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禮鉁(1808-1862),清朝愛國守台將領,福建寧德石堂村(今寧德市蕉城區虎貝鄉文峰村)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鄉試中考取了全省第25名武舉人(當時全省名額為64人),進京兵部會試考取進士,被朝廷分發福建省水師以千總用,蒙發福建水師提標,效力期滿,旋補水師提標中營千總(正六品)。此後因剿滅海盜有功,被委署烽火門守備,後又署南澳鎮標左營游擊,補實銅山營守備(正五品),護署銅山營參將。然後又屢次擒獲洋盜有功,升補閩安左營都司(正四品),後升補水師提標後營游擊(從三品),旋奉委署金門左營游擊。鹹豐9年(1859年)補授水師安平協副將(從二品),奉旨接替呂大升,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鹹豐十一年初,蒙恩簡放任廣東水師陽江鎮總兵(見:清實錄鹹豐朝實錄-146),署理廣東提督。在北上謝恩途中,獲知台灣彰化叛賊戴萬生戮官陷城,當即入台會同文武在台辦理防務,整頓安平城寨、炮台等禦敵,於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二十六為國捐軀,享年五十四歲。誥授光祿大夫(正一品)、振威將軍(從一品)。福建省提督邵達科題詩讚曰:“偉列標青簡,勛名泐石牌。”福建省按察司吳保泰也贈送“勤王為上國,敵忔沐功臣“。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黃禮鉁,字步雲,號瑞堂,乳名開義,寧德石堂村(今蕉城區虎貝鄉文峰村)人。生於嘉慶戊辰年(1808),卒於同治元年(1862年),享年五十五歲。歷任福建水師提標中營千總(正六品)、桐山營守備(正五品)、閩左營都司(正四品)、水師提標後營游擊(從三品)、金門左營游擊(三品)。鹹豐9年(1859年)補授水師安平協副將(從二品),後被誥授武顯將軍(正二品)。同治元年年(1862年)在平叛台灣彰化叛賊戴萬生的戰役中,為國捐軀。誥授光祿大夫(正一品)、振威將軍(從一品)。
少懷壯志露鋒芒
黃禮鉁出生也頗為靈異。據當地的民眾口耳相傳,黃母懷孕,即將生產之即,夜半突然夢遇一隻老虎向其撲來,驚嚇之後就生出一個虎頭虎腦的小子。村中上空爆響一聲驚雷,有人見當時黃家屋宅有一道靈光直衝雲霄。這個傳說,似乎應證黃家的這個兒子注定是一員不尋常的虎將。
少年時期的黃禮鉁就表現出了“鴻鵠之志”,10歲在後門山砍柴時,與眾友說:“吾要考進士”,並用砍刀在大石頭刻上“進士”二字,兩個大字入石寸許,至今字跡仍在。由於黃家家境貧寒,黃禮鉁不得不經常要在學習之餘,為家裡種菜、放牛,乾起大人們才能幹的粗活。13歲時到娘舅家為娘舅放牛,但他不忘學習,為了保證牛不能被放沒了,竟然將牛栓在樹兜上放養,久而久之,此事讓他娘舅知道了,一天他娘舅到牛圈看了看牛,甚感驚奇,這牛不但未瘦反而更加肥壯,其舅頓覺其不簡單,似有神助,於是決定送他回家,並建議他的父母讓黃禮珍到福寧府(現霞浦縣)去尋求發展。 轉眼到了15歲那年,黃禮鉁的父母看到兒子也更加壯實起來,於是決定讓兒子前往福寧府闖蕩一番。在離開家鄉之前,黃禮鉁特地來到陳普祠拜祭(陳普是理學大家朱熹的再傳弟子,精通經史,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學家)。他默默祈求陳普先生在天之靈的庇佑,並提詩一首“文筆峰前白鷺歸,聖賢堂下汨空垂;我來難覓石堂翁,恍恍惚惚夢裡回;先生有成千秋業,吾輩奮爭功卻虧;唯望青輪重回轉,致吾經史導侖緯。”這首詩也表達了少年黃禮鉁希望能夠出人頭地,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報效國家的理想。
