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界定研究

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界定研究

《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界定研究》是2006年黃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界定研究
  • 頁數:498頁
  • 出版社:黃河水利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11月1日
  • 裝幀:精裝
  • 開本:16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序言,

基本信息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807341475
條形碼: 9787807341475
產品尺寸及重量: 26.9 x 19.6 x 3 cm ; 1.1 Kg
ASIN: B0011CT868

內容簡介

“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河床不抬高,污染不超標”,是黃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標誌。其中,河床不抬高的關鍵是減少輸入黃河的泥沙,特別是粗泥沙。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由於黃土高原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帶來黃河下游泥沙的嚴重淤積,使得每年有16億t泥沙進入黃河,其中約有1/4淤積在下遊河道,使下游成為“地上懸河”。特別是近20年來,由於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因素共同的影響,使黃河的水沙關係極不協調,造成黃河下游主河槽泥沙淤積加重,河道內又出現了3~5m高的“懸河中的懸河”,呈現出“槽高於灘,灘又高於背河地面”的局面,稱之為“二級懸河”。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相關研究動態及成果簡述
第三節 研究目標及研究內容
第四節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第五節 主要研究成果
第六節 研究特色與創新點
第二章 三門峽庫區淤積物粒徑分析
第一節 三門峽水庫淤積情況
第二節 三門峽庫區淤積物粒徑分析(河床質法)
第三節 三門峽庫區淤積物粒徑分析(鑽孔法)
第四節 三門峽庫區淤積物粒徑分析(平衡法)
第五節 三門峽庫區淤積物粒徑組成成果分析
第六節 小浪底水庫運行與淤積情況簡介
第七節 小結
第三章 黃河下遊河床淤積物粒徑分析
第一節 黃河下遊河床淤積情況
第二節 黃河下遊河床質鑽孔取樣斷面布置和計算方法
第三節 黃河下游灘槽淤積物粒徑對比分析
第四節 黃河下遊河道淤積物粒徑分析(鑽孔法)
第五節 不同時段黃河下遊河道淤積物粒徑組成分析
第六節 黃河下遊河道淤積物粒徑分析(平衡法)
第七節 三門峽庫區及下遊河道淤積物粒徑綜合分析
第八節 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界定研究中粗泥沙界限的初選
第九節 小結
第四章 基於自然地理背景的粗泥沙集中來源區巨觀判析
第一節 區域地質構造
第二節 地貌
第三節 地層與產沙
第四節 岩性與產粗泥沙的關係
第五節 侵蝕產沙營力對產沙的影響
第六節 植被蓋度與產粗泥沙
第七節 氣象水文與產粗泥沙
第八節 前人對有關強烈侵蝕產沙區域的研究
第九節 小結
第五章 黃河中游嚴重水土流失區侵蝕土壤粒徑分布研究
第一節 取樣點的布設及取樣方法
第二節 侵蝕物粒徑分析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界定研究
第一節 黃河中游輸沙模數圖的繪製
第二節 界定指標的確定
第三節 不同輸沙模數級粗泥沙區域分布及產沙量分析
第四節 不同輸沙模數級粗泥沙來源區支流分布
第五節 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的確定
第六節 小結
第七章 重點支流特性深化研究
第一節 重點支流的遴選
第二節 重點支流特性分析的內容及方法
第三節 重點支流特性分析
第四節 重點治理支流信息表現
第五節 小結
第八章 黃沙中游多沙粗沙區治理分區研究
第一節 歷史上部分有關黃河流域(中游)分區(帶、片)研究成果簡述
第二節 多沙粗沙區治理分區的劃分
第三節 分區結果合理性論證
第四節 小結
第九章 多沙粗沙區各治理分區水資源量評價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水資源分區
第三節 降水、蒸發
第四節 地表水資源量
第五節 地下水資源量
第六節 水資源總量
第七節 泥沙
第八節 多沙粗沙區來水來沙對黃河水沙的影響
第九節 小結
第十章 多沙粗沙區治理分區經濟社會調查評價
第一節 調查評價指標的遴選
第二節 調查評價的方法
第三節 經濟社會調查結果與分析
第四節 水土保持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分析
第五節 小結
第十一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構築控制黃河粗泥沙的“三道防線”
附錄二 專題會議紀要(2004年8月5日)
附錄三 專題會議紀要(2004年9月24日)
附錄四 專題會議紀要(2004年12月9日)
附錄五 專題會議紀要(2005年3月29日)
附錄六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關於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界定研究任務書的批覆
附錄七 “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界定研究”課題階段成果專家諮詢意見
附錄八 “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界定研究”(補充完善)部分專家諮詢意見
附錄九 “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界定研究”項目驗收意見
附錄十 “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界定研究”專家鑑定意見
後記

序言

“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河床不抬高,污染不超標”,是黃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標誌。其中,河床不抬高的關鍵是減少輸入黃河的泥沙,特別是粗泥沙。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由於黃土高原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帶來黃河下游泥沙的嚴重淤積,使得每年有16億t泥沙進入黃河,其中約有1/4淤積在下遊河道,使下游成為“地上懸河”。特別是近20年來,由於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因素共同的影響,使黃河的水沙關係極不協調,造成黃河下游主河槽泥沙淤積加重,河道內又出現了3~5m高的“懸河中的懸河”,呈現出“槽高於灘,灘又高於背河地面”的局面,稱之為“二級懸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