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果小檗(小檗科小檗屬物種)

黑果小檗(小檗科小檗屬物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黑果小檗(學名:Berberis atrocarpa Schneid.)是小檗科,小檗屬常綠灌木,枝棕灰色或棕黑色,莖刺三分叉,葉厚紙質,披針形或長圓狀橢圓形,葉緣平展或微向背面反卷,每邊具刺齒,花簇生;花梗光滑無毛,帶紅色;花黃色;外萼片長圓狀倒卵形,內萼片倒卵形,花瓣倒卵形,漿果黑色,卵狀,花期4月,果期5-8月。

分布於中國四川、雲南、湖南。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1-2米。枝棕灰色或棕黑色,具條棱或槽,散生黑色疣點;莖刺三分叉,長1-4厘米,淡黃色,腹面扁平。葉厚紙質,披針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3-7厘米,寬7-14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中脈凹陷,背面淡綠色,中脈明顯隆起,兩面側脈和網脈微顯,不被白粉;葉緣平展或微向背面反卷,每邊具5-10刺齒,偶有近全緣;具短柄。花3-10朵簇生;花梗長5-10毫米,光滑無毛,帶紅色;花黃色;萼片2輪,外萼片長圓狀倒卵形,長約4毫米,寬約2毫米,內萼片倒卵形,長約7毫米,寬約4毫米;花瓣倒卵形,長約6毫米,寬約4.5毫米,先端圓形,深銳裂,基部楔形,具2枚分離腺體;雄蕊長約4毫米;胚珠2枚,無柄或具短柄。漿果黑色,卵狀,長約5毫米,直徑約4毫米,頂端具明顯宿存花柱,不被白粉。花期4月,果期5-8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600-2800米的山坡灌叢中、馬尾松林下、雲南松林下、常綠闊葉林緣或岩石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四川、雲南、湖南。

主要價值

來源:為雙葉植物藥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根、根皮及莖皮。春、秋採收。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治痢疾,腸炎,咽炎,口腔炎,濕疹,癤腫。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無毒。肺、大腸二經。
用法用量:煎湯內服,3-5錢。外用時煎水漱口或研末調敷。
考證:出自《新疆中草藥手冊》;新疆農村、牧區用黑果小檗的果(子),治療高血壓。每用一兩煎湯,加糖適量,內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