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學

黃河大學

黃河大學是中國第一所中外聯辦綜合性高等學府,於1985年5月在河南省鄭州市正式成立,曾得到海外眾多華人資助。是鄧小平的“三個面向”的產物,是中美合辦,也是中外合辦的第一所現代化大學但由於新體制的學校。由於在當時的環境下受到很多限制,人才流失嚴重,辦學困難,1991年整體併入鄭州大學。黃河大學的建立,是第一次在現有體制內建立與世界接軌大學的嘗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河大學
  • 創辦時間:1985年~1991年
  • 類別:中外聯辦
  • 學校類型:綜合
  • 所屬地區:中國鄭州
  • 主要院系:計算機科學、經濟管理、美國研究、英美語言文學
  • 創始人程君復
  • 首任校長秦元勛
  • 學校演變:併入鄭州大學
  • 目標定位:第一所中外聯辦綜合性高等學府
學校簡介,創辦背景,辦學定位,併入鄭大,學校特點,相關人物,

學校簡介

黃河大學是中國第一所中外聯辦綜合性高等學府,於1985年5月在河南省鄭州市正式成立。 河南省提供位於鄭州花園口附近,黃河之濱的原省委第三招待所作為校址。
黃河大學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美籍華裔聯合創辦,受到海外華人的廣泛關注,如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袁世凱之孫袁家騮。黃河大學的創辦是鄧小平的“三個面向”的產物,是中美合辦、中外合辦的第一所現代化大學。學校首任校長由兩院院士,兩彈功勳科學家秦元勛擔任。
1991年,新體制的學校在當時的環境下受到很多限制。秦元勛校長離校後,人才流失嚴重,後來被整體合併到了鄭州大學

創辦背景

1980年,美籍華人教育家程君復應邀來華訪問。在訪問中國後,程君復意識到中國沒有一所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高等教育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種情況在河南省尤為突出,全國當時有80餘所重點大學,河南沒有一所。程君復對祖國人才不足和高等教育不均衡的狀況十分擔憂。為改變河南教育落後的局面,就在這次行程中,他提出了由海外華人合辦一所高水平的黃河大學的構想。
黃河大學
1984年年初,河南省政府與程君復就有關籌建黃河大學事宜進行磋商,並於4月1日簽訂了備忘錄。根據備忘錄,河南省政府組成了由省長帶頭的國內籌委會,將占地1200餘畝的原省委第三招待所闢為黃河大學校址。程君復等華裔組成了海外籌委會,負責籌集資金,聘請教授等工作。隨後,程君復向東南亞和歐美的海外華人發出了捐款倡議,在他的推動下,僅在美國,就得到了300餘位海外華人的回響,還有一部分人士願意到黃河大學任教,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更把位於夏威夷的一幢寫字樓賣掉,將所得的資金全額捐給了黃河大學。孫穗芳女士捐資10萬美圓
黃河大學的創辦是鄧小平的“三個面向”的產物,是中美合辦,也是中外合辦的第一所現代化大學。
祖籍河南項城的袁世凱之孫袁家騮參與了學校的籌辦過程(根據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師徐有禮的講述)。學校成立之初,《人民日報》海外版、《參考訊息》均對這所學校進行了大幅報導。
當年除夕夜美國媒體ABC電視台把黃河大學的成立列為當年重大新聞。

辦學定位

在美國播報學校成立辦學層次定位很高,是國內唯一一所只招收研究生,全面實行美式教育和全英文教學的高等學府。開設研究生專業:美國研究、英美語言文學、經濟管理、計算機等四個專業。設生物工程研究所。學校首任校長由兩院院士,兩彈功勳科學家秦元勛擔任。
黃河大學
學校成立後,逐漸開始招收本、專科生。學校招生的本、專科專業有4個,其中有建築工程、計算機技術、對外經濟貿易、無機非金屬材料等。學校發展成為以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並重的綜合性大學。學校規模一直沒有擴大,一直保持著小而精。黃河大學的研究生原計畫大都出國深造。

併入鄭大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新體制的學校在當時的環境下受到很多限制。秦元勛校長離校後,學校內部種種原因,造成學校辦學困難。人才流失嚴重,於1991年整體合併到鄭州大學。校址恢復為黃河迎賓館
翻看鄭州大學部分教師簡歷還可以找到黃河大學的身影。如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久俊博士。

學校特點

秦元勛教授曾如此總結黃河大學的特點:
  1. 體制新,中外合辦,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2. 管理方法新,教職工全部實行聘任制,學生實行學分制
  3. 學制新,每年設三個學期,把暑假變為一個學期,利用中外學者暑期之暇,把他們請來講學;
  4. 專業設定新,重點開設國內短缺、國外新發展起來的學科;
  5. 發展道路新,先從研究生院辦起,努力培養一批高級人才,送到國外深造,幾年後就會形成一支可觀的高質量教師隊伍,再逐步發展本科;
  6. 教師來源新,可以廣攬海內外英才任教。黃河大學成立伊始便建立一項制度,每周六下午是學術報告時間,正式開課後的第一個周六下午,秦元勛校長率先做名為《試論‘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數學模式》的學術報告。
  7. 黃河大學還不設黨委,這在當時的中國可謂特例中的特例,就是在今天看來,也不可思議。
    教師大部分是由全美國各大學的教授組成,在最先啟動的美國研究、英美文學、經濟管理和計算機軟體四個研究生專業里,教材由各位教授指定。以美國研究為例,老師團隊來看紐約州立大學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南伊利諾大學和坦普爾大學,課程包括美國通史、美國外交史、中美關係、個體經濟學、總量經濟學、國際貿易、美國政府、美國人文地理、政治學、社會學等。教材基本上是美國大學正在使用的課本,全用英文授課。

