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散,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風散
- 別稱:廣藤、小廣藤、土藤 、鐵線藤、青藤、車線藤
- 界:植物界
- 分布區域: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 性味:苦;涼
- 功效:清熱解毒藥;安神藥
別名,漢語拼音,英文名,藥材基原,動植物形態,生態環境,採收和儲藏,生藥材鑑定,中藥化學鑑定,藥性,歸經,功效,功效分類,主治,用法用量,選方,各家論述,考證,礦物名,科屬分類,出處,
別名
漢語拼音
hei feng san
英文名
Stem of Greyblue Pericampylus
藥材基原
為防己科植物細圓藤的藤莖或葉。
動植物形態
細圓藤 攀援木質藤本,長達10m。技常纖細下垂,嫩枝被發黃色柔毛,老技變無毛,紫褐色,具縱條紋。葉柄比葉片稍短,被毛;葉
片紙質至薄革質,三角狀卵形至三角狀近圓形,長、寬3.5-10cm,先端鈍,具小尖頭,基部近截平至心形,幼時兩面被絨毛,老時近無毛或僅脈上被毛,掌狀脈通常5條。聚傘花序常傘房狀,腋生,單生或2-3個簇生,被毛;花小,單性異株;萼片9,3輪,外輪較狹,內輪闊匙形,長約1.5mm;花瓣6;雄花的雄蕊6,相互聚合;雌花的心皮3,柱頭2深裂。核果紅色或紫色,內果皮骨質,闊倒卵形,甚扁,直徑5-6mm,背部兩側有短圓錐狀凸起。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態環境
生於山谷水溝、路旁,山被疏、密林中。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採收,曬乾。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莖、葉纏繞成束。莖細圓柱形,直徑 2- 4mm;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具細縱棱,節部有分枝痕;幼莖被白色絨毛。質脆,斷面不平,木部黃白色,髓部白色或中空,皮部往往撕裂相連。氣微,味苦。葉多破碎或摺疊。完整葉三角狀卵形至闊卵形,上面棕綠色,下面發綠色,被白色絨毛,掌狀脈多為5條,兩面突出,下面較明顯;葉柄近盾狀著生,被白色絨毛。紙質,易碎。氣微,味苦。
顯微鑑別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外壁增厚達12μm;非腺毛常見。皮層3-4列細胞。中柱鞘纖維與韌皮射線的石細胞群相間連線成波狀環,在凹波處外側常有一倒三角形的裂隙,隨莖增粗而擴大。韌皮部呈半圓形。木質部導管
直徑達9μm,多單個散在。髓部發達。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劈波狀彎曲;非腺毛眾多,多為2個細胞,長150-500μm,直徑10-20μm,頂端細胞特長。下表皮細胞較小,非腺毛與上表皮的相似,氣孔不定式。
中藥化學鑑定
理化鑑別(1)取本品粉末3g,用乙醇回流1h,濾過。H濾液濃縮備用。取濃縮液lml加2%鹽酸溶解後濾過。濾液滴加碘化鉍鉀試液,產生紅棕色沉澱。(檢查生物鹼)(2)薄層色譜取上述濃縮液用氨水鹼化,氯仿萃取,氯仿液濃縮至小體積,點樣於矽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17:1,氨水飽和)展開,展距12cm。用改良碘化鋁鉀試液噴霧顯色,斑點顯橘紅色。
藥性
苦;涼
歸經
肺;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息風止疫,扶除風濕。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安神藥
主治
瘡瘍腫毒,咽喉腫痛,驚風抽搐,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爛敷。
選方
治小兒驚風,破傷風: 黑風散藤,一至二歲每用一至二錢,煎服;四至五歲每用三至五錢,煎服。 (《雲南中草藥選》)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根:治毒蛇咬傷。
2.《雲南中草藥選》:藤:祛風鎮痙。
考證
出自《雲南中草藥》。
礦物名
Pericampylus glaucus (Lam.) Merr.[Menispermum glaucum Lam.]
科屬分類
防己科
出處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