少年時期的黃禮鉁就表現出了“鴻鵠之志”,10歲在後門山砍柴時,與眾友說:“吾要考進士”,並用砍刀在大石頭刻上“進士”二字,兩個大字入石寸許,至今字跡仍在。由於黃家家境貧寒,黃禮鉁不得不經常要在學習之餘,為家裡種菜、放牛,乾起大人們才能幹的粗活。13歲時到娘舅家為娘舅放牛,但他不忘學習,為了保證牛不能被放沒了,竟然將牛栓在樹兜上放養,久而久之,此事讓他娘舅知道了,一天他娘舅到牛圈看了看牛,甚感驚奇,這牛不但未瘦反而更加肥壯,其舅頓覺其不簡單,似有神助,於是決定送他回家,並建議他的父母讓黃禮珍到福寧府(現霞浦縣)去尋求發展。 轉眼到了15歲那年,黃禮鉁的父母看到兒子也更加壯實起來,於是決定讓兒子前往福寧府闖蕩一番。在離開家鄉之前,黃禮鉁特地來到陳普祠拜祭(陳普是理學大家朱熹的再傳弟子,精通經史,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學家)。他默默祈求陳普先生在天之靈的庇佑,並提詩一首“文筆峰前白鷺歸,聖賢堂下汨空垂;我來難覓石堂翁,恍恍惚惚夢裡回;先生有成千秋業,吾輩奮爭功卻虧;唯望青輪重回轉,致吾經史導侖緯。”這首詩也表達了少年黃禮鉁希望能夠出人頭地,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報效國家的理想。
高中武魁入仕途
經過10多天的風餐露宿,黃禮珍來到了離福寧府有一里之遙的一亭中歇息。這時,正巧碰見一個挑著重擔的泥瓦匠一拐一瘸也來到了亭中,當得知黃禮鉁是來福寧尋事做時,泥瓦匠頓感欣喜,因為他正愁著要為一家福寧府官員裝修房子卻苦無幫手,於是便問黃禮鉁是否願當學徒。黃禮鉁當即應允。於是黃禮鉁幫助泥瓦匠挑起百來斤重的泥匠工具,來到了福寧府一武官的府中,師徒倆從此開始為這家武官裝修起了宅院。 這個清朝官員名叫黃義德,家有兩個兒子,自小習武,儘管其父指導頗多,但武功未見有大的進展。一日黃禮鉁在歇息期間來到習武廳,不經意間順手拿起一把弓隨手一拉,竟然毫不費力地拉了個滿弓。此事讓黃義德知道後,又叫黃禮鉁試了幾樣練武用的工具,感覺此後生不簡單,於是收黃禮鉁為兩個兒子的書童,伴他兄弟倆學文練武。一次兄弟倆要上省城福州比武,黃禮鉁也一同前往。在比武場上有一項目是騎馬射箭,當他看見兄弟倆射不中時,十分焦急,他認為這是不難的事,等他倆一下來,黃禮鉁借過馬匹,手持弓箭,隨手一發即中靶心。回到福寧府後,黃義德覺得黃禮珍日後必成大器,遂將黃禮鉁收為義子,全力培養其文化與武學。到了道光十二年(1832年) ,黃禮鉁終於在省城的鄉試中考取了全省第二十五名武舉人(當時全省名額為64人),進而進京兵部會試,獲列一等,被朝庭分發福建省隨標,以千總用,蒙發福建水師提標。
平匪患為國捐軀
在黃禮鉁走上仕途的30多年時間裡,他基本都是在福建水師(相當現在海軍)任職。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庭國勢漸衰,福建等沿海地區海盜與倭寇乘機騷擾沿海居民。黃禮鉁在任福建水師提標期間,因為在與海盜、倭寇的海戰作戰勇敢,屢有建功,被委署烽火門守備,後又署南澳鎮標左營游擊,補實桐山營守備(正五品),護署桐山營參將。然後又屢次獲海盜有功,升補閩左營都司(正四品),後升補水師提標後營游擊(從三品),旋奉委署金門左營游擊。鹹豐9年(1859年),黃禮鉁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黃禮鉁在台10多年間積極進行軍事防務,堅決抗擊倭寇侵擾,為沿海民眾的安定穩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多次受到皇帝褒獎。現如今在文峰村,清朝皇帝賜封給黃禮鉁及其家人的聖旨有四道,一道是道光皇帝賜封黃禮鉁祖父黃志階為武略騎尉,其祖母吳氏為安人賜命,其餘的則為道光二十五年任水師提標,鹹豐5年任桐山營守備後又任台灣安平協副將的聖旨。除此之外,還保存有黃禮珍將軍一品武官服像,還有其本人大印一枚,12塊儀仗牌,分別為:“誥授振威將軍”、“統領閩浙官兵”、“欽命台澎都督府”、“賜封振威將軍”、“台澎總兵”、“兵部會試”等。
鹹豐11年初,黃禮鉁蒙恩任廣東水師陽江鎮總兵,署理廣東提督,在其北上謝恩途中,得知台灣彰化叛賊戴萬生戮官陷城,當即入台會同文武官員在台辦理防務,整頓安平城寨、炮台等禦敵。此時清政府正忙著剿滅太平天國,在台灣兵力不過幾千人,而戴萬生又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一時間匪盜雲集達到數萬之眾。在一次戰役中,黃禮鉁身受重傷,終因不治為國捐軀。福建提督邵連科提詩讚曰:“列偉標青簡,勛名泐石牌。”福建省按察司保泰也贈詩:“勤王為上國,敵忔沐功臣。”
