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壩漢代墓葬

黃泥壩漢代墓葬

杭州臨平黃泥壩漢代墓葬,位於杭州市臨平區丁山村東北約2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泥壩漢代墓葬
  • 地理位置:杭州市臨平區丁山村東北約200米
考古發現,地理位置,

考古發現

2023年5月-10月,為配合臨平老城區單元LP0605-04地塊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 考執(2023)第1194號,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進場對墓葬進行考古發掘。
此次發掘共清理墓葬63座、窯址5座、灰坑1座,均分布在臨平山南坡,範圍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20米,多數墓葬保存較為完好,未經過盜擾,年代以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為主。
墓葬類型分為土坑豎穴木棺墓、土坑豎穴木槨墓、土坑豎穴磚槨墓、磚室墓四種,此次發掘共出土隨葬品500餘件,類型包括陶(釉陶)器、瓷器、青銅器、鐵器、石器等,器形包括鼎、盒、瓿、敞口壺、盤口壺、罐、罍、鐎斗、灶、井、釜、甑、麟趾金、泥五銖、洗、劍、銅鏡、銅錢、耳璫、研黛器等。
墓葬在分布上大致存在西、中、東三個密集分布區域。西區共清理墓葬9座,中區共清理墓葬27座、磚窯5座、灰坑1座,東區共清理墓葬27座。墓葬多數為單葬墓,也存在少數同穴合葬和異穴合葬墓。豎穴土坑木棺墓隨葬品基本呈縱向擺放於棺外一側或橫向置於前端。豎穴土坑木槨墓底部多挖有兩條放置木槨墊木的墊木溝,隨葬品中銅鏡、錢幣多隨身入棺,陶器普遍置於邊箱、頭箱內。土坑豎穴磚槨墓槨室平面多呈長方形,槨壁採用錯縫平砌砌築,隨葬品多呈縱向擺放在棺外一側。窯址均為磚窯,由窯室、火膛、操作坑組成。窯室平面大致呈長方形,火膛平面形狀似漏斗,窯爐是在熟土中挖建而成,高溫形成灰褐或青灰燒結層。窯室後部的窯壁下部未發現排煙孔,窯壁外也未發現有煙囪存在,其出煙結構應該在窯室頂部,均已坍塌。從火焰運行方式觀察,窯爐為窯床型升焰窯。
黃泥壩墓葬保存較好,墓葬形制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徵,出土隨葬品豐富,為研究漢代墓葬的形制與演變、喪葬習俗、生死觀念等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地理位置

杭州臨平黃泥壩漢代墓葬位於杭州市臨平區丁山村東北約200米,南臨安平路、寶幢路,東臨華清山莊,墓葬位於臨平山南麓的平緩的山腰陽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