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峽村位於陝西省洋縣八里關鄉,地處縣城以北70公里的秦嶺深山古黨駱道上,轄3個村民小組,105戶、352人,有耕地763畝,其中水田300畝,有山坡4.8萬畝,方圓2.8平方公里,平均海撥10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黑峽村
- 地理位置:陝西省洋縣八里關鄉
- 人口:352人
- 平均海撥:1000米
簡介,發展思路,地圖信息,
簡介
走進黑峽村,峽谷兩面滿山遍嶺的綠色刺杉林一望無垠,一排排磚木混凝土新房整體有序地坐落於黑河沿岸公路兩旁,寬闊乾淨的小街道略帶幾份城市氣息。村民們眉清目秀、穿戴講究、衣著新潮、老人安詳、兒童雀躍,顯現出和諧美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象。豈知這裡過去曾是個“荒山惡石頭、窮水峽谷流、男人挖野菜、女人他鄉走,有女不嫁窮黑峽,不是高山就溝窪,光棍一茬接一茬,走得都是討飯娃”的窮山僻壤。進入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村兩委“兩個文明”一起抓,帶領村民二十年如一日苦幹實幹改變貧窮落後面貌,開山砌渠、攔河築壩造良田,修路架橋交通暢,蓄水發電見光明,拆掉茅屋建新居,當代“愚公”生命不息造林不止。到去年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由1984年的93元增長到1900元,人均產糧由110斤穩定增長到1600公斤,創建綠色銀行—杉木林1.6萬畝、320萬株。據專家評估,現價值達二億多元,按每株樹年增一元計算,年淨增值320萬元,人均年增加積累9000元。1995年7月被省委命名為“小康村先進黨組織”,1998年8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小康示範村”。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政策後,許多原靠伐木致富的小康村相繼出現返貧,有的還眼紅貧困村國家投資,紛紛要求撤銷小康村,爭取貧困村。而黑峽村鞏固發展小康成果,向生態環保、觀光旅遊型新農村邁進。2005年5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黨支部書記彭建文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為廣大貧困山區、半山丘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探索出了一條可以借鑑的道路。
發展思路
黑峽村發展思路以墾荒植杉為主的種植、養殖、勞務三大產業為主導。發展方向明確後,村兩委帶領村民抓了三件事:一是20年如一日墾荒植杉代代傳。剌杉優生於陰涼潮濕,富含腐植質偏酸性的土壤中,耐寒耐旱無病蟲,根系發達,易栽易活易管,生長快,材質好,是工民用建材的最佳原料,10年成椽,15年成檁,經濟效益顯著,經彭支書幾年前在兩畝自留山糧杉套種試驗證明,黑峽為最佳優生帶。為了儘快調動村民栽杉造林積極性,他們多次在黨員、村民會上講其社會、生態、經濟三大效益,在彭支書家自留山上召開現場會現身說法。生長粗壯喜人的杉林吸引了全村人,為了探索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採納彭支書的建議:實行“墾荒整地、糧杉間套、以糧封草、糧肥促苗、統一規劃、分戶承包、三年退耕、林歸集體,糧食歸自已、誰栽誰管、三七分成”的經營管理模式。優惠的政策使村民看到了植杉的前途。從此,每年春秋兩季成了栽杉造林的自然運動,除小孩和老弱病殘在家辦後勤外,男女勞力齊出動,起早貪黑,背乾糧提水壺,最遠到10公里外的山上去栽樹,多數戶還請親友來幫工,年復一年代代相傳。從1987年至1997年的10年裡全村在黑峽兩岸的千百個山樑溝窪共造剌杉林1.6萬畝,戶均達169畝,人均46畝。累計增收糧食160多萬公斤,人均增收600元以上,提前12年退耕還林恢復植被。1998年後,為了解決植杉收益周期長與當年用錢矛盾,村兩委及時調整造林結構,把植杉生態林與中藥經濟林相結合,在山下坡緩地帶營造優質乾果林1200畝,中藥材3000畝,房前屋後、田坎地邊栽黃柏、連翹,棗皮6萬株。因造林結構調整較早,多數戶的藥材已成氣候,全村藥材收入已占農民人均收入的40%。村民方楊樹一個獨兒,過去因家庭貧困不得已逼迫到馬暢去當上門女婿,留下兩老在本地,連年造林種藥,如今收入頗豐,單2000年藥材收入一項就達10萬多元。二是家庭養殖增收。全村戶戶養豬牛,養土雞,每年達到戶均2頭牛,出欄肥豬3頭。養百頭豬的2戶,養特種野豬的一戶,利用山地散養環保型綠色土雞千隻以上的大戶2戶,農戶從家庭養殖業中得到的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的30%。三是勞務輸出賺現錢。全村每戶有一名外出務工的青壯年,人均帶回的純收入在5000元左右。昔日的黑峽村山大溝深光禿嶺,如今的黑峽村山上是“綠色銀行”,山下是“中藥寶庫”,山清水秀人更秀,山朝水朝人氣旺。
地圖信息
地址:漢中市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