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泉村

黑水泉村位於托克托縣東南部,村東部靠土山,與和林縣、清水河縣接壤。該村北有一清泉,泉水自地下噴出地面二尺許,嚴冬不凍結,村莊由此得名,清代曾名“明水泉”,民國改稱黑水泉於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水泉村
  • 外文名:heishuiquan
  • 定義:新營子鎮一個行政村
  • 評價:人傑地靈,友好好客,空氣清新
  • 主要農產品:芹菜梗、番石榴、羽衣甘藍
  • 特產:滷水豆腐,辣椒,功夫明星劉小凱
考古發現,學術著作,

考古發現

2000年5月至11下旬,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托克托縣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黑水泉村古城的古文化遺址進行了歷時六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分兩個發掘區,東西相距2公里,發掘面積1800平方米。在黑水泉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刀幣、布幣、半兩及五銖錢幣,這些錢幣的發現,為遺址的斷代提供了可靠依據。黑水泉遺址年代應是跨越戰國中後期、秦代、兩漢等時段。在文化遺址西一公里處發現了兩座古墓葬,由於早期盜掘,毀壞嚴重。根據兩墓方向、距離判斷,應屬於漢代大型磚式墓葬,系東漢時期較為流行的墓葬型式,是夫婦異穴合葬墓,推斷其應屬東漢晚期。在古文化區內還發現瓮棺葬14座、土坑墓1座。瓮棺分布在遺址西側,為專門墓地,多以陶釜、陶罐、板瓦為葬具,一般以兩器物口對接掩埋,內盛孩童骨骼。在考古發掘中發現陶窯三座、清理陶窯附設物,灰坑198個、水井21眼、壕溝12條。出土了生活類及生產工具類器物,以陶器為主,有少量錢幣、鐵、石器、陶器。
從清理遺蹟、遺物的特徵推斷:黑水泉文化遺址位於黃河北岸,地處河灘平原與山前沖積平原交匯處,有豐富的水資源與質地上乘的黃黏土,適宜製作陶器,從釜、缽陶器上的“市”、“父”、“日利”的戳記陶文認定,這是一處由官方控制的陶器作坊。
根據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的解釋:漢代“市”字戳印應為當地市府作坊的標識,在黑水泉遺址中出土的有“父”字陶文,西漢設有“護工卒吏”、“秩百石”,是專管地方工匠的官,“市”、“父”、“日利”陶文為漢代陶文中多見,是漢代交易中的吉語類標誌。在俞偉超先生所著的《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考古學家王仲殊先生所著的《漢代考古學概說》中稱,可認定兩個結論:其一,黑水泉古遺址,應屬戰國至西漢早期;其二,黑水泉古陶窯遺址,是官辦的制陶作坊。考古發現的“鐵鋤”、“長方形鐵鏟”,證明了戰國中期起,這一地區已使用上了鐵制的生產用具和生活用品。此次考古挖掘過程中另一個十分重要的發現是出土了有“武泉”戳記的殘陶,早在1985年,呼和浩特市文物事業管理處孫馳先生曾在黑水泉遺址調查中發現了帶有“武泉”戳印的殘陶片,事過十餘年,於2000年5月底的考古工作中,再次發現了有“武泉”字樣戳印的殘陶片,顯然是兩方不同的戳印
兩方戳印“武泉”二字略近“甲骨文”,應屬戰國時期的大篆,是秦統一六國文字前的(趙國)文字。兩塊殘陶上的“武泉”戳印的發現,不僅證實當地陶器作坊的行政所屬,同時也為我們最終解決了雲中郡“武泉縣”準確的地望。

學術著作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考古工作結束後發表的《托克托縣黑水泉遺址發掘報告》中明確指出:在黑水泉遺址中出土有“武泉”二字的戳印,不僅解決了黑水泉遺址的具體縣屬。同時,也為最終確立秦漢時期雲中郡武泉縣城址的確切地望,提供了直接的實物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