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帛書

《黃老帛書》亦稱《帛書黃帝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簡稱。是秦漢之際黃老學派的著作之一。1973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共四篇,篇題依次為:《經法》、《十六經》《稱》、《道原》,計一萬一千餘言。

寫作時代的考證,有戰國前期末中期初、戰國中晚期、戰國末期、漢初等數說。者當為楚人。內容以道家為主,兼采儒墨、陰陽、名、法諸家,融鑄為黃老之學。以“道(又稱為“-”)為最高範疇。認為道是“天弗能復,地弗能載”“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道原》)的萬物發生之根源與總規律。又稱“道者.神明之原也”《經法·名理》)是精神智慧的源泉。吸收了《老f》的辯證法思想,提出:“靜作相養德虐相成。兩若有名,相與則成。陰陽備,物化變乃生。”(《十六經·果童》)注重形名,“審察名理冬(終)始”探尋邏輯思維規律。提出“道生法”的觀點,重視法制的作用,認為“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經法·君正》)。但也吸收懦家仁義思想,主張刑德並用,以德為主。為研究戰國期至漢初的黃老之學的重要資料。以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整理的《馬王堆漢幕帛書(壹)》(1980年文物出版社版)為最佳印行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