任會長,將原莫斯科商場(現省博物館主樓)改作研究會的陳列所,1923年6月12日,東省文物研究會陳列所在此成立並對外開放。
此後黑龍江省博物館幾經更名:1929年改稱東省特別區研究會(陳列所);1931年改稱東省特別區文物研究所;1932年改稱偽北滿特別區文物研究所;1936年改稱偽濱江省立文物研究所;1937年改稱大陸科學院哈爾濱分院(博物館);1945年改稱哈爾濱地誌博物館;1946年日本投降,俄國人接管,改稱哈爾濱工業大學常設運輸經濟陳列館;1950年改稱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學研究所;1951年中國開始接管,改稱松江省科學博物館;1953年改稱松江省博物館;1954年隨著松江省併入黑龍江省,松江省博物館與黑龍江省博物館籌備處合併,始稱黑龍江省博物館。1962年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為該館書寫館名。
1978年辦公樓建成,建築面積1168平方米,共分上下五層,為全館主要辦公區,文物照相室、文物修復室、剝製室、裱糊室、文物修復室、資料室等均設在辦公樓內。
1983年藏品庫房建成,建築面積2949平方米,分上下五層,收藏著該館所有館藏文物標本和大量中、外文資料。
2006年9月30日,省委第104次常委會議決定“省市共建一座高質量、一流水平的博物館”。同年10月份開始,由省文化廳牽頭,省發改委、省財政廳、哈爾濱市政府等相關部門共同進行了省博物館新館的選址工作。哈爾濱市規劃局、松北區政府、省國資委等單位對哈爾濱市各區和江北10餘處可供開發的地點進行了考察、比較和協調,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編制出《黑龍江省博物館新館建設工程館址選擇報告》。根據報告的意向,經過省內知名、資深的文博、建築、地質、規劃、環保、國土資源等專家的論證,並認真聽取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徵詢意見後,最終將新館址確定為哈爾濱市
太陽島月亮灣(省科技館北側)地區警備路與哈黑公路交匯處西北向,總占地面積為1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位於松北區月亮灣的新館正在建設中,計畫於2016年建成。
2015年下半年,成立了黑龍江省博物館教育研究中心、黑龍江省可移動文物保護中心。
展館布局
黑龍江省博物館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
陳列面積包括臨時展覽為3000平方米,庫房面積近3000平方米。館設有自然部、歷史部、保管部、民眾工作部、陳列製作部、
辦公室、業務技術室、集體企業科,附設一個文博服務社。
陳列展覽
基本陳列
《黑龍江歷史文物陳列》:1999年推出該陳列,是該館的重要基本陳列,其內容設計以文物為主體,結合文字說明、圖表、繪畫、景觀等輔助展品,展示了黑龍江地區4萬年的人類歷史和文化,重點突出了史前文化、渤海文化和金源文化。《黑龍江歷史文物陳列》展出文物935件,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分為“遠古人類”、“早期居民”、“文明曙光”、“跨入文明”、“方國爭雄”、“忽汗州都督府——海東盛國”、“遼泰州與五國部”、“金源內地”、“開元路與水達達路”、“奴兒乾都司”、“黑龍江將軍”11部分,上起
原始社會,下至公元1911年。所陳列的展品大部分是黑龍江地區典型遺址出土的文物和歷代珍貴的傳世品。
《自然陳列》:1999年推出該陳列,陳列面積1250平方米,由古動物和現代動物兩部分組成,展出標本1200餘件,其中有一些國家I、II類重點保護動物的珍貴標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古動物陳列占地面積480平方米,重點展品中有黑龍江平頭鴨嘴龍、披毛犀和松花江
猛獁象大型骨骼化石,它們都是黑龍江省博物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發掘的;現代動物陳列占地面積750平方米,陳列標本重點突出黑龍江省特產動物,也有少量世界珍稀動物,如丹頂鶴、東北虎。對重點展品多用生態景箱展出,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
《鄧散木藝術陳列》:匯集了中國當代著名書刻藝術家鄧散木先生的著作、印章、書法、扇面及印譜作品,共展出196件作品。該展覽自1986年對外開放以來,先後經歷過三次修繕,修繕後的《鄧散木藝術陳列》將以聲光電等高科技展示手段展現。
臨時展覽
