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黃瓜黑斑病病原為瓜鏈格孢菌(學名:
Allemaria cucumerina(Ell.et Ev.)Elliott)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束生,褐色,基部細胞稍大,不分枝,正直、稍彎曲,有1-7個隔膜,大小為20(-67.5)微米×4(-6)微米。分生孢子褐色,棒狀,單生,有2-9個隔膜,大小為57(-87)微米×18(-21)微米。孢子致死溫度為55C,經10分鐘。人工培養,分生孢子梗不典型,分生孢子可形成十幾個孢子組成鏈,由於孢子內生,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產生的孢子越來越小,喙越來越短。該菌在5℃-40℃下均可萌發,25℃-32℃菌絲萌發率最高,生長最快。
為害症狀
黃瓜黑斑病主要侵害葉片,先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漸向上蔓延,最後僅剩下頂端幾片綠葉。葉片病斑圓形或近圓形,中央灰白色,周圍有黃色暈圈,擴展後連成不規則形大壞死斑。葉正面稍微突起,表面粗糙,遇高溫高濕條件,病部長出稀疏灰褐色霉層。病斑葉背面呈水漬狀,四周明顯,病斑直徑5-6毫米,最大可達10毫米左右。病斑大多出現在葉脈之間,很少生於葉脈上,條件適宜時病斑迅速擴大連結成片,葉肉組織枯死,或整葉焦枯,似火烤狀,但不脫落。
侵染循環
黃瓜黑斑病病原隨病殘體在土壤中、種子上越冬,成為初侵染源。病菌借氣流、雨水傳播,形成初侵染和再侵染。高溫高濕是發病的重要條件,氣溫在5℃-40℃時均可發病,最適溫度為25℃-30℃,適宜的相對濕度為85%以上。
流行規律
氣候條件:高溫高濕是發病的重要條件,當氣溫25℃-32℃,空氣相對濕度80%以上時易發病。坐瓜後遇高溫、高濕該病易流行,特別是澆水或風雨過後病情護展迅速。
土壤問題: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叢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栽培管理:保護地內高溫高濕,通風透氣不良則發病快而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避免在陰雨天氣整枝、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防治,並清除病葉、病株,帶到田外燒毀,病穴施藥、生石灰。
選用無病種瓜留種。用55℃恆溫水浸種15分鐘後,立即放人冷水冷卻,然後播種。播種前、移栽前,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漚肥。
棚室栽培的,採用放風排濕,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內濕度,減少葉面結露,白天控溫28℃-30℃,夜間15℃,相對濕度低於65%。
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育苗移栽,苗床床底撒施薄薄一層藥土,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
土壤病菌多、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穴施、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化學防治
用50%
多菌靈浸種30分鐘,或用種子重量0.3%的50%
福美雙、50%
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拌種。發病初期噴施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3%
丙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5%
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8%
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3%
戊唑醇水劑5000倍液。保護地在發病初期採用
粉塵法、
煙霧法,即於傍晚撒施5%
百菌清粉塵劑,每畝1千克或於傍晚點燃45%百菌清煙劑,每畝200-250克,隔7-9天1次,視病情連續、交替輪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