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錫坤

黃錫坤 1932年10月生,湖南省湘潭縣人。195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系。教授。1953—1962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零件教研室任教。1962—1973年在上海機械學院原理零件教研室任教。1973—1978年在蘇州動力機器廠技術科工作。1978年至現在,在原蘇州絲綢工學院任教並退休,後併入蘇州大學。曾任校機械設計教研室主任及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理事。主要從事機械設計教學及本學科中基本理論的研究。指導碩士研究生。57年發表論文,由於政治運動的影響,中斷至改革開放後才繼續進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錫坤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2年10月生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
主要研究課題及成績有,單列向心和向心推力球軸承,帶傳動中摩擦力的計,機械運動網路的結構原理,發表唯物辯證法方面的論文八篇,動態平衡規律初探—學習鄧小平理論的體會,總結出事物量變運動規律,事物的量變規律與科學發展觀,在協調和制約中創造燦爛人生,事物的相依點及其在運動中的作用,論事物量變的可持續發展條件,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對事物量變運動規律的再認識,

主要研究課題及成績有

單列向心和向心推力球軸承

的特性曲線及其套用:將軸承的10種性能表達為其徑向和軸向變形的函式,由曲線描述軸承任一工作點的性能,並提出計算靜不定軸承的方法。

帶傳動中摩擦力的計

將帶傳動分解為懸索段,過渡段和圓弧段的組合,分段計算,形成系統,推導了三角帶圓弧段的微分方程組及其解,反映出處於自鎖性楔形槽中的彈性帶的力學特性,提出了相應的設計方法。早在1957年機械工程學報上發表了平型帶傳動的理論計算方法,推導出考慮帶的剛度影響的微分方程式。

機械運動網路的結構原理

從運動鏈的觀點出發,分析了運動鏈節具有7個自由度,與剛體構件有本質區別,提出按運動鏈繪製相對自由度網路圖求機構自由度的方法,列出機構運動網路圖的結構方程及其等自由度代換演變,提出機構運動網路圖的生成方法,即生成樹法,滿樹截枝法和迴路元素法(代數法),提出運動網路圖的演變方法,即排列法和測地投影法等。形成以運動鏈和圖論為基礎的新的機構結構理論體系。
提出按相對螺旋運動規律求空間嚙合齒輪的共軛齒面的新方法等
以上論文發表在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上。此外,對機械無級變速傳動及超越離合器作了一些工作,共發表機械學方面的論文20餘篇。

發表唯物辯證法方面的論文八篇

動態平衡規律初探—學習鄧小平理論的體會

論證了事物的瞬時運動狀態與其雙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之間存在某種對應關係稱為動態平衡規律,是自然辯證法的核心。與原有的三條辯證法規律一道,組成更為完備的唯物辯證法體系。

總結出事物量變運動規律

是:對立雙方在相互協調中共同發展,在相互制約中謀求統一。並結合社會主義的歷史作了論述和總結。

事物的量變規律與科學發展觀

詳細論述了事物的量變運動規律及量變中的科學發展觀的含意,並結合十六屆四中全會檔案的學習,舉例說明。

在協調和制約中創造燦爛人生

論述了如何按照量變運動規律進行個人修養、學習、創業、治家、處世等,結合學習八榮八恥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人生價值觀。

事物的相依點及其在運動中的作用

提出事物量變時的相依點或關聯點,是調控事物發展運動的切入點,這是一種工作方法。並對教育和教學中的矛盾作了分析。

論事物量變的可持續發展條件

論述了事物量變的可持續發展條件,特別論述了建立法治社會的極端重要性;及法治建設為何成為今天政治體制改革的中心。

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

以往經典著作多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認識社會主義,本文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即從事物量變規律,對立雙方在相互協調中共同發展;在相互制約中謀求統一兩個方面來論述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

對事物量變運動規律的再認識

總結了事物量變中同一性的具體內容,論述了協調發展是事物量變運動的主要運動形式;協調發展的各種不同方式;事物量變中矛盾鬥爭的表現形式,及矛盾由非對抗性向對抗性轉變的過程;協調發展運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發展的新階段等。上述哲學方面的論文發表之後,已被收入到多種論文集中,受到媒體和社會的好評和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