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山(重慶市江津區黑石山)

黑石山(重慶市江津區黑石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黑石山,位於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黑石山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

平疇之中,一峰崛起,滿山碧翠,猶如一個巨大的綠球。道路從山腳蜿蜒至山巔,沿途林木蔥蘢。奇特的是滿山石頭皆黑,星羅棋布,與碧水綠樹相襯。山遂因黑石而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黑石山
  • 地理位置: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南郊約3公里
  • 開放時間:7:00-17:00
  • 景點級別:AAA級 
  • 門票價格:30元
  • 著名景點:川主廟 九曲池 函谷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重慶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交通信息,主要景點,地質結構,神話傳說,

交通信息

從重慶龍頭寺、菜園壩有直達白沙的大巴,也可以從菜園壩、龍頭寺、陳家坪先坐車到江津,再轉車到白沙。到了白沙鎮有公交線路可到。

主要景點

鷹嘴石形似鷹嘴;函谷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二郎石”,傳說二朗神驅石填東海沱,把石變為羊群趕路,路過此山休息時天漸亮,羊群還原為石,二郎神一怒,用力一坐,巨石上留下二朗神的屁股印。
滿山挺立著高大繁茂的林木。以樟樹為最多,也最古老,大者需三四人方能合抱。樟樹叢中,松、柏、杉等間雜。蘭、葡、桃、李於四季次第開放,色彩斑斕,幽香四散。數千隻潔白的鸛鶴以樹為巢,在林中飛翔。
函谷石附近偶一座鑒止亭,亭畔有一九曲池。山之南面,一片梅林。紅、白、綠梅相間,世所罕見,山腳有一小河,名壚溪。溪水碧綠,宛如玉帶。山頂的鶴年堂,建於1928年,仿羅馬歌劇院式建築,規模宏大,造型獨特。登上鶴年堂高樓,想北極目遠眺,只見成渝鐵路遠去,滔滔長江東流。現為聚奎中學所在地。
黑石山不僅以石奇景美享譽巴蜀,更因有眾多的名流遊覽而引起世人矚目。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陳獨秀,馮玉祥及江南學術、藝術界人物多曾到此遊覽,並且留下墨跡、詩句,縣人“白屋詩人”吳芳吉,著名國畫家張采芹墓地亦在此。
九曲池
黑石山風光最美、人文薈萃的景點,因池堤多彎曲迴環而得名。這裡水、石、亭、橋,花、草、竹、木,布局奇巧,錯落有致;名家詩題鐫刻十餘處,處處韻味悠長;聚奎詩書畫“三傑”吳芳吉、鄧少琴、張采芹的墳墓,個個可追思膜拜。九曲池歷來是文人雅士流連忘返之處。
這裡集中了馮玉祥、郭沫若 、吳芳吉、吳宓、蕭湘、佘雪曼等大師名流在此留下的詩刻,也匯集了佘雪曼、侯正榮、李半黎、徐無聞、周浩然、魏宇平、肖林 、陳卓吾、蕭嘉輝等書法名家留下的手跡石刻。
函谷
黑石山著名景點,因兩座巨石對峙,險窄如關口,前人就以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河南靈寶的“函谷關”為其名。“函”為古代裝信件、鏡子的扁匣子,“函谷關”比喻關谷陡窄如函。
右石上刻的“函谷”二字原為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貢生袁志沅題書,是黑石山最早的石刻,文革中被毀。今刻為1981年鄧少琴補書。1984年,又於其右側刻郭沫若五律詩一首,全文如下: “廿年前眼淚,今日尚新鮮。明月樓何在,婉容詞有箋。 愴然醴手澤,淒切動心弦。賴有侯芭在,玄文次第傳。 民紀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在北泉遇光午兄,出示碧 柳先生此節日記,閱後不禁憮然,即成此律。郭沫若”
左石上刻的“一夫當關”,原為聚奎學校董事主任、教育家鄧鶴丹題書,取李白《蜀道難》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意。文革中被毀。今刻為1981年鄧少琴補書。
聚奎書院
