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凱門鱷

黑凱門鱷

黑凱門鱷,又名黑鱷,是鱷目短吻鱷科黑鱷屬爬行動物。黑凱門鱷是凱門鱷中體型最大的,體長可達到四五米,頭部長而寬,沿著背部有一條隆起的脊骨,顏色會隨著增長而逐年變深;剛出生的幼體,頭是灰色的,身體是黑色的,還有一排排的白點印斑。由於黑凱門鱷的眼睛中間有凸起的脊骨,像是片的眼鏡架子一樣,因此而得名。

黑凱門鱷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部,棲居在各式各樣的濕地,包括河流、湖泊、沼澤及泛濫平原等。黑凱門鱷食性廣泛,食物以魚、蛇、水豚、鬣蜥和大型哺乳動物等為主,有時也會獵殺其他鱷魚,但很少會襲擊人類。雌鱷每次產蛋12枚左右。

為獲取黑凱門鱷魚皮,人們大肆獵殺,某些自然棲息地中已滅絕。黑凱門鱷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Melanosuchus niger
  • 別名:黑鱷、眼鏡鱷
  • 外文名:Black Caiman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鱷目
  • 短吻鱷科
  • :黑鱷屬
  • :黑凱門鱷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綱雙孔亞綱
  • 亞種:無 
  • 命名者及年代:Spix,1825
  • 保護級別:(IUCN 2000年 ver 3.1)——Unspecified 
  • 中文學名:黑凱門鱷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

動物學史

別稱來源:黑凱門鱷在眼睛的前端都有一橫骨脊,跟人類戴的眼鏡架頗為相像,因此它們的英文名又有眼鏡鱷之稱。

形態特徵

黑凱門鱷是凱門鱷中最大的一種是鱷魚,體長可達到4.5米,體重可達453千克。黑凱門鱷的頭部長而寬,沿著背部有一條隆起的脊骨,顏色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逐年變深。吻部稍延長,端部略高,吻長略大於吻基的寬度。剛孵化出的幼鱷,頭是灰色的,身體是黑色的,還有一排排的白點印斑。在成年後仍保留其獨特的皮膚斑紋;它們在下頜處顯示灰色或棕色條紋,在身體兩側顯示白色或淡黃色條紋。

棲息環境

一般的黑凱門鱷生活在廣泛的水域棲息地。棲息於江河及其他水域的邊緣,棲居在各式各樣的濕地,包括河流、湖泊、沼澤及泛濫平原等。在從海平面到海拔500米均是它們活動的範圍,個別的種類還可到海拔800米處棲息。適合在等溫線為24-27℃這個範圍內的各種水體內活動。

生活習性

在水中行進的速度驚人,甚至可在水中直立行走,經常藏匿於密林河湖間。黑凱門鱷食性廣泛,食物以魚、蛇、水豚、鬣蜥和大型哺乳動物等為主,有時也會獵殺其他鱷魚,但很少會襲擊人類。
黑凱門鱷與人的關係尚算友好,多會巡遊在人類居所附近, 因為這裡食物比較充足。但人與它們過於親近也不是毫無危險,當雙方追逐共同的獵物——魚類時,黑凱門鱷明顯占據上風,而且人類過度靠近它們的巢穴也會引起它們的警覺與攻擊。雖然黑凱門鱷的襲人事件極其罕見,但一旦發生就極其慘烈。
與其他鱷類一樣,黑凱門鱷也是突襲獵食的好手。 這種龐大的捕食者喜歡待在水中,也善於在水中隱藏。它漂浮在水裡時般僅露出鼻子、眼睛,身體硬甲上暗淡的色調與圖案巧妙地融為一體,接近黑色的身體使它在潛入水下時更是肉眼難以看見,從遠處一看好似一塊不引人注意的浮木,任何站在水邊的獵物都很難發現它們,堪稱巧妙無比的隱藏術。而當它在水中潛行時,速度卻極其驚人,有35節椎骨的巨大尾巴像掃地一樣呈S形擺動,如同推進器般推動著黑凱門鱷快速行進;腿緊貼著身體,減少前進阻力;同時它身上的特殊肌肉又可阻止水進入它的鼻子、耳朵,一張半透明的隔膜保護它的眼睛。在水中它簡直如同活魚雷一般迅猛。
當黑凱門鱷悄無聲息又快速地接近獵物的時候,獵物對眼前的危險亳無察覺,結果就是在亳無防備的情況下被黑凱門鱷閃電般地死死咬住脖子或頭顱, 掙脫不得。黑凱門鱷有70多顆鋒利的牙齒與發達的雙顎,一旦咬住獵物,牙齒便緊緊相扣,死不鬆開,獵物亳無還擊之力,只能任由自己被黑凱門鱷拖入水中,在鱷魚群的撕扯與死亡翻滾中變成碎片。

分布範圍

存在: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法屬蓋亞那、蓋亞那、秘魯。
存在不確定和起源不確定:委內瑞拉。
黑凱門鱷
黑凱門鱷分布圖

繁殖方式

在亞馬孫河流上游地區有一個凱門鱷湖,魚類豐富,每年旱季時幾乎所有的凱門鱷都會不遠千里地遷徙到這裡,築巢產卵或等待雨季的到來,因此這裡也被譽為黑凱門鱷的天堂。
黑凱門鱷每兩三年才交配一次,交配成功後雌鱷會抓緊時間遷徙到亞馬孫河流上游地區的凱門鱷湖產卵,因為在遷徙過程中若拖得太久,就會沒有適合的地方與時間讓卵孵化。在到達凱門鱷湖的前幾周里,雌鱷一直在努力進食, 好養壯身體以迎接孩子的降生。
雌鱷的身體全長大概長到約1.2米時可達到性成熟,可以進行交配。在每年的旱季以前,黑凱門鱷群聚到天然的小水體中彼此進行求愛和交配活動。它們的求愛行為很瘋狂,包括躍出水面,炫耀自己的尾巴,還有輕咬和摩擦頭頸部等。黑凱門鱷在不同地點的造巢期也有所不同,一般多在濕季。中美亞種類的凱門鱷全年都有繁殖現象,它們一般在1-3月份為造巢高峰期,每窩產卵為14-40枚,平均29枚。卵呈橢圓形,其卵殼呈白色,硬而粗糙。
雌鱷將築巢產卵,雌鱷將卵產於由葉子、小樹枝、雜草和泥堆成小丘狀的巢中,在其孵化期內雌鱷將會有覘律地關心和保護巢址,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幼鱷出殼時便會發出叫聲,雌鱷親自將巢挖開,並小心護送雛鱷進入水中。在此個期間,有時雌鱷也用嘴幫助胚鱷順利出殼,並用嘴攜帶著自己的幼鱷寶寶進入水中。黑凱門鱷在委內瑞拉的孵出時間為10-12月,高峰期為11月,而在巴西的孵出期多為3月份。剛孵出的幼鱷會群聚在一起,這個可達一年或一年以上之久。成體黑凱門鱷一旦聽到幼體群發出的遇險叫聲時,會立刻前往保護幼鱷。幼鱷的整個生育以及成長過程都在雌鱷的監護下進行。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0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