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砂田是一種水稻土土種,分布在浙江麗水、浙江杭州、浙江泰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泥砂田
- 土種編號:10577
- 土壤類型:水稻土
- 土壤亞類:瀦育水稻土
- 土類(二普):水稻土
- 亞類(二普):瀦育水稻土
- 亞類(土種志):高山荒漠草原土
- 母質:黃紅壤的再積物
- 剖面構型:Aa—Ap—W—C
- 面積(公頃):217267
特徵描述,主要性狀,生產性能,歸屬分布,
特徵描述
典型剖面
采自泰順縣雅陽鄉中村,山壠田,海拔500m,黃紅壤再積物。 年均溫16.2℃,年降水量2014mm,無霜期245天,≥10℃的積溫5064℃。 Aa層: 0—14cm,灰黃棕色(乾,10YR 4/2),壤質粘土,碎塊狀結構,較疏鬆,容重1.06g/cm3,根系密集,pH(H2O)5.7,有機質3.34%,胡敏酸碳0.33%,富里酸碳0.6%, 胡富比0.58。 Ap層: 14—22cm,灰黃棕色(乾, 10YR 4/2),壤質粘土,塊狀結構,稍緊,容重1.55g/cm3,少量根系,pH(H2O)5.9。 W層: 22—39cm,亮黃棕色(乾,10YR 6/8),壤質粘土,稜柱狀結構,鐵錳斑紋密集,pH(H2O)5.8,有機質1.49%。 C層: 39—100cm,亮黃棕色(乾,10YR 6/8),砂質粘壤土,2—0.02mm 的砂粒含量高達61.62%,塊狀結構,較松,pH(H2O)5.7。
主要性狀
該土種起源於黃紅壤的再積物,土體內水分上下運動頻繁, 氧化還原作用較強,剖面層次分化明顯,為Aa—Ap—W—C型。 據355個剖面統計,瀦育層厚43.1±21.6cm。 土壤質地為粉砂質粘壤土至壤質粘土,土壤一般呈微酸性反應。瀦育層呈淺黃棕色(乾,10YR 6/6)或淺灰黃色(乾,10YR 4/2),稜柱狀結構,結構面銹色膠膜,約占15—50%,鐵錳斑紋密集,有的已形成結核, 氧化鐵的晶膠率為12.76,分別為耕層、犁底層的4.8倍、3.0倍。耕層土壤有機質3.08%(n=1776),胡富比0.59(n=5),全氮0.178%,速效磷7ppm,速效鉀61ppm(n均為1739); 有效微量元素鋅1.39ppm、銅2.26ppm、鐵145ppm、錳24ppm(n均為231)、硼0.16ppm(n=74)、鉬0.11ppm(n=20)。
生產性能
該土種土體深厚,質地適中,疏鬆易耕,保蓄性能好。 水源一般較充足,抗旱能力較強,常受冷泉水影響,土體易滯水閉結,田面水、土溫度較低,早稻起發慢。由於該土種分布的海拔跨度較大,帶來了種植制度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一般以麥—稻兩熟制為主,在海拔較低處為肥—稻—稻或麥—稻—稻,在海拔較高處為肥—單季稻,總之是兩熟向三熟和兩熟向一熟的過渡地帶。常年糧食畝產550—750kg。 早稻基礎畝產273.6kg(杭州市試驗),晚稻基礎畝產269kg(遂昌試驗)表明土壤基礎肥力較低。在畝施750kg豬廄肥、純氮6.6kg的基礎上,增施磷肥14kg,鉀肥7.5kg, 比單施純氮8.5kg增產7.66%(杭州市試驗)。在利用改良方面,近年來縉雲、雲和等縣開闢夏秋蔬菜瓜果基地,是活躍山區經濟的新門路。此外,開避水溝和排水溝,改串灌為丘灌,有顯著的增產效果。據縉雲縣章源鄉試驗,修築避水溝的小區水稻髮根多0.04根/株,發棵早6天,分櫱數增加0.29個/株,齊穗早5天,成熟早7天,畝增24.3kg。農民說開闢水溝是“損失一條線,增產一大片”。
歸屬分布
黃泥砂田,屬瀦育水稻土亞類黃砂泥田土屬。 分布在浙江省境內低山、丘陵的山壠,以麗水地區龍泉、縉雲和杭州市建德、臨安面積最大,共有325.9 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