中國五十大書院之一,為川渝兩地僅存且保留最完好的清代書院。占地2137平方米,建築面積1318平方米。造型文朴典雅。始建於同治十三年(1874),由當時的白沙團總張元富和鹽商鄧石泉等捐銀3600兩動工,一年修成正室五間,因經費用盡,張元富去世,停工五年。光緒五年(1879)由當時的江津知縣國璋出面勸募,得銀5000餘兩繼續修建,建成於光緒六年(1880)。正中大廳為講學處;四周小屋為師生學習室兼宿舍;前廳兩側原俱立石碑,刻有《聚奎書院序》等四篇碑文;後廳供孔子牌位,兩側小門上書“入德之門”、“出頭之路”。同時在書院庭內栽種了十餘株紅山茶(今餘七株),現已140餘年,高過房檐,最為珍貴,每年冬至前後開花,花期三月左右,春節時最盛,如火如霞,年年繁盛,象徵學校發展興旺蓬勃。
聚奎書院正申報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為學校行政院。
川主廟
黑石山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明代。最初為祭祀傳說中的驅石填海、治理水患的李冰二郎而建,廟內原有神像。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曾先後用作紀念聚奎創始人的“遺愛祠”及圖書室。
鶴年堂
建於1928年至1930年,因鄧鶴年捐銀元一萬元故名。內為仿羅馬歌劇院式結構,造型獨特,當時號稱川東中學第一大禮堂。堂顏“鶴年堂”為于右任題書。陳獨秀曾在正門內右側小屋小住一二月,並在此作了他人生最後一次講演。抗戰前後曾有馮玉祥、梁漱溟、文幼章等數十位中外名人在此講學或講演。2006年原樣維修。今為江津的文化品牌“江津聚奎大講堂”,時有名人講演。
陰陽石
位於山上與山下交會的路口旁。1938年,原在遛馬崗(今工商校處)的新本女中為讓校地給重慶女子師範學校,遷來黑石山下的長石塔,與聚奎(男中)為鄰,校方對男女界限劃分很嚴格,以路口為界,男女生擅自越界者給予嚴懲。因此師生戲稱此處叫“陰陽界”,旁邊的黑石叫“陰陽石”。
鷹嘴石與“大德必壽”
鷹嘴石位於進山下校門50米右側懸崖邊,因形似鷹嘴得名,上建鷹嘴亭。
鷹嘴石上的石刻“大德必壽”,原刻於1940年,由陳獨秀題詞並篆書。語出《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這年秋天,恰逢曾捐巨款興辦文教事業的鄧鶴年七十壽慶,陳獨秀特題書這四字相送,教師謝禹言親手刻於鷹嘴石上。文革中被毀,1983年集字補刻,2010年重刻。
聚奎創辦人鄧石泉
鄧清漣(1819—1909),原名洪順,字石泉。聚奎創始人。祖籍江西臨川,生於四川江北。幼時入私塾,不到半年,就因家貧、父亡輟學,開始提籃做小生意。12歲到江津朱氏錢莊做學徒,後自營小販,且定居白沙參與江邊淘金,往來於白沙、江津、重慶,日夜奔波、艱苦過人才小有盈餘。因善於經商,講求信用,被陳氏鹽店吸收為股東,並委以重任。30歲自立門戶在白沙開設“洪順祥”鹽號。·1853年,太平軍攻克武昌、南京諸城,使供應湖南、湖北的東鹽西運受阻,清廷下令川鹽東運,供應兩湖。這時“洪順祥”恰好在自貢以低價賒銷購進了大批滯銷食鹽,於是順江東下,運至漢口,高價出售,大發其財。以後又精心運籌,“洪順祥”名聲大振,石泉也成為鹽業“江津幫”的奠基人。32歲結婚,富裕後得子。為了彌補自己幼年沒讀到書的遺憾,就聘請儒師教育子女,嚴格督促他們讀書。以後長子鶴鳴中舉,次子鶴翔拔貢,六子鶴丹留學日本,子孫多有成就,不少負有盛名,鄧氏成為江津清末望族。
1870年,他和白沙團總張元富共同創辦聚奎義塾,又與張元富、江津知縣國璋共同捐資、融資,於1880年建成聚奎書院。石泉思想開明,樂意接受新事物,如命鶴翔改辦書院為洋學堂,按日本式教育辦學;命家中婦女一律不許纏足,命媳諸樹德開辦新本女子學堂;大膽革除不衛生生活陋習;捐銀辦江津中學,將九十壽禮和用於壽宴的2000兩銀捐贈縣教養工廠等。石泉生活儉樸,終生不佩金玉。
白屋詩人吳芳吉
吳芳吉(1896—1932),字碧柳,號白屋,聚奎學堂初小第一班學生,“聚奎三絕”之一,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著名愛國詩人,重慶大學創始人之一。與著名西洋文學家吳宓為摯友,與郭沫若為好友。代表作《婉容詞》《兩父女》《護國岩詞》《明月樓述》《巴人歌》等。
十歲就讀聚奎時,徒步往重慶,親筆寫狀紙,把被誣入獄的父親解救出獄,被世人稱道不已。十三歲時,因一篇一千四百餘字的課堂作文《讀外交失敗史書後》轟動縣內外,被譽為神童,其老師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先驅蕭湘在批文中寫道:“以詩論文,有李太白之豪放與杜子美之謹嚴。何物神童……咄咄怪才!”
