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夾竹桃葉,中藥名。為夾竹桃科植物黃花夾竹桃Thevetia peruviana(Pers.)K. Schum的葉。具有解毒消腫之功效。用於蛇頭疔。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花夾竹桃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捩花目
- 科:夾竹桃科
- 屬:黃花夾竹桃屬
- 種:黃花夾竹桃
- 採集時間: 全年
-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毒性:有毒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鑑別,
入藥部位
葉。
性味
辛、苦,溫。
功效
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蛇頭疔。
相關配伍
治蛇頭疔:(黃花夾竹桃)鮮葉搗爛和蜜調勻包敷患處,日換2-3次。(《福建中草藥》)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使用注意
外用,不作內服。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黃花夾竹桃,又名黃夾竹桃。常綠小喬木,高2-5m。全株光滑無毛。有乳液。樹皮棕褐色,皮孔明顯;小枝下垂,灰綠色。葉互生,無柄;葉片革質,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15cm,寬7-10mm,兩端長尖,鮮綠色,光亮,背面較淡,邊稍背卷;中肋明顯。聚傘花序頂生,長5-9cm;有總柄,通常6花成簇,黃色,芳香;花梗長約2cm;萼片5,綠色,三角形,長7-9mm;花冠大形,漏斗形,花冠筒喉部具5個被毛的鱗片,花冠裂片5,向左覆蓋,比花冠筒長;雄蕊著生於花冠筒喉部,花絲被銀白色毛;柱頭圓形,先端2裂;花盤缺;子房無柄,禿淨,2裂。核果扁三角球形,徑3-4cm,內果皮木質,生時綠色而亮,乾時黑色。種子2-4顆,長圓形,淡灰色。花期6-12月,果期8月至翌年春節。
生長環境
多培植於路邊或庭園。我國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原產美洲熱帶地區。
藥材鑑別
葉片向外捲曲成筒狀,完整葉片呈條形,長10-15cm,展開0.5-1cm,全緣,近無柄,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淺黃綠色。兩面光滑無毛;葉背面主脈突出。腹面呈槽形。葉質脆而易碎。氣微,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