自1998年來,黑龍江省博物館舉辦的主要臨時展覽有:《目擊暴行——呂岩松攝影展》《館藏銅佛展》《世界蝴蝶展》《海洋貝類展》《黑河劉明秀俄羅斯藝術收藏展》《禁毒宣傳教育展覽》《黑龍江日報社名家書畫收藏展》《首屆中國人體攝影藝術展》《蓮花杯—林海雪原四季攝影大賽作品展》《哈爾濱文物收藏精品展》《杜奎生明清皇帝玉璽仿製品收藏展》《雨桐個人收藏貝殼精品展》《性知識教育展》《基因的故事》《生命與宇宙》《秦始皇兵馬俑大型文物精品展》《百年音樂家故鄉回顧展》《中國載人航天展》《阿穆爾河流域的那乃族文物展》《魯迅讀書生活圖片展》《預防青少年犯罪圖片展》《人體奧秘科普展》《海底
珊瑚花展》《為了明天—預防青少年愛滋病知識》《至尊國禮—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禮品巡展》等展覽。其中2003年從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引進的《秦始皇兵馬俑大型文物精品展》,展出85件考古發掘出土的珍品,展期50天,接待觀眾11萬人次,盛況空前,創下了該館同期觀眾量的最高記錄。
館藏文物
黑龍江省博物館有各類藏品108584件(套),其中歷史文物、藝術品29341(套),自然標本79243件(套)。一級文物83件(套),二級文物898件(套),三級文物4151件(套)。其中歷史文物、藝術品藏品的來源,主要是上級有關部門調撥,自然標本一部分是早年收藏,一部分是該館挖掘、採集和徵集的。此外有圖書4萬多冊,館藏自然標本較多。岩石、礦物、土壤、動植物和古生物化石標本共7萬多件。歷史文物、少數民族文物及繪畫等共有3萬多件。(2014年數據)到2015年10月19日,省博藏品統計數量已達627982件。
歷史文物 |
---|
銅坐龍:1956年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白城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出土。銅龍為黃銅質鑄造而成,它集龍、麒麟、獅、犬形象和特點於一身。龍呈蹲坐式,龍首微揚,張口似吟嘯,肩微前弓,前左腿翹起,其爪飛踏瑞雲,瑞雲與後腿相連,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與地面相連,龍尾上翅向外捲曲,龍首、肩部和四肢飾有卷鬣。在龍的前右腿、尾部及瑞雲處有以雙向分開的扁錠殘跡,當時與它物相連線固定而鑄。 | |
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鏡:保存完好的金代銅鏡,鏡面光亮,呈銀白色,球狀鈕,做工十分精緻。鏡背圖案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是一幅以山水畫為背景的人物故事畫面,這面山水人物故事紋銅鏡是1975年從中國黑龍江省綏稜縣境內的一座金代貴族墓葬中出土的,這面銅鏡就是女真貴族曾經使用過的一件器物,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銅鏡出土時沒有鏽蝕,而且保存完好,這在傳世的中國古代銅鏡中十分罕見。 | |
雙鹿紋玉佩:長4厘米、高3.4厘米、厚0.4厘米。金代。黑龍江省綏濱縣奧里米金墓出土。佩飾由和田白玉精雕而成,玉質透明溫潤,略呈三角形,造型精巧別致,構圖清新典雅。底部兩棵隨風搖曳的樹構成三角形狀,樹下站立兩隻馬鹿,左側公鹿引頸長鳴,體態健美;右側母鹿回眸凝望公鹿,神情親昵。兩鹿上方,有一隻大雁盤旋低回,振翅翱翔,似欲南歸。該玉雕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 | |
石雕飛天:長8.3、寬6.73、厚1.3厘米 。金代。黑龍江省綏濱縣中興墓葬出土。圖案中部為一佛教中的飛天女神,其面相豐腴,頭梳雙髻,袒露上身,衣帶飄揚,四周襯以捲雲紋,造型顯然受到唐宋壁畫中飛天的影響,它是研究黑龍江地區女真文化及其與中原地區密切關係的重要實物。 | |
自然標本 |
---|
普通蝙蝠:耳短寬,體形較東方蝙蝠小;背部褐色,閃爭光,與頸部的淺白色對照,呈明顯的兩色。齶褶7行。普通蝙蝠分布廣泛。
| |
原始牛:東北第四紀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的典型物種,與猛獁象、披毛犀、東北野牛、王氏水牛、普氏野馬生活在同一個時期。原始牛生存在第四紀晚更新世晚期的我國北方,距今1萬至5萬年前。原始牛生活在陸地上,是一種體型龐大、性情兇猛的動物,個體比現代黃牛大一倍以上,有兩隻長角適應於茂密的草原、開闊的森林環境及寒冷環境。 | |
普氏野馬:又叫蒙古野馬,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野馬,具有6000萬年的進化史,被世人譽為“活化石”。它保留著地球上唯一馬的原始基因,具有別的物種無法比擬的生物學意義,是比大熊貓還珍稀的物種。晚更新世時期,普氏野馬的分布相當廣泛,在中國北方許多晚更新世動物群和古人類遺址中都發現野馬化石。 | |
披毛犀:已絕滅的一種哺乳動物,歸於奇蹄目犀科雙角犀亞科。已知披毛犀的化石分布範圍幾乎遍布歐亞大陸北部,最北界限大約在北緯72°,最南到北緯33°,生活在距今1.2萬年至4萬年之間, 大致相當於大冰期的晚期到冰後期之前的階段,它適應於寒冷草原與平原的生活。 | |