1911年以優異成績首屆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入學不久,發生川籍學生何魯等被外籍教師所辱,激起全校學生公憤事件,吳芳吉被推為四川代表向學校抗議。後因不願寫一紙悔過書,說:“替人代致不平,無過可悔”被開除。他義無反顧,維護了人格和民族尊嚴,受到中外人士的稱讚。
離開清華後,他先後應邀到西北大學、東北大學、成都大學等任教,並創辦重慶大學且任文預科主任。
1926年,他在西安西北大學任教時,因軍閥混戰被圍困城中八個月,每天要餓死五百人以上,他寧肯自己餓死,也把奇缺的糧食送給他人。
他對黑石山情有獨鐘,曾說:“聚奎國小,為某兒時肄業之地,山川之勝,甲於全蜀學校,某之詩趣,得此誘啟最多。”他也寫了很多描寫黑石山、九曲池的詩文。他生前返黑石山游九曲池時,對人說:“我死後可葬於此地,任聽樹聲、鳥聲、書聲。”故鄉人遵其意願將他葬於此地。白屋詩人墓是江津著名的文物古蹟,近八十年來,前來謁墓的絡繹不絕,馮玉祥、盧前、蕭公權、曹芻、佘雪曼等許多名人都曾來此並留下謁墓詩文。
巴蜀史地學家鄧少琴
鄧少琴(1897—1990),與吳芳吉為同班好友,“聚奎三絕”之一。書法家,擅長飛白雙鉤,曾得到著名書法家公孫長子(余培初,內江人)用心指點。曾任上海中華文明書局校勘、重慶《 強國報》《新蜀報》編輯,與惲代英、蕭楚女、張聞天等先後同事。曾任聚奎學堂、重慶聯中、省立第二女子師範、江津中學國文教員和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重慶北溫泉公園創辦人、主任,重慶博物館創辦人、副館長。著名的巴蜀史地學家、西南民族學家、文博考古學家、四川內河航運史學家和地方史學家,一生史地考古學著作等身。先生一生勤苦敬業,四川通航的一百多條河他都步行一一考察過,他是建國以來首次對多省區懸棺葬課題進行實地考察的學者,其時他已年逾古稀,這在考古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熱愛家鄉、熱愛母校,生前為江津和母校留下很多詩、文、聯、書法等作品,逝世後葬於黑石山,著名編輯牛翁為其撰寫墓志銘,著名書法家魏宇平手書墓碑和墓志銘。
國畫家張采芹
張采芹(1901--1984) ,原名學榮,聚奎高小十班學生,“聚奎三絕”之一,著名國畫家。1925年上海美專第一名畢業回四川後,先後在成都十多所大中學校任美術教師、教授。抗戰時任“四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兼總管,無私幫助過幾十位頂級藝術家在成都從事辦畫展等藝術活動,並與他們結下深厚友誼。與張大千、徐悲鴻等交情最為深厚。1944年在張大千家中與其合作《雪鴉圖》且珍藏了一生,1982年,寓居台北的張大千思念成都的張采芹,特作一幅《垂絲海棠圖》輾轉相送。與徐悲鴻常有書畫作品相送,徐悲鴻還為他畫了一幅全身素描像,又由謝無量、劉鹹榮、黃雅荃三位大師各賦詩一首題於其上,他一生極其珍愛,1962年應徐悲鴻夫人廖靜文之求,割愛轉讓給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收藏。建國後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四川分會理事、四川文史研究館研究員、成都市政協常委、成都科技大學名譽教授。擅長畫花卉、墨竹,素有“張花鳥”、“張竹子”之稱,與張善子、張大千並稱“蜀中三張”。其作品曾由文化部送往日本展出,並作為國禮贈送給英國女王和瑞典國王、王后。他篤愛母校,晚年以自己的多幅畫作和其他大師佳作複製品贈送母校聚奎中學留存。逝世後葬於黑石山九曲池旁,四川著名書法家李半黎題寫墓碑。
馮玉祥《黑石山》詩
