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鰭棘鯛是鱸形目鯛科棘鯛屬魚類,又名黃翅、黃腳立、黃鰭鯛。體側扁而高,側面呈橢圓形;體被較大櫛鱗,體側各鱗片中間均有不明顯的斑點,相連形成4—5條縱紋;側線完全,側線起點處和胸鰭基部各有1個黑斑;有1個背鰭,鰭棘強大,各鰭棘平臥時可左右交錯摺疊於背溝中;臀鰭鰭棘發達,第2枚鰭棘特彆強大;尾鰭叉形,上、下葉末端稍尖。身體背部青灰色,帶金黃色光澤;腹部白色;腹鰭、臀鰭及尾鰭下葉黃色。
黃鰭棘鯽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中國東海、南海也能看見其身影。近海暖水性中下層魚類,棲息於泥沙底質海域,可進入河口或淡水,喜集群。肉食性,以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多毛類、棘皮動物等為食。有性逆轉現象,生殖期為冬季12月一翌年1月,卵為浮性分離卵,圓形,無色透明。
黃鰭棘鯽是中國南方海水和鹹淡水的池塘、網箱養殖以及人工增殖放流的重要種類之一,經馴化可在淡水中養殖;也可作為港養對象,春天在沿海港灣開閘納苗,進行養殖。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已成熟。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
近種區別
黃鰭棘鯛 | 真鯛 | 黃鯛 | 黑鯛 |
---|---|---|---|
一般體長200~300毫米,最大個體可達3.3千克。 | 最大個體達10千克。 | 一般體長14~25厘米,體重200~500克。 | 一般在120-300毫米,體重125-1800克,大的可達3.5-4.0千克。 |
背鰭Ⅺ-11;臀鰭Ⅲ-8,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45~48,側線上鱗4~5,側線下鱗11~13。 | 背鰭Ⅻ-9~10;臀鰭Ⅲ-8;胸鰭15;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53~56,側線上鱗8,側線下鱗15。鰓耙6~8+9~10。椎骨10+14=24。 | —— | 背鰭Ⅺ-11;臀鰭Ⅲ-8;胸鰭15;腹鰭Ⅰ-5。側線鱗52。鰓耙(6-7)+(8-9)。脊椎骨24。 |
活體青灰而帶黃色,體側有若干條灰色縱走帶,沿鱗片而行。背鰭、臀鰭的一小部分及尾鰭邊緣灰黑色,腹鰭、臀鰭的大部及尾鰭下葉黃色。 | 體淡紅色,稍帶綠色光澤。在體側背部散布若干藍色小點。尾鰭邊緣黑色。 | 體呈黃赤色、腹部較淺,體惻上部有3個金黃色圓斑,並有6條縱行黃色帶,臀鰭及尾鰭下葉呈黃色。 | 體青灰色,具銀色光澤,側線始處有1不規則黑斑,體側有若干條褐色橫紋。背鰭、臀鰭和尾鰭鰭膜褐色,邊緣黑色。 |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洄游
食性
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 性成熟年齡
- 性比
- 卵巢發育變化
- Ⅰ期:卵巢體積很小,緊貼於體壁內側,呈透明狀,從組織切片上看,卵巢腔已可見到,充滿卵原細胞,卵徑為10.3~18.7微米。
- Ⅱ期:卵巢呈扁帶狀,肉眼不能看出卵粒,從切片上看,卵巢中卵母細胞的特點是未形成卵黃顆粒,其直徑為28.6~45.6微米。
- Ⅲ期:卵巢外觀比較發達,占腹腔的1/3~1/2,肉眼能清楚地分辯卵粒,卵母細胞開始出現卵黃顆粒,卵徑為65.2~150.2微米。
- Ⅳ期:卵巢外觀顯得豐滿,肉眼可見部分大而透明的卵子,本期為卵母細胞大量積累卵黃的階段,卵子彼此容易分離,卵徑為147.2~438微米。
- Ⅴ期:本期卵巢體積最大,充滿了整個腹腔,用肉眼看,卵巢膜薄而透明,布滿血管,卵粒透明易於流出,卵細胞的直徑430~550微米。
- Ⅵ期:產卵後的卵巢大為鬆弛縮小,紫紅色充血,卵粒主要是正處於退化吸收狀態的第Ⅳ時相的卵母細胞,以及一些第Ⅱ時相和第Ⅲ時相的卵母細胞。
