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造粒工藝

黃金造粒工藝

黃金造粒技術(Gruanulation)是將許多微小的黃金細珠顆粒通過加熱、使用肉眼幾乎不可見的焊料黏著在金屬表面上的一種工藝。這種工藝流傳到中國後,被稱為累珠,炸珠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金造粒技術
  • 外文名:Granulation
造粒可以套用在需要形成紋理或線性圖案的設計之中,自古以來就是用來裝飾珠寶表面紋理和質地的一種流行方式,這種技術早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已存在,在伊特魯斯坎時期達到鼎盛,並在19世紀前半段維多利亞時代,由一些著名的義大利工匠通過考古的發現,重新復刻,使之重見天日。
膠體共熔焊接:人們只有通過電子顯微鏡細緻觀察,才能發現當時的金匠們是如何製作、並把這些粉狀的細珠焊接到金屬主體上的: 黃金薄條被牢固地擰捆成線狀,切成長0.14-0.26毫米、厚0.18-024毫米的小塊,塗抹上木炭粉包裹起來後,放入坩堝,加熱至1100℃ (2012℉) 融化;然後將他們轉移到不同大小的篩子上,用水沖刷形成不同大小的顆粒;接著,金匠會用細毛刷子粘起這些小顆粒,並把它們黏著到已經塗有金膠(魚膠和硫酸銅混合物,如孔雀石粉或矽孔雀石)珠子上;在製作過程中,這些顆粒會相互吸引和靠近,從而形成了典型的造粒圖案;變乾之後,作品會被放入化鐵爐的木炭灰里並加熱到850℃(1562℉)。這時表面上會有輕微的反射,這代表著其中的銅氧化物恢復成金屬狀態:這些小顆粒逐漸通過這個銅“脖子”焊接到珠子上,就像漂浮在閃亮的金屬表面上。這種焊接方式減少了焊料,從而減少了作品的總重量,之所以伊特魯斯坎黃金造粒製品如此無與倫比的輕盈,亦歸功於此。(這一特點有助於區分現代偽造、模仿或添加製成的作品。)
19世紀前半個世紀,在羅馬附近(塞爾維托里Cerveteri,托斯卡納拉Toscanella等地)和俄羅斯南部(刻赤Kertch和塔曼半島Taman Peninsulas)地區發掘出代表古希臘和伊特魯利亞的珠寶。這些珠寶大多以造粒技術作為裝飾,引起了當時義大利的珠寶世家卡斯泰拉尼(Castellani)的注意,他們對這些神奇的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針對它們開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學習,花費數十年時間仔細地鑽研這些珠寶的部件,並試圖解開他們製造方法的謎團。後來,卡斯泰拉尼家族製作的考古風格珠寶,復刻了典型的造粒技術,並因此成為大英博物館等眾多博物館的收藏作品,但他們的工藝一直是不傳之秘。直至20世紀初,卡斯泰拉尼離世之後,這種神秘的“膠體共熔焊接”工藝才被世人解密。
儘管對於卡斯泰拉尼和他同時代的人們來說,完全還原這項工藝的製作方法是一個謎團,但那些新出土的伊特魯斯坎珠寶在約1850年引發設計師們對古代風格珠寶的復興。Castellani、Giuliano、Fontenay和一些別的珠寶設計師們費盡心思地運用了當時的黃金工藝,複製了許多古伊特魯斯坎風格的珠寶。雖然與伊特魯斯坎工匠們所製作的珠寶還是有所區別,但這其中的一部分復古珠寶在現今全球的頂級博物館展示和古董收藏市場中仍然備受關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