馮玉祥將軍1944年4月9日到聚奎中學和新本女中為抗戰募捐作講演,然後拜謁了白屋詩人墓並作《黑石山》詩一首,讚揚吳芳吉的高貴品格。他在1944年的三月(農曆)的日記中寫道:“十七日*下午到離城十幾里遠的黑石山對聚奎中學和新本女中的師生講話。黑石山的風景很好,校址原來是個大廟,後來建立了書院。詩人吳芳吉,死了就葬在這個山上,歸途中特到吳先生的墓前致敬。”馮將軍是一個“兵”,兵字上下拆開為“丘八”,他曾自謙地說:“我的詩,粗而且俗,和雅人們的雅詩不敢相提並論,因此,我只好叫做丘八詩。”馮玉祥的詩歌風格在文壇獨樹一幟,受到文藝界的敬仰。周恩來曾對馮玉祥的丘八詩作了高度評價:“丘八詩體為先生所倡,興會所至,嬉笑怒罵,都成文章。”
“鑒止”與肖林
原刻於1910年,文革中被鑿毀,1982年由肖林補書重刻。鑒止,石側亭子名。語出《莊子》:“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指九曲池水一平如鏡。也喻人看事物時一定要心靜如止水。
肖林(1914—2003),江津兩岔人,1924—1029在聚奎讀高小。1939年加入中共。人稱紅色“老闆”,紅色“資本家”,“掌握中共地下金庫鑰匙的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接受周恩來指令開辦貿易公司為黨籌措經費。先任民生公司職員、吳佩孚私人秘書,後任中共地下經濟機構江津“恆源字號”、重慶“大生公司”、上海“華益公司”、香港“華潤公司”老闆。近十年時間為黨籌措了多少經費,沒有明確統計,他只遵循周恩來定的原則“什麼時候要,就什麼時候給;要多少,就給多少,絕不能誤事”。解放後,他“老闆”身份結束時,向黨中央上交資金約合黃金12萬兩,其他固定資產折價1000萬美元。他只留下三塊銀元作紀念,逝世後也捐給了重慶山峽博物館保存。他以對黨的忠誠和過人的經商才能保障了軍隊和黨的經費,也為新中國外匯儲備打下了良好基礎。解放後他曾任上海市商業局副局長、水產局局長、中共十二大代表等要職。
一生寫了很多詩文,其中發表於1942年的《南山在生長著》由郭沫若作序。1991—1992年兩次共為聚奎中學修建實驗樓捐款1000元,1992年10月22日最後一次回母校。
“頑石點頭”與周浩然
原刻於1926年,文革中被毀,1982年周浩然補書重刻。頑石:無知覺的石頭。據《蓮社高賢傳》記載,晉朝的竺道生法師(355—434,佛教學者)入虎丘山,收眾頑石為弟子,講解《涅槃經》群石聽得連連點頭。後來就用“頑石點頭”形容道理講得透徹,使人心服。這裡取義為讚揚聚奎教師教學有方。
周浩然(1929—2009),白沙人,聚奎中學初十四班學生,畢業於川大中文系,留校任學報編輯。四川著名書法家。自幼酷愛書法,以黃庭堅體行書見長。生前為中國書協會員,四川省書法學會副會長,四川省老年書法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成都翰林中國書畫藝術學院副院長、書法教授。
“問梅亭”與佘雪曼
問梅亭原在遛馬崗新本女校荷花池裡,已毀。今亭建於1982年,位於九曲池仙鶴橋頭黑石上,距梅林最近,故移名於此,亭顏由著名書畫家佘雪曼書。抗戰期間佘雪曼教授在白沙川東師範和國立女子師範學院任教,曾作《問梅亭序》一文,當時流傳很廣,後失傳。
佘雪曼(1908—1993),字蓮裔,巴縣人,著名書畫家。中央大學藝術系畢業,被國民政府教育部聘為教授,先後在國立女子師範學院、東北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及南洋大學任教授、系主任、院長。1949年移居香港,1950年在香港建雪曼藝文院,1992年被聘為重慶市文史館名譽館員,2005年被評選為100名本籍重慶歷史名人之一。他學識淵博,作品精妙,詩文書畫醫都有很高的造詣,曾在國內外眾多著名大學傳授知識、教書育人,在世界各地多次舉辦詩書畫展和出版書籍,弘揚中華文化。書法融會百家,長於瘦金,自成一體,世稱“蓮體”。“問梅亭”三字是他“自問不俗”的得意之作。他曾到聚奎講學兩次。
《討清檄文》碑與蕭湘
