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協萬(1912一1938年),男,原名弁庭,生於1912年2月19日,東莞市中堂鎮潢湧上二村(東橋坊)人。1938年11月,在與日軍戰鬥中壯烈犧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協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12年2月19日
- 逝世日期:1938年11月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黎協萬(1912一1938年),男,原名弁庭,生於1912年2月19日,東莞市中堂鎮潢湧上二村(東橋坊)人,黎樾廷之弟。
1925年,黎協萬在東莞中學讀書期間,與何鼎華、張衍坤等同學參加青年團組織。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黎協萬經常與同班的團員划船過萬江,在金鰲洲塔上開會,開展學生運動,並與莞城的鞋業工人一起,到水鄉凌屋村等地宣傳革命,堅持鬥爭。國民黨當局曾發函至潢涌,通緝黎協萬,黎先逃增城仙村暫避,後到香港謀生。
1930年,黎協萬在香港遇見同學張衍坤。翌年,二人由香港赴北平,在當時也在北平的原青年團東莞地委書記李本立的指導和幫助下,考入北平中國大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黎協萬在李本立的帶領下,積極投身學生運動,與同學們一道上街散發傳單,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
後黎協萬回東莞。1935年6月,他與何鼎華、盧照光等在東莞創辦周刊《東莞新聞》(對開四版,鉛印,逢星期日出版,社址初位於莞城內木巷,後遷至振華路),何鼎華任社長,黎協萬任副社長,由國民黨縣府出錢印刷。
1936年,黎協萬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後,《東莞新聞》宣傳進步思想,鼓動各界人士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同時,黎協萬還奔赴石龍等地,組織抗敵後援會,發動和組織民眾開展抗日鬥爭。同年12月16日,東莞學生及民眾在莞城中山公園舉行5000多人參加的大會,紀念莞中學生“一二·一六”抗日遊行活動兩周年(1935年12月16日,莞中學生示威遊行,聲援北平學生運動,簡稱“一二·一六”抗日救亡運動),大會推舉黎協萬為學生救國會主席。
1938年2月3日,中共東莞中心縣委派宣傳部長王作堯去控制《東莞新聞》。黎協萬與何鼎華在王作堯的領導下對《東莞新聞》從性質上進行徹底改造,積極登載中共《新華日報》文章和本地抗日救亡運動的訊息,使《東莞新聞》直接掌握在中國共產黨手中,成為中共東莞中心縣委的機關報。不久,《東莞新聞》停辦,黎協萬擔任惠東寶人民抗日游擊隊指導員。
1938年11月20日,日軍占領莞城,黎協萬受中共東莞縣委派遣,率領政工隊一行30多人前往虎門懷德,對國民黨虎門要塞守備團馮汝楫部做抗日統戰工作,黎協萬任政工隊隊長。11月底,守備團乘著黑夜悄悄撤走,黎協萬知道後馬上與戰友們背起行裝追趕守備團。路經寶安龍華圩西門樓時,與進攻寶安南頭的日軍遭遇,雙方展開激戰,包括隊長黎協萬在內的5人英勇犧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黎協萬被追認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