書畫類藏品 |
---|
《蠶織圖》:捲軸,絹本、線描、淡彩。全長1100厘米,畫心縱518厘米、橫27.5厘米,跋縱460、橫28.7繪製時代南宋。 | |
《西域輿圖卷》:黑龍江省博物館藏十大鎮館之寶候選藏品,是清代乾隆時期宮廷畫家徐揚在乾隆征服西域時所創作的一部繪畫作品。款署“臣徐揚”,下鈐作者陰文篆書印章一方。這幅長卷原收藏於清宮內府,後流散在外,1958年由收藏者哈爾濱市民楊德軒捐贈給黑龍江省博物館珍藏。《西域輿圖卷》為設色紙本,手卷,全長18.2,寬0.52米;畫長15.1,寬0.485米;紙地保存完好,裝裱整潔,畫面布局恰當,構圖繁複精到,工筆細膩、勾勒點皴、敷染得宜,整個畫面以淺赭調為主。 | |
《蘭亭序》:此圖為南宋作品,全長141.1厘米,寬37厘米。引首為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題寫的“曲水流觴”四個字。整幅圖卷描繪了東晉時期,以王羲之為首的42位文人雅士,在浙江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於溪水邊飲酒賦詩、觀山賞水的情景。睹畫思人,讓人很容易想像出當年蘭亭集序的盛況。 | |
《蠶織圖》:南宋時期。描繪了中國古代種桑、養蠶、織布等與蠶織相關的勞作過程。全長1100厘米,畫心橫27.5厘米、縱518厘米,跋縱460厘米。畫首鈐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御書房鑑藏寶”、畫尾鈐有“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蕉林梁氏書畫之印”。 | |
對外交流
黑龍江省博物館先後在廈門、泉州、廣州、佛山、東莞等地舉辦了《中國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恐龍暨第四紀動物化石》巡迴展覽,在廣東地區舉辦《館藏蝴蝶標本》展覽,在杭州、河北舉辦《館藏潘天壽先生書畫作品》展覽,在廣州、深圳、青島舉辦《鄧散木書畫藝術》展覽,在加拿大阿爾伯特省博物館舉辦了《中國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清代皇家珍品》展覽等。
出版著作
黑龍江省博物館以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為基礎,出版了《黑龍江省博物館藏蝴蝶標本精選》《遠方的朋友 貝林先生與黑龍江省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藏錢幣精選》《黑龍江省博物館藏佛造像精選》《黑龍江省博物館藏鼻煙壺精選》相關藏品精品書籍113套(179冊),構建起黑龍江省博物館圖書的特色體系,其中《鄧散木全集》(52卷)憑藉著卓然超群的圖書品質獲得了極其寶貴的國家專項出版基金。
所獲榮譽
黑龍江省博物館是國家科普教育基地、省級旅遊定點單位、市區級德育教育基地。
1999年,《黑龍江歷史文物陳列》展廳被評為省十大陳列精品獎。
2001年被評為黑龍江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同年獲黑龍江省講解員大賽團體二等獎。
2003年被省婦聯授予黑龍江省三八紅旗先進集體。
2005年被授予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進集體。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
每周周二至周日,周一全天閉館,節假日除外。
夏季:4月1日—10月7日 早9:00時至晚17:00時,下午16:00時停止發票。
冬季:10月8日—3月31日 早9:00時至晚16:00時,下午15:00時停止發票。
觀眾須知
門票:觀眾憑有效證件在博物館門口的發票處免費領票,領票時請有秩序地排隊,並聽從工作人員安排;為合理安排團隊參觀,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部隊、學校、社區、旅遊團隊等社會團體參觀,須提前3天憑單位介紹信或旅行社任務派遣單到博物館發票處預約登記,並按預約時間進行參觀;60歲以上老人(憑老年優待證)、殘疾人(憑殘疾證)、孕婦及其他行動不便者可優先領票參觀。
講解:五語講解,對館內的歷史、自然及藝術三大基本陳列可進行漢語、英語、俄語、韓語、日語五種語言的講解;手語講解,對弱聽及有聽覺障礙的觀眾可進行手語講解;免費講解時間,上午 9:30時 — 10:30時,下午14:30時 — 15:30時。
公交線路
可乘2、7、8、11、13、14、16、18、21、28、31、32、33、55、63、64、74、81、92、94、101、103、107、108、109、110、115、120到博物館站或省博覽中心站或建設街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