《討清檄文》碑位於黑石山上操場西坡下草坪中央,建於1984年,碑上鐫刻蕭湘撰寫的《聚奎學校為白沙首義布告全川父老文》。該文寫於為推翻清朝統治、回響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而白沙起義反正前夜(辛亥年九月二十七日,公元1911年11月17日)。碑文由著名書法家、四川廣元人侯正榮書寫。為紀念民主革命先驅、反清志士蕭湘,同時於碑北側建蕭湘亭。
蕭湘(1875—1918),字綺笙,四川榮縣人。1904至1906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回鄉後大力宣傳民主革命,從事反清鬥爭,被清政府追捕,得同學鄧鶴丹幫助,潛來聚奎學堂執教,並大力宣傳革命,倡導民主,使聚奎師生日益傾向革命,特別是為吳芳吉走上文學道路、成為著名愛國詩人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成為一代名師。
辛亥革命時,為推翻清朝統治,蕭湘和時任保路同志會江津支會會長的聚奎學校堂長鄧鶴翔一起,領導白沙首先起義,於1911年11月18日白沙反正;然後揮師江津,三天后即21日,江津起義反正;又三天后即24日,重慶反正。白沙首義壯舉,為川東之先。
1918年,鄧鶴丹任江津中學校長,聘蕭湘到校任教。因痛心國事,一病不起去世,江津中學追悼三日,葬於黑石山上校門前山邊。上世紀七十年代因擴寬山上操場,其墳塋被掩埋在操場下。
飲水思源
黑石山上校門北側水井名、水池名。飲水思源井為六角井,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因師生人少,飲用水取自該井。飲水思源池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以前,1993年擴建到900平方米,並增設假山、蓮步、圓門等風景元素。“飲水思源”題刻原刻於1926年,由聚奎教師程文源、龔燦文等題,語出北周文學家庾信《徵調曲》:“飲其流者懷其源。”意為學生不忘師恩。文革中被毀,1983年重刻,由周浩然補書。
周光召題詞與周光召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1994年10月,聚奎校友周光召題書於北京並寄回母校,1995年刻。語出《後漢書·虞詡傳》:“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
周光召,核物理學家。1941至1942年間,就讀於聚奎國中14班,後於重慶南開中學讀高中,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研究院。曾先後在前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和日內瓦歐洲核子中心長期工作和訪問。1985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他參加並組織領導了中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和試驗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黨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93年被義大利政府授予"義大利共和國爵士勳章";1994年被求是科技基金會授予"中國傑出科學家"稱號;1996年,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將國際編號為346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周光召星";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香港大學等六所世界知名大學授予榮譽博士,是美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第三世界科學院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院院士,是蜚聲中外的著名科學家,。