黃禮鉁在台10多年間積極進行軍事防務,堅決抗擊倭寇侵擾,為沿海民眾的安定穩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多次受到皇帝褒獎。現如今在文峰村,清朝皇帝賜封給黃禮鉁及其家人的聖旨有四道,一道是道光皇帝賜封黃禮鉁祖父黃志階為武略騎尉,其祖母吳氏為安人賜命,其餘的則為道光二十五年任水師提標,鹹豐5年任桐山營守備後又任台灣安平協副將的聖旨。除此之外,還保存有黃禮珍將軍一品武官服像,還有其本人大印一枚,12塊儀仗牌,分別為:“誥授振威將軍”、“統領閩浙官兵”、“欽命台澎都督府”、“賜封振威將軍”、“台澎總兵”、“兵部會試”等。
鹹豐11年初,黃禮鉁蒙恩任廣東水師陽江鎮總兵,署理廣東提督,在其北上謝恩途中,得知台灣彰化叛賊戴萬生戮官陷城,當即入台會同文武官員在台辦理防務,整頓安平城寨、炮台等禦敵。此時清政府正忙著剿滅太平天國,在台灣兵力不過幾千人,而戴萬生又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一時間匪盜雲集達到數萬之眾。在一次戰役中,黃禮鉁身受重傷,終因不治為國捐軀。福建提督邵連科提詩讚曰:“列偉標青簡,勛名泐石牌。”福建省按察司保泰也贈詩:“勤王為上國,敵忔沐功臣。”
人物評價
“黃禮鉁是清朝愛國守台的著名將領,福建寧德人,黃禮鉁在駐閩台沿海重鎮十幾年間,積極進行軍事防務,堅決抗擊倭寇侵攪,努力保護沿海民眾的安定,多次受皇帝的褒獎,在平叛台灣彰化的戰役中,為國捐軀”。這是長樂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主任、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記者蔣濱建在2011年整理台北故宮福建閩安史料時如此說的。
文筆峰下的戍台往事
從蕉城城區出發,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西行約51公里,便到達閩東十大最美鄉村之一的寧德市蕉城區虎貝鄉文峰村,文峰村舊稱石堂,這個古樸的村落不僅是宋元理學名儒陳普的出生地,還是清代守台將領黃禮鉁的故里,村里至今仍存有許多與黃禮鉁有關的珍貴文物。
黃禮鉁故居的門扉有些老舊,往裡走上七八米,右手邊的門才是真正的大門。村主任黃則曉說,可能是因為古時有“紫氣東來”的說法,所以這座古民居建築有別於一般的古民居大門與大廳朝向相同的建法,而是採用大廳朝南、大門朝東的格局。
一牆之隔的另外兩座相連的故居里,如今仍然居住著黃禮鉁的後人。熟悉歷史掌故的村民黃垂貴介紹,少年時期的黃禮鉁就胸懷大志,曾與友人說要考進士,並用砍刀在石頭上刻上“進士”二字,兩個字入石寸許,至今字跡仍在。清道光年間,黃禮鉁考取了武舉人,進而進京參加兵部會試,獲列一等,被朝廷分發福建省隨標。鹹豐年間,黃禮鉁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此官職是清治時期全台海防軍事層級最高的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黃禮鉁在台10多年間積極進行軍中防務,堅決抗擊倭寇侵擾,為沿海安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多次受到褒獎。如今,黃禮鉁的後人仍保留著御賜給黃禮鉁及其家人的四道聖旨,村中還保存有儀仗銜牌等文物。清鹹豐年間,黃禮鉁擔任廣東水師陽江鎮總兵,署理廣東提督。得知台灣彰化發生叛亂,他當即入台督辦防務。在一次戰役中,黃禮鉁身受重傷,不治殉國。
黃禮鉁將軍墓位於當地文筆峰山腳下(下圖)。這座由青色石材建成的古墓靜臥山中,歷經風雨的洗禮。2011年,這座古墓被列入福建省涉台文物名錄。
“近年來,我們正在收集整理黃禮鉁將軍的生平資料,將來還會組成考察組到廈門等地考察,蒐集有關史料,加強對台交流。”黃垂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