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灣

黃沙灣

黃沙灣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城區北部2公里處,蒸水流到此處,向北繞一大回彎,灣內形如布囊,開口朝南,水寬約100米,面積約1.5平方公里。河道灣長4公里,水流緩慢,黃沙堆積成一大沙洲。1963年以前蒸水上漲,洲內便遭水淹,一片汪洋,水退洲現,一片黃沙,故名黃沙灣。當時灣內除少數高地有人墾種外,余皆荒蕪。1963年,在南部囊口處開鑿新河道,將蒸水截彎取直,並且堵住老蒸水河道的入口和出口。原灣闢作東方紅漁場,年產鮮魚曾達1850擔。灣內陸地則種植水稻和蔬菜,一度成為衡陽市區重要的蔬菜副食品供應基地。1996年8月,在原東方紅漁場的基礎上成立了黃沙灣街道辦事處。2001年5月,衡陽市城區行政區劃調整,黃沙灣街道由原郊區管轄劃歸新成立的石鼓區管轄。現在的黃沙灣,已成為衡陽市重點工程雁棲湖綜合開發項目開發區域和居民住宅區。

基本介紹

地圖信息,
古老的黃沙灣,飽經歷史滄桑。它曾經是李定國大敗清軍的古戰場的一部分,又見證了衡陽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
清順治十八年(1661),時葡萄牙籍耶穌會傳教士聶若望來衡陽後,在教友的贊助下,籌資在黃沙灣興建了衡陽市第一家天主教堂。後清廷一度下令禁止傳教,天主教在衡陽中斷了一段時間的活動。清鹹豐十年(1860),隨著《北京條約》的簽訂,義大利籍傳教士方來遠重修黃沙灣教堂,恢復天主教在衡陽境內的活動。由於外國傳教士作惡多端以及清政府的腐敗,激怒衡陽人民多次進行反抗。其中最著名的是1862年的“壬戌衡州教案”和1900年的“庚子衡州教案”。清同治壬戌元年(1862)四月初三,在湘潭教案的影響下,衡陽、清泉兩縣民眾一舉焚毀黃沙灣教堂,搗毀育嬰堂、修道院、藥械房。發文告禁止收容傳教士。義大利籍傳教士逃往漢口。腐敗的清政府迫於帝國主義壓力,將衡陽、清泉兩縣知縣革職,詔令衡州府修復所有被焚教堂,並賠償一切損失。當時的知府吳文琛憚於民怒,曾具疏請嚴禁邪教,亦不敢修復教堂。直到第二年,才由繼任的知府張士寬出資重建天主教堂,並賠款5000串。史稱“壬戌衡州教案”。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是年為農曆庚子年,六月,義大利籍傳教士董哲西企圖強占府城江東岸沃洲,擴建教堂,強迫數百農民、漁民、船民搬走,眾百姓與之爭辯,被清泉縣知縣拘係數十人於獄中。之後,傳教士又誘姦女教徒,白日於江邊裸淫。七月初三晚,府城百姓怒搗福音堂;次日中午,府城2萬餘人湧向黃沙灣天主教堂,打死企圖據鐘樓開槍射擊百姓的法國傳教士和董哲西;七月初七日,又打死從耒陽縣趕回衡州的意籍主教範懷德和神甫安守仁;府城所有教堂、育嬰堂全被焚毀。事發後,湖南巡撫俞廉三屈服於帝國主義壓力,賠償教會1.6萬兩白銀,懲辦反異教首領,衡永兵備道隆文、衡州知府裕慶被革職,永不敘用,清政府還停止衡州文武科考五年。史稱“庚子衡州教案”。
1944年,在衡陽抗日保衛戰中,這裡亦屬演武坪、杜家巷前線一部分。衡陽解放初期(1952.6—1955.6)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湘南軍區司令部機關曾駐紮於此。
黃沙灣
黃沙灣
黃沙灣
1963年對蒸水黃沙灣段進行了截彎取直1963年對蒸水黃沙灣段進行了截彎取直

地圖信息

地址: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