1994年10月,他手書“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寄回聚奎母校以勉勵師生;1998年11月,他又親筆為《聚奎校史》題寫書名。
2001年11月18日,他偕夫人專程回聚奎母校視察。他重遊校園,接見師生,為學校和教育的發展作了許多重要指示。
2010年3月22日,給母校發來賀信,祝賀聚奎辦學140周年校慶。
古樹
黑石山是重慶市企事業單位中古樹最多的單位,現有大樹八百餘株,百年以上古樹二百四十餘株,國家保護樹一百九十餘株,其中一級16株,二級40株。最古老的是位於書院後門的古羅漢松,有五百多年樹齡;最大的是進書院大門右側的香樟王,要四人才能合抱:最多的是香樟,五十年以上的有近五百株。有幾十個樹種,總計竹木花卉百種以上,五六千株。聚奎中學是國家級綠色學校、重慶市森林校園。
百鳥
黑石山由於樹林茂密,生態環境好,成了百鳥之園。這一帶的鳥應有盡有,多達幾十種,鷺鷥、貓頭鷹、杜鵑、黃鸝、畫眉、斑鳩、青鸛、翠鳥、綬帶鳥(梁祝)、火燒雞、青鳥及各種常見鳥兒,春夏最多的是鷺鷥,俗稱白鶴,候鳥,每年三月初從南方分來,在樹上築巢繁殖,八九月多數飛往南方。越來越多,成千上萬。有白鷺、蒼鷺(俗稱青樁)、池鷺(俗稱蓑衣鶴)、夜鷺、牛背鷺等品種。由於鷺鷥群集,為黑石山造就了兩大奇觀,即“六月飛雪”和“緣木求魚”。春夏,滿山鳥糞白茫茫一片,似大雪覆蓋,故名“六月飛雪”,或常淋到路人身上,學生戲稱“天使”、“中白花獎”;鷺鷥銜魚鱔鰍蛙回巢哺幼,魚類常見於鳥窩,故名“緣木求魚”,或掉於地下隨處可見,似樹上掉魚蝦。

地質結構

山上黑石約500餘,大小不同,千姿百態。大者高10餘米,上可坐百餘人。據地質專家考證,它們形成於距今約六千萬年以前至兩億年以前之間,是大自然的一種特殊地質現象。那時,這一帶是大湖泊,湖底幾千米厚的泥砂隨地殼造陸運動慢慢下降,經重壓和膠結形成層層的沉積岩泥質的叫頁岩,砂質的叫砂岩。後地殼發生造山運動,大湖枯竭,形成今四川盆地,岩層破裂成小塊,黑石山這一帶的砂岩小塊經“球狀風化”,即先從稜角風化剝蝕,變成不規則的橢球體,逐漸成為今天的渾圓形球石,其餘地方由於地形和其他條件不具備沒有形成,所以黑石山這種獨特的地質奇觀、造物主的傑作天下罕見。
黑石表面呈青褐黑色,是由於在岩石風化表層外面生長著綠色苔蘚類植物,其根部幾毫米在土壤層里,土壤層富含有機質,顏色灰暗,潮濕時顯得更深。“黑石”裡面並不黑,是表面色深而已,雨天更深。

神話傳說

由於不少黑石外形各像不同動物,又由於明代山頂黑石上就建有川主廟,用以祭祀治水除患的李冰二郎,所以前人又給黑石的來源附會了悲壯動人的神話傳說。傳說,古時候東海龍王派太子扼守長江,坐鎮白沙東海沱,它殘暴成性,常興水患,造成無數船毀人亡的災難。為了拯救百姓,蜀太守李冰之子二郎,決心用神鞭驅石填平東海沱。他從崑崙山采來蜈蚣石,用三年煉成白玉趕山鞭,在貴州婁山關開山取石五百餘座,將其化為各種動物,趁著夜色,用神鞭驅趕而來。但神鞭是蜈蚣修煉成的,蜈蚣最怕雞,一聽到雞鳴就會失去魔力。為了阻止二郎,龍太子就與黑石山南面約十里的人高山石人菩薩勾結,看到二郎驅石到了寶峰(黑石山原名),菩薩就大聲裝雞叫,立刻引得雞鳴聲四起。趕山鞭頓時失去法力,眾石也一下化為原形伏於泥中不能再動。二郎見功虧一簣,盛怒之時跳下坐騎石,猛地坐在另一尊石上,又回身舉鞭向他抽去。這留下臀印和鞭痕的黑石被稱為“二郎石”(文革中已被毀),人們為了紀念他們父子,就在他的坐騎(稱“黑石之王”)上修一座“川主廟”,其餘黑石還保留一些所化動物的形象長留山上,民間按其形狀稱為“鷹嘴石”、“牛兒石”、“豬兒石”、“泥鰍石”、“蝦子石”、“鯰魚石”、“老虎石”、“青蛙石”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