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鋪鎮中心學校
- 簡稱:古井國中
- 創辦時間:1979年
- 地址:潛山市041縣道與滬渝高速交口旁
- 主要獎項:潛山縣平安校園
- 類別:公辦國中
- 所屬地區:潛山縣黃鋪鎮
- 面積:4860 m
歷史沿革,教學條件,關愛工程,校園文化氛圍,
歷史沿革
黃鋪鎮中心學校,原名古井初級中學。前身為鼎新高等國小。
1913年,南鄉士紳林和生等發起募捐建房辦學。名為“潛山縣鼎新高等國小”,次年,該校附設“第一民國初級國小”,成為一所完全國小。1938年,日軍壓境,校舍被燒,各種校產全成為灰燼。1939年恢復校舍,並實行政教合一,鄉長兼任校長。學校改名為:“余公鄉中心國小”。
建國後,學校逐漸走向正規化。1951年建立初級國小。1952年,改名為古井輔導國小。1976年春,學校招收一個高中班,成為完全中學,1977年高中停辦。1979年中國小分開辦學,古井初級中學成立。1992年鄉鎮教委成立後,學校在縣鄉教委的領導與支持下,先後建起了教學樓,學生公寓、綜合樓六棟,總面積達4860平方米。
2005年8月,隨著拆鄉建鎮,行政體制改革的變化,古井初級中學升格為管轄新黃鋪鎮3所國中(牌中、桃中、原古中),3所中心國小(黃小、牌小、古小)的中心國小。在校學生數達到歷史最高峰。學校各種管理規範,正朝著科學化、標準化邁進。
黃鋪鎮中心學校
教學條件
黃鋪鎮中心學校是黃鋪鎮學校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這裡環境清幽,景色宜人。校園裡,古樹參天,花木繁茂,綠草如茵。學校現有教學班12個,學生800餘人,教職工43人。其中高級教師6人,一級教師16人。校園占地面積40餘畝,建築面積7400多平方米,有裝備完善的教學樓,有設施完備的微機室、多媒體階梯教室、理化實驗室、圖書室等,有藏書10000餘冊的圖書館,有200米跑道的田徑場,有設施齊全的餐廳、學生公寓。這一切都為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關愛工程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學,學校目前有800餘名學生,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就有186人。他們享受不到父母的暖和叮嚀,只能在隔輩或親戚有心卻無力的關愛中徘徊,而農村的留守人員,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殘、文盲、半文盲。這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面對現狀,通過對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分析與研究,找到了影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狠抓落實,全面推廣“關愛工程”為“留守兒童”營造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環境,以不斷提高廣大未成年人的綜合合素質立為“關愛留守兒童”的宗旨,充分發揮了學校在“關愛工程”中第一陣地中的作用。
學校成立了關愛工程領導小組,制訂具體計畫,實施了“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學校成為了學生學知識,學文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的主陣地。每班推薦4—5名典型學生與我校在職教師結對,每位教師結對2—3名學生,幫扶教師經常找留守兒童談心,隨時把握留守學生的思想動態,定期家訪、關心生活、指導學習,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建立教職工關愛留守兒童的成長日記,讓留守兒童在教師同學的集體中成長,以對他們缺乏親職教育進行補償,使他們走出孤獨和憂鬱。
為了“留守兒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樣健康成長,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間和下午課後,由結對老師輪流值日在學生活動室和操場組織、安排豐富的問題活動。諸如:課外閱讀、學習指導、體育活動等。
學校還注重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加強對貧困留守兒童的資助工作;建立關愛經驗交流制度;不定期召開研討會、座談會,進行經驗交流;不斷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斷提高留守兒童教育治理水平。
經過近兩年來的努力,我校的“留守兒童”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學生的行為習慣好了,成績提高了,待人接物變得有禮貌了,自立、自主、自強了……我們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工作,也許現在還僅僅是起了個頭,但是在那么多人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們有決心對這項工作進行不斷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這項工程。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滋潤、影響和塑造。傳統文化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記錄著文化的發展。和諧是校園文化的主旋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和諧思想和理念,如“仁者,愛人”、“和為貴”、“修身立德”、“明禮知恥”等,對於和諧校園建設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黃鋪鎮中心學校在全校大力開展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黃鋪鎮中心學校精心打造了一面傳統文化牆用以彰顯、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培養民族精神。
傳統文化牆達到了預期的功效:使學生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兼容並包、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了學生閱歷、以史為鑑、全面發展,有利於學生形成科學、發展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傳統文化的內容、表達方式以及傳統文化在校園所形成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氛圍,對學生有著直接或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深刻影響著校園內每個人的思想品德、行為規範和生活方式的選擇,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這只是一個方面,此外建設清潔文明的校園,建設花園式校園,校園亮化工程,廚房改造工程,都是為了創造更好的條件為師生服務,無一不體現出學校“以人為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