- 成熟係數及卵徑
- 懷卵量
- 產卵類型與次數
養殖技術
網箱養殖
- 場地選擇
- 養殖網箱的裝置
- 網箱規格尚無統一標準,根據生產實際情況,採用小型浮動式網箱養殖黃鰭棘鯛。目前我國較常生產的網箱規格有:2.5米×2.5米×2.5米或3米×3米×3米,也有的用3.5米×3.5米×3.5米及4米×4米×4米等,用無結節網片縫合而成,網箱下方用鍍鋅水管彎成正方形,使網下沉並張開良好,網箱深度一般為2~5米,多為2~3米。網目以魚的規格而定,在不引起逃魚為前提下,網目可適當放大,以節省網衣材料,降低網箱成本,提高水交換能力。網目大小一般可根據魚體高的2倍小於魚體周長的原則。即2個單腳的網目長要小於魚種的體高為依據選擇網目。
- 用長10米(或6米)、寬0.2米、厚0.12米的方木做成框架(漁排),定位後用8~10毫米的螺絲固定。
- 用尼龍膠絲或白膠絲將浮子綑紮固定在框架上,一般用塑膠桶作浮子,規格為25厘米×25厘米×30厘米,浮力約25牛頓;也可用規格80厘米×60厘米×50厘米的泡沫塊作浮子,其浮力為250牛頓。
- 將裝好的漁排拖曳至已選好的海區,然後用鐵錨、纜索固定在海面上。
- 放養密度
- 餌料
- 飼料管理
- 定時投餵飼料剛進網箱的魚苗,若魚體健壯活力強,第二天便可投喂,投餵次數:3~10月份每天2次,11月至翌年2月每2~3天投餵1次,宜在早晚投喂,投餵量為魚體重的5~10%。
- 安全檢查要經常檢查網箱有無損壞、破裂,注意防止網破魚逃。在颱風季節,要加固纜繩,覆蓋網箱,必要時將漁排拖到避風安全的海區。
- 定期更換網箱一般從幼魚養至成魚,需更換3次網箱。在魚種階段,體重為30~50克時,網目為0.5厘米;魚體重達51~150克時,網目為1厘米;魚體重達150克以上時,網目為3.75厘米。
- 清除附著物網箱和浮子在海里浸泡時間長了,會不斷附著貝類、藻類等生物,以致堵塞網目,影響水流,應定期清洗更換。一般2個月清理1次,宜在風平浪靜的天氣進行。冬季水溫低,應避免驚動魚,不宜更換。另外,還可混養少量藍子魚,以便攝食部分藻類生物。
池塘養殖
- 養殖場地的選擇與建造
- 放養
- 養殖模式
- 單養模式每年1~3月投放規格為2~5厘米的魚苗,每畝放養700~1500尾,養殖周期為1年至1年半,投餵冰鮮小雜魚及人工配合飼料,起捕規格200克/尾以上。放養1齡魚:體長為5~8厘米,放養密度為4.5萬~5.5萬尾/公頃;2齡魚:體長為15~16厘米,放養密度為2.25萬~2.70萬尾/公頃;3齡魚:體長為21.0~21.5厘米,放養密度為1.5萬~1.8萬尾/公頃。
- 混養模式混養能合理使用養殖水體,充分利用水域生產力,以清除殘飼,調節水質,提高單產。①與藍子魚混養:黃鰭棘鯛體長為5~8厘米,放養密度為3.0萬~3.7萬尾/公頃;藍子魚體長為5~8厘米,放養密度為0.75萬~1.13萬尾/公頃。②與花鱸混養:黃鰭棘鯛體長為5~8厘米,放養密度為1.5萬~1.8萬尾/公頃;花鱸體長為10~12厘米,放養密度為1.5萬~2.5萬尾/公頃。③與尖吻鱸混養:黃鰭棘鯛體長為5~8厘米,放養密度為1.5萬~1.8萬尾/公頃;尖吻鱸體長為10~12厘米,放養密度為1.5萬~2.5萬尾/公頃。④與卵形鯧夠混養:黃鰭棘鯛體長為5~8厘米,放養密度為1.5萬~1.8萬尾/公頃;卵形鯧磣體長為10~12厘米,放養密度為1.5萬~2.5萬尾/公頃。
- 餌料投餵
- 日常管理
- 認真做好巡塘觀察記錄,測定和記錄水溫、鹽度、溶解氧、pH值等。定期測量魚的體長和體重。
- 根據魚的數量、生長情況、天氣、水溫、魚類攝食及活動情況來調整投餌量。
- 要配備增氧機,根據天氣情況增氧,根據水色和水質變化及魚的活動情況,要經常換水,1周換水2~3次,換水量15~20厘米。
- 做好魚病防治,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魚種入池前用漂白粉或高錳酸鉀消毒;定期在食料台四周掛漂白粉袋;用免疫增強制劑和多維拌料投喂,操作時要防止魚體受傷,池內發現病魚或死魚要及時撈出處理,發現病魚要及時診斷治療或處理,確保魚類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