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黃拐:別稱“黃拐子”,也稱黃蛤蟆,學名叫林蛙,《本草綱目》載:“蛙,蛤蟆之屬,居陸地,青脊善鳴,聲作蛙者,是也。亦有背作黃路者,謂之金線蛙。四月食之最美,五月漸老,可采入藥。山蛤在山石中藏蟄,似蛤蟆而大,黃色。能吞氣,飲風露,不食雜蟲。”
林蛙,在上猶縣五指峰鄉叫做“黃拐子”,主要生長在1000米以上的山林里,上猶縣五指峰鄉、水岩鄉、平富鄉、營前鎮山坑水田均有分布,而上猶縣以五指峰鄉產量居多,它是五指峰的一大特色美食。
營養價值
黃拐子的肉質非常細嫩,肉質會十分甘甜,比青蛙的肉還要甜。蛙油中含有蛋白質56.3%、脂肪3.5%、礦物質4.7%、無氮有機物27.5%,並含有人體所必需的胺基酸18種和多種微量元素。是男女皆宜的保健品。林蛙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乾蛙肉中含蛋白質79%,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 由於數量十分稀少加可以捕捉的時間很短,所以顯得十分珍貴。
食用方法
人們把抓到的黃拐用剪刀剪開腹部皮肉,摘除胃腸洗淨後即可烹任,或將林蛙洗淨表皮後直接烹任,保持林蛙形體完整,待食用時再摘除胃腸,烹飪方法有“鮮炒黃拐”、“清燉黃拐”、“紅燒黃拐” 、“油炸黃拐”等。尤其以“鮮炒黃拐”為佳,因為它是用茶油、黃拐子、紅辣椒、香料同炒,紅辣椒都是沁甜的,帶著肉香,辣椒也不再辣人了,茶油的香味也全部浸入到肉質里,無比的舒服和美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林蛙
- 別稱:黃拐子
- 二名法:Rana temporaria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兩棲綱
- 亞綱:滑體亞綱
- 目:無尾目
- 亞目:新蛙亞目
- 科:蛙科
- 屬:林蛙屬
- 種:林蛙
- 分布區域:在江西井岡山、上猶五指峰鄉等地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棲息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式,所屬亞種,主要變種,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物種學史
黃拐:別稱“黃拐子”,也稱黃蛤蟆,學名叫林蛙。在上猶縣客家人叫做“黃拐子”,主要生長在1000米以上的山林里,上猶縣五指峰鄉、水岩鄉、平富鄉、營前鎮山坑水田均有分布,而上猶縣以五指峰鄉產量居多,它是五指峰的一大特色美食。每年秋季中稻收割完畢、農曆寒露節前後,山林里的林蛙到稻田裡交配,稻田內大量出現“黃拐子”,村民多在此季節捕捉出售食用。 黃拐子是一種經濟價值極高的兩棲動物,又是一種著名的滋補保健食品。黃拐子是食、藥兩用的珍貴蛙種,具有明顯的潤肺養陰、補腎益精、補腦益智等功能,是男女皆宜的保健品。林蛙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乾蛙肉中含蛋白質79%,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由於數量十分稀少加可以捕捉的時間很短,所以顯得十分珍貴。
黃拐是一種經濟價值極高的兩棲動物。每年秋季中稻收割完畢、農曆寒露節前後,山林里的林蛙到稻田裡交配,稻田內大量出現“黃拐子”,村民多在此季節捕捉出售食用。
形態特徵
黃拐為中小型蛙種,雄體長44mm,體重16.5g左右;雌體長47mm,體重19g左右。各地區個體變異較大,頭體和四肢較細長,行動敏捷,跳躍力強;鼓膜部有三角形黑褐色斑;體背多為土黃色,一般在疣上散有深色斑;背側褶在鼓膜上方向外側彎曲。
生活習性
以陸棲為主,常在沒有強烈光照、濕潤涼爽的環境中生活。
霜降前後從山坡林區遷到水田,河溝附近,陸續進入水中集群產卵。1個月完全變成林蛙。
棲息環境
分布範圍
在湖南炎陵縣石洲、策源、下村,江西遂川西部、井岡山、上猶縣五指峰鄉等地分布較多。
繁殖方式
每年的4-5月,河水開始解凍時,山上的冰雪開始融化,沿著山溝下流時,林蛙即解除冬眠。林蛙是解除冬眠最早的蛙類,比青蛙、蟾蜍等蛙類上岸時間早20-30天。一般在寒露節前後,特別是在雨量較大的夜間,大批的林蛙離岸,在水田、小池塘或水泡子中抱對、產卵。 產卵後,雌雄成蛙很快離開產卵的水域,轉到附近的田地、山地、林緣等處,鑽入較潮濕而疏鬆的土層,或鑽進石塊、樹根及枯枝落葉下,進行生殖後的休眠。個別的在水中休眠。待到環境及土壤溫度上升(10℃左右)時,休眠的林蛙陸續開始甦醒,並開始進入陸地生活。
所屬亞種
脊椎動物亞門。
主要變種
黃拐是典型的水陸兩棲動物。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蝌蚪生活在水中,變態後的幼蛙及成蛙生活在森林中,進行陸棲生活。現在有人工飼養的黃拐子,體型稍大。
種群現狀
黃拐與青蛙等蛙類不同,夏季必須棲息在森林之中,營完全的陸棲生活,在整個陸地生活期,從不喜歡在溝谷的小溪岸邊活動,更不喜歡進入河流、水池、水泡、水庫等地的水中,產卵後,雌雄成蛙很快離開產卵的水域,轉到附近的田地、山地、林緣等處,鑽入較潮濕而疏鬆的土層,或鑽進石塊、樹根及枯枝落葉下,進行生殖後的休眠。
保護級別
黃拐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