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肛啄花鳥

黃肛啄花鳥

黃肛啄花鳥(學名:Dicaeum chrysorrheum):體重9-13克,體長97-124毫米。是一種體小而腹部白色的啄花鳥。成鳥上體橄欖綠色,尾下覆羽艷黃或橘黃色,下體餘部白色而密布特徵性的黑色斑紋。幼鳥色較暗較淡,下體多灰色而斑紋色較淡。虹膜紅色或橘黃色,嘴及腳黑色。

多生活於開闊的山間平原或山丘高大的闊葉林中以及在田邊藤本植物上亦常見到。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喜歡在藤條上跳躍或在花叢間飛來飛去。樹棲性,主要在樹冠層上部活動。以漿果、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花、花粉、花蜜和少量昆蟲、蜘蛛等動物性食物。分布於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島以至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廣西、雲南等地。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黃肛啄花鳥雄鳥額、頭頂、枕、後頸、背、腰、一直到尾上覆羽概為橄欖黃色,尤以腰部較鮮亮。臉頰上部、耳羽和頸側亦為橄欖黃色。尾黑色具窄的橄欖黃色羽緣。翅上小覆羽橄欖黃色,其餘翅上覆羽黑色,外翈橄欖黃色;飛羽亦為黑色,初級飛羽除最外側一枚外,其餘初級飛羽外翈具窄的灰白色羽緣,內翈中部羽緣灰白色,次級飛羽外翈羽緣橄欖黃色,最內側次級飛羽外翈和內翈羽端亦為橄欖黃色。眼先上部灰白色,下部綠褐色。顴紋亦為綠褐色,頰下部、頦、喉灰白色、胸、腹等其餘下體皮黃白色具綠褐色軸紋,尾下覆羽桔黃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尾下覆羽桔黃色較淺淡。
虹膜桔黃色,嘴黑色,下嘴基部鉛色,腳鉛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9-10克,♀10-13克;體長♂97-105毫米,♀101-124毫米;嘴峰♂10-11毫米,♀10-11毫米;翅♂59-62毫米,♀56-66毫米;尾♂31-36毫米,♀32-41毫米;跗蹠♂14-15毫米,♀14-15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腳與平原地帶的闊葉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緣灌叢與疏林荒坡等各種生境類型中,也出現於庭院、果園和村寨附近的樹林中。

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喜歡在藤條上跳躍或在花叢間飛來飛去。樹棲性,主要在樹冠層上部活動,尤其在有成熟的軟的果實或有寄生植物的樹上活動和覓食。性活潑,行動匆忙,常常在一棵樹上啄食幾個漿果後,又急匆匆的飛向另一棵樹,在樹上攀爬和覓食時,常將尾左右來回扭動。
主要以漿果、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花、花粉、花蜜和少量昆蟲、蜘蛛等動物性食物。
叫聲:飛行時反覆作zit-zit-zit叫,有重複叫聲zip-a-zip-treee。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新加坡、泰國、越南。
黃肛啄花鳥分布圖黃肛啄花鳥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樹上,巢呈卵圓形或梨形,主要由植物纖維、枯草等構成,有時在外面蓋一些綠色苔蘚,巢長約12厘米,寬9.5厘米,距地高6厘米左右。每窩產卵2-3枚,卵白色,大小為14.5-16厘米×10.5-11.4厘米。

亞種分化

黃肛啄花鳥(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Dicaeum chrysorrheum chrysochlore
Blyth, 1843
2
黃肛啄花鳥指名亞種
Dicaeum chrysorrheum chrysorrheum
Temminck, 1829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在中國境內的亞種分布區域狹窄,種群數量稀少,不常見。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