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源區1∶2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

《黃河源區1∶2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是由青海省地質調查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張森琦、王永貴、辛元紅、石維棟、莊永成、周金元、王占昌、李永國、黃勇、郭宏業、李善平、尚小剛、曹文炳、程捷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河源區1∶2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
  • 成果登記號:20040126
  • 第一完成單位:青海省地質調查院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20040126
項目名稱
黃河源區1∶2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
第一完成單位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
主要完成人
張森琦、王永貴、辛元紅、石維棟、莊永成、周金元、王占昌、李永國、黃勇、郭宏業、李善平、尚小剛、曹文炳、程捷
研究起始日期
1999-09-01
研究終止日期
2002-11-01
主題詞
黃河源區;生態環境地質
任務來源
02;
計畫名稱和編號
(國土資發[1999]351號)

成果摘要

成果以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資料為基礎,對黃河源區社會經濟狀況、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區域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環境地質、區域地殼穩定性、地質災害等生態地質環境基本構成要素進行了高度分析;重點研究了第四紀地質與古生態環境地質演變、區域水文地質及其歷史變化,多年凍土退化、荒漠化、湖泊、沼澤濕地萎縮、區域地下水位下降等主要生態環境地質的歷史和現狀變化以及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類型與發生、發展規律;基於遙感技術,通過多時相對比解譯,對黃河源區近30年來土地覆蓋/土地利用的現狀與歷史變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解譯。成果提明了黃河源區黃河斷流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地質原因和發展演化趨勢;明確提出了以"控制水文網下蝕,提高侵蝕基準面,遏制凍結層上水水位下降,開展水資源保護,濕地及植被恢復"為主體的高寒草地生態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對策;在大量調研實踐的基礎上,對生態環境地質學的研究現狀、產生的思想基礎與科學技術觀進行總結;對"生態環境地質學"、"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等一系列術語進行了界定;對生態環境地質組成要素、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生態環境地質填圖單位等進行了劃分;提出的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內容、野外填圖方法均有一定的推廣價值。本成果獲得的實際資料豐富、翔實,內容廣泛,理論方法先進,重點突出,為生態環境地質調研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典範,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可供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生態環境、地質災害、土壤、草原、畜牧等學科的科技及教學人員參考和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