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綠植物,植株高50-80厘米,根狀莖橫臥或斜升,連同殘存的葉柄基部,直徑約3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足鱗毛蕨
- 別稱:深裂鱗毛、蕨黑色鱗毛蕨小雞尾草、小葉山雞尾巴草
- 二名法:Dryopteris fuscipes C. Chr.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亞門:真蕨亞門
- 綱:薄囊蕨綱
- 目:水龍骨目
- 科:鱗毛蕨科
- 族:鱗毛蕨族
- 亞屬:泡鱗亞屬
形態特徵,葉子形態,孢子形態,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葉子形態
葉簇生;葉柄長約20-40厘米,除最基部為黑色外,其餘部分為深禾稈色,基部密被披針形、棕色、有光澤的鱗片,鱗片長約1.5-2厘米,寬約1-1.5毫米,頂端漸尖或毛狀,邊緣全緣,葉柄上部至葉軸的鱗片較短小和稀疏;葉片卵狀披針形或三角狀卵形,二回羽狀,長約30-40厘米,寬約15-25厘米;羽片約10-15對,披針形,中部的羽片長約10-15厘米,寬約3-4厘米,基部的羽片略更寬,上部的羽片則更短和更狹;小羽片約10-12對,三角狀卵形,基部最寬,有柄或無柄,頂端鈍圓,邊緣有淺齒,通常長約1.5-2厘米,寬約8-10毫米,基部羽片的基部小羽片通常縮小,基部羽片的中部下側小羽片則通常較長,頂端較尖。葉軸、羽軸和小羽片中脈上的上面具淺溝;側脈羽狀,上面不顯,下面略可見。葉紙質,乾後褐綠色。葉軸具有較密的披針形、線狀披針形和少量泡狀鱗片,羽軸具有較密的泡狀鱗片和稀疏的小鱗片。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群大,在小羽片中脈兩側各一行,略靠近中脈著生;囊群蓋圓腎形,邊緣全緣。染色體n=123。
生長環境
生林下。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國外分布:日本、朝鮮和中南半島。
主要價值
根狀莖:收斂消炎。用於瘡毒潰爛久不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