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理,歷史沿革,
地理
地貌類型 | 地表形態特徵 | 相對高度(米) | 坡度(度) | 組成物質 |
---|---|---|---|---|
丘陵 | 脈絡不分明,丘頂呈渾圓狀 | 200~300 | 15~25 | 紅岩,花崗岩,砂頁岩 |
黃湖山
歷史沿革
黃湖山位於華容縣城附近,山腳便坐落著華容一中。黃湖山雖然不高,但別有景致。山色青翠,茅舍隱然,飛鳥翱翔,雉兔倏逝,漫步其中,倍覺寧靜悠閒。
黃湖山山峰不高,最高峰也只有幾十米,山體綿延十餘里,據萬曆《華容縣誌》記載:(沱水)其東曰黃湖山,產薇蕨,多雉兔,黃湖之水繞焉。東與趙家湖合,其上隆隆然起,有阜焉,曰章華台。乾隆《華容縣誌》中又記載稱黃湖山“亦名李家山,在縣東三里,黃湖水繞其下”,黃湖山又稱為李家山,在其下有黃湖水,黃湖山旁有幾處大水塘,碧波蕩漾,非常美麗。
萬曆縣誌稱黃湖山東與趙家湖相合之處,有章華台舊址,現在趙家湖地名不存,其址大約在今華容縣勝峰鄉清水村,今楚章華台舊址爭論不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湖北潛江龍灣發掘出大規模的宮殿基址,譚其驤先生經考證後,認為這就是楚國章華台舊址,國家文物局經發掘考證後,同意其說,2005年將龍灣遺址列入國家“十一五”大遺址保護重點項目。華容學者江良發考證認為章華台實在華容。如從江先生所論,章華台當在今華容縣勝峰鄉清水村,距黃湖山亦不遠。萬曆縣誌又載“自黃湖距台而東為驛道,有黎文僖公(黎淳)墓”,按黎淳為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丁丑科狀元,也是明代唯一的湘籍狀元,後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諡文僖,乾隆縣誌載黎淳墓在“邑東二里”,明大學士徐溥在《故南京禮部尚書諡文僖黎公神道碑銘》中說,“(黎淳)葬於黃湖山之原”,今黎淳之墓在勝峰鄉清水村狀元山黎家享堂(享堂是作為死者親屬祭祀先人和長期守孝居住之用的建築,黎氏享堂建國後被毀,今僅存墓冢),勝峰鄉狀元山舊名黃湖山,極有可能與縣城黃湖山本為一體,後因地域分割異名,徐溥《神道碑銘》說黎淳葬於黃湖山之原,或可見當時黃湖山地域廣闊,比現在黃湖山所指地域要廣。
在明代還有一個人在黃湖山歷史上留下文字記載,即李寯,據萬曆《華容縣誌》記載:李寯,字邦傑,宣德壬子(1432年)鄉貢,官至山西左參政(文官從三品),李“為人廉直,敏慎嗜學,工書法,所居輒見重,始游胄監(國子監)有聲,上封十四事,內斥選法,忤冢宰(吏部尚書),洎守彰德,趙諸王每出郭禱祠,遊獵數百里外,寯上封言之,天子遣內侍逮其最(最嚴重的)湯陰王對簿,降敕褒獎寯,仍命寯禁約諸王,諸王官皆獲重譴,又前後獲盜數千,鹹晉陽(山西太原)人,晉陽人怨寯剌骨,湯陰令尚璣者,以貪著名,寯屢斥責辱之,都御史賈某受其餽庇焉,遣人廉寯過,靡所獲,寯持益堅,賈怨李,弗舉(不提拔升職),李遂解印綬歸,卜居黃湖山,石田茅屋,足跡不履城市,居數載卒。由上可知李寯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的官員,他辭官回鄉後,在黃湖山置地築屋,恬然自適,甚至連近在咫尺的華容縣城也不曾在進去,也可見他是一位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士人,他選擇黃湖山作為暮年終養之所,也可想像其朝耕夕讀,寒暑不易的情景,然而李寯或許因為不善著述,沒有留下文字記載可供後人閱讀,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記載也過於簡略,以至於他在黃湖山的數年生活僅以寥寥十餘字就完結了,甚至現在留存的記載也未提到他是否死後葬在黃湖山,後人只能憑想像去體會他在黃湖山的生活情境了。
明清《華容縣誌》中除了以上與黃湖山有關的地理、人物記述外,還留下了鳳毛麟角般的詩歌記載,其中完整的便是明代詩人孫斯億的《黃湖山》:咫尺黃湖李白居,水光山色足清虛,春磐別圃費芝蕨,秋罟澄潭雜雁魚。孫斯億,字兆孺,“生而慧,視書輒誦,七歲能賦詩,稍益自負,因盡讀家中所藏書,下筆娓娓不休,扁舟,入吳越,與汪伯玉(汪道昆),王元美兄弟(王世貞、王世懋),皇甫子循(皇甫汸)、俞仲蔚(俞允文),徐子輿(徐中行)諸名人游,相唱和。還華容,隱玄石山(即墨山,在華容東部)中,誅茅蔬食,充然自得焉”,,可知孫斯億自幼聰慧,品性高潔,詩歌造詣也很深。這首詩歌清新爛漫,描繪了黃湖山寧靜平實、充滿田園氣息的情景。除此之外,萬曆《華容縣誌》還引述了兩處詩歌,一是明代詩人程宗舜詩句“斜月短亭孤嶼暗,淡煙流水一溪長”(程宗舜,字廷韶,嘉靖辛卯(1531)鄉貢,萬曆《華容縣誌》有傳),另一句是孫斯億的“斜陽澗道驚棲鳥,新水沙田起浴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