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帶棘鯒

黃帶棘鯒

體延長,頭部與軀幹前部都極為扁平,愈往尾部則愈狹小。具兩對鼻孔。眼大,位於上側位。上下頜、鋤骨及口蓋骨具細齒;上下頜等長。鰓膜與喉峽部連合。體無鱗,頭及軀幹的背面及上半部均被骨板,其上具硬棘;側線完全,每個側線盾板上有一強棘及弱棘。前鰓蓋骨具二長棘。下頜腹側無棘。D1. VI,D2. 15;A. 16-17;P. 13+2-3;L.l. 27;GR.12-15。體長為頭長的2.46-2.67倍;頭長為吻長的2.61-3.33倍、眼徑長的4.25-5.27倍、兩眼間距的3.06-3.33倍。背鰭的棘短且弱,軟條稍長;胸鰭的鰭條甚長可達臀鰭第九鰭條基部;下方游離鰭條短且有膜相連。背面體側具四條黑褐色的寬橫帶,而以最後橫帶之顏色最濃;前鰓蓋骨、鰓蓋骨及眼前骨均有不規則的暗斑;第一背鰭亦有不明顯的斑點,而其他鰭顏色較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帶棘鯒
  • :針鯒科
中文名黃帶棘鯒觀賞魚類否
俗名針牛尾食用魚類否
英文名是否有毒否
科目英文Hoplichthyidae經濟魚類否
科目針鯒科最大長度6.7 cm
命名者Matsubara, 1937棲息深度-公尺
黃帶棘鯒
黃帶棘鯒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台灣、日本、東海。台灣分布於東北部、南部及西南部海域等。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部與軀幹前部都極為扁平,愈往尾部則愈狹小。具兩對鼻孔。眼大,位於上側位。上下頜、鋤骨及口蓋骨具細齒;上下頜等長。鰓膜與喉峽部連合。體無鱗,頭及軀幹的背面及上半部均被骨板,其上具硬棘;側線完全,每個側線盾板上有一強棘及弱棘。前鰓蓋骨具二長棘。下頜腹側無棘。D1. VI,D2. 15;A. 16-17;P. 13+2-3;L.l. 27;GR.12-15。體長為頭長的2.46-2.67倍;頭長為吻長的2.61-3.33倍、眼徑長的4.25-5.27倍、兩眼間距的3.06-3.33倍。背鰭的棘短且弱,軟條稍長;胸鰭的鰭條甚長可達臀鰭第九鰭條基部;下方游離鰭條短且有膜相連。背面體側具四條黑褐色的寬橫帶,而以最後橫帶之顏色最濃;前鰓蓋骨、鰓蓋骨及眼前骨均有不規則的暗斑;第一背鰭亦有不明顯的斑點,而其他鰭顏色較淡。
漁業方法
深海底棲性小魚,無食用價值,一般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
中文名
黃帶棘鯒
觀賞魚類
俗名
針牛尾
食用魚類
英文名
-
是否有毒
科目英文
Hoplichthyidae
經濟魚類
科目
針鯒科
最大長度
6.7 cm
命名者
Matsubara, 1937
棲息深度
-公尺
黃帶棘鯒
中文名黃帶棘鯒觀賞魚類否
俗名針牛尾食用魚類否
英文名是否有毒否
科目英文Hoplichthyidae經濟魚類否
科目針鯒科最大長度6.7 cm
命名者Matsubara, 1937棲息深度-公尺
世界分布西北太平洋地理分布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台灣、日本、東海。台灣分布於東北部、南部及西南部海域等。
棲息環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形態特徵體延長,頭部與軀幹前部都極為扁平,愈往尾部則愈狹小。具兩對鼻孔。眼大,位於上側位。上下頜、鋤骨及口蓋骨具細齒;上下頜等長。鰓膜與喉峽部連合。體無鱗,頭及軀幹的背面及上半部均被骨板,其上具硬棘;側線完全,每個側線盾板上有一強棘及弱棘。前鰓蓋骨具二長棘。下頜腹側無棘。D1. VI,D2. 15;A. 16-17;P. 13+2-3;L.l. 27;GR.12-15。體長為頭長的2.46-2.67倍;頭長為吻長的2.61-3.33倍、眼徑長的4.25-5.27倍、兩眼間距的3.06-3.33倍。背鰭的棘短且弱,軟條稍長;胸鰭的鰭條甚長可達臀鰭第九鰭條基部;下方游離鰭條短且有膜相連。背面體側具四條黑褐色的寬橫帶,而以最後橫帶之顏色最濃;前鰓蓋骨、鰓蓋骨及眼前骨均有不規則的暗斑;第一背鰭亦有不明顯的斑點,而其他鰭顏色較淡。
漁業方法深海底棲性小魚,無食用價值,一般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