相關人物

程君復(1937—2005),男,1937年生於江蘇,祖籍江蘇南京。2005年9月21日在美國費城去世。美國華人學者,數學教授,著名僑領。程君復幼時在上海就讀國小,1949年遷居台灣。1957年赴美,在蒙大拿大學就讀本科,畢業後於1961年應徵入伍,成為一名駐韓美軍士兵。兩年後退役,併入讀費城天普大學,取得數學教育博士學位,之後在該校從事了30多年的教學工作,任美國天普大學數學系教授。少數民族學院副院長。1980年來華訪問時,提出由中外華人合辦黃河大學之構想。1984年,與河南省政府商定聯合創辦黃河大學。在美國先後成立了20多個聯絡網,參加籌委會者100多人,其中有華裔學者,實業界等各界人士。至1985年8月,應聘在黃河大學執教的名教授、博士已有120多人,其中來自國外的有54人。1985年9月正式開學。他還兼任費城華人總商會董事長、費城世界文化交流學會董事、美國社會大學董事。
孫穗芳孫逸仙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夏威夷中國婦女慈善會會長、美國夏威夷太平洋大學校董,在海內外擔任許多名譽職務,如擔任中山大學香港校友會名譽會長、香港孫中山文教福利基金會名譽會長。孫穗芳,1936年生於上海,孫科與嚴靄娟之女。生逢亂世,孫穗芳自小就未與生父謀面。一歲時母親改嫁,繼父對她沒有感情,經常因一些小事打罵她。1948年孫穗芳畢業於上海世紀國小,常被人誇讚長相酷似祖父孫中山,因而開始對孫中山產生興趣。此後幾年因生活所迫隨母親輾轉於台灣、香港等地,1950年初在香港第一次見到祖母宋慶齡。1951年被母親送回上海,進入上海啟秀女中讀書,嚮往著新的生活。1955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第八女中,卻因家庭出身問題無法進入大學學習。後經祖母宋慶齡介紹,於次年進入上海同濟大學讀建築系,仍舊常常遭到批判和不公正的待遇。1958年被送到上海近郊農村勞動,1959年初以探親為名到了香港,一邊在香港大學修讀校外課程,一邊在一家室內設計公司工作。1965年結婚,1967年移居美國夏威夷,在夏威夷太平洋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孫穗芳1966年11月赴台與生父孫科第一次見面,盼望了三十年的事終於實現。父女感情甚篤,從這年起孫穗芳每年都回台灣兩次看望父親,直至1973年孫科逝世。自從定居夏威夷起,孫穗芳便開始著意於祖父孫中山的故事,隨著對祖父當年事業的深入了解,她愈發對祖父產生了由衷的景仰之情,並產生了一種使命感,決心要向廣大年輕人宣傳祖父孫中山的思想和主義。1980年,孫穗芳接到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朱學范的邀請,闊別21年之後重新踏上了大陸的土地,先後訪問了廣州、杭州、南京和西安等城市,拜謁了祖父的故居和靈寢,瞻仰了黃花崗烈士陵墓,祖國產生了深厚的認同感,更加堅定了她宣傳祖父思想的信念。1985年,孫穗芳倡議發起建立“孫逸仙心血管醫院”,1992年舉行了開院典禮。此後,孫穗芳便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幫助祖國發展教育事業上,她捐出了自己多年的積蓄,參與創立了河南省鄭州市的黃河大學,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家由海外華僑與大陸共同合辦的大學,孫穗芳還資助了近80位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她相信發展教育和醫學是祖父當年所致力的事業。1997年,孫穗芳夏威夷大學卡匹奧蘭尼社區學院圖書館,成立了孫逸仙博士中國文物收藏館;1998年向香港政府建議將西區公園改名為中山紀念公園並獲準建造孫中山銅像。1999年5月孫穗芳獲得了夏威夷眾議院頒發的“人道和平獎”,以獎勵她對孫中山思想的實踐和推廣;同年8月,夏威夷州長宣布1999年8月19日為孫穗芳博士日;2000年5月,夏威夷眾議院向孫穗芳頒發了“人道慈善和平獎”,表彰她對人道工作及世界和平做出的貢獻。
秦元勛(1923—2008)貴州貴陽人。194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47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回國,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調研室副主任、科學普及處處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套用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學會計算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數學理論及其套用的研究。在常微分方和的定性理論、運動穩定性、近似解析、機器推導公式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國處於開創的地位。其中極限環的研究,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負責完成了中國第一顆核子彈和氫彈的威力計算工作。是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核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問題項目的主要工作者之一。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開闢了計算物理學這一新的分支學科。發表論文九十餘篇。
楊久俊,男,1955年5月生於河南鄧縣,教授,博士。
經歷:1982年本科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工程材料及製品專業,1985年碩士畢業於同濟大學材料學專業,畢業後擔任黃河大學矽酸鹽專業教師。1991年隨黃河大學併入鄭州大學工作,歷任鄭州大學建築材料系主任,建材學院副院長,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現為鄭州大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點學科帶頭人,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導,材料學博導。科研成果:近年來歷承擔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鄭州市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教育部訪問學者基金,上海市重點學科項目等十餘項,橫向項目七項;參加的“防水混凝土防水性能及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套用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的 “非燒結粉煤灰微珠耐火、耐火隔熱磚”項目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粉煤灰牆體材料研製”項目獲河南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二等獎,“建築垃圾牆體材料研製”和“新型砌築乾粉”分別獲河南省環保局科技進步二、三等獎;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另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已公告;編寫專著1本,公開發表論文60多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