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點將台

黃巢點將台

黃巢點將台位於菏澤西部(菏澤學院附小西北),該台為一座高約6米,圍約100米的土丘 ,此台土層清晰可見,屬周至漢遺址,據明代石碑記載,名叫鳳嘴山,俗稱鳳嘴堌堆。傳說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曾在此閱兵點將,提出了“翻卻曹州天下反”的戰鬥號令,所以後人稱之為“黃巢點將台”。清朝時這裡是演武教場,民眾習稱大教場,現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巢點將台
  • 地理位置:菏澤西部
  • :約6米
  • 地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史學考證,保護現狀,相關詩文,

歷史

在菏澤城西,有一座高大的土堌堆——曹州點將台,菏澤人稱它為黃巢點將台。點將台呈方形,高約四五米,廣十數米,北和西北丈許有合抱粗大樹若干。被稱為黃巢點將台的地方,國內不下八九處,廣東、福建有,河南、陝西有,山東有,河北也有。外省這些地名的來歷,多是當年黃巢軍駐紮發兵的地方,惟獨曹州點將台既是黃巢在這裡發起起義,又曾在這裡駐紮發兵。在菏澤學院西校區,有一座高五六米,周長百餘米的土台。由於土台酷似鳳嘴,人稱“鳳嘴堌堆”。
黃巢點將台
民間傳說,唐朝末年,黃巢曾在此閱兵點將,所以該土台又被稱為黃巢點將台。點將台呈四稜台形狀,下寬上窄,據記者目測,台高五六米,底邊約長三十米。在點將台的南側、東南側各有一條人為攀爬踩踏形成的小道。沿著小道,記者攀上台頂。台頂突兀不平,生長著桑樹、槐樹、松樹、柏樹等樹木和一些叫不上名來的野草。由於雨水的沖刷,一些樹木的根部裸露出來,給人一種歲月的滄桑感。
登台望去,點將台北面和東面是正在施工的工地,南面和西面則是一片荒蕪。千百年來,這座歷史遺存飽經風雨洗禮,逐漸失去往日的英姿。菏澤社會科學聯合會秘書長榮海生認為,民間傳說是可信的。史無記載,主要緣於三個方面。一是唐末及五代十國時期留下的可靠史料少。二是從黃巢起義開始到北宋建立,持續的戰爭幾乎每天都有發生,所到之處,典籍多被焚燒,墓葬也多被挖掘。黃巢起義失敗後,無賴出身的朱溫挾持皇帝遷都,將長安夷為平地,致“向時遺籍,尺簡無存”。而歷史上,汴州、曹州、濮州等地都曾多次被黃河淹沒城圮後重建,其他的小城鎮和村莊就更不用說了。三是官方和民間兩種不同的觀念,以及唐末政治的混亂,也造成了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的不一致。更何況在歷代當政者眼裡,黃巢是流寇,誰還為他樹碑修志。
前世今生
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該土台屬周至漢歷史遺址,因早年的形狀酷似鳳嘴,人稱“鳳嘴堌堆”。在堌堆的西南側,有一座石碑,上寫“鳳嘴堌堆遺址”,立於1990年1月份。在堌堆的東南方,有明朝正德年間的“山東曹州新作教場記”石碑一座,碑文記載:以鳳嘴堌堆為主軸,形成的教場用地有300畝。據了解,早在1979年,鳳嘴堌堆被當時的菏澤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與黃巢五次結緣
自公元875年至884年的近10年時間裡,黃巢在領導農民起義軍南征北戰中,曾經有五次和“點將台”結緣。黃巢,曹州冤句(今菏澤西南)人,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少有詩才,但成年後卻屢試不第。公元875年,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起兵。黃巢在冤句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起兵,回響王仙芝。黃巢揭竿起兵後,首先攻破的就是曹州,然後往北發展。這是黃巢第一次與“點將台”結緣。
黃巢點將台
黃巢起義軍與王仙芝起義軍會合後,協同作戰,進攻沂州(今山東臨沂),但被唐軍大敗,起義軍四處逃散。據《曹州府志》記載,公元876年夏,濮州(今鄄城縣)發生地震,社會一片大亂,災民怨聲載道。此時,王仙芝、黃巢等人號召十幾萬受災百姓一路西行,十多個縣、州、府被攻破。這也是黃巢第二次與“點將台”結緣。 公元877年,黃巢第三次與“點將台”結緣。
876年年底,起義軍一路征戰到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蘄州刺史對王仙芝進行誘降,王仙芝動搖,欲受唐官職。黃巢大怒,後兩人分兵作戰。而黃巢帶領起義軍一路北上,欲轉戰曹州。不料,途中遭遇攔截,黃巢轉而攻破鄆州(今泰安東平)、沂州,結果又遭遇唐軍鎮壓。黃巢轉而又打算攻打洛陽,也因而再一次路過曹州。
877年,王仙芝攻打宋州(今河南商丘)久攻不克,黃巢率軍增援,不料也被唐軍大兵圍困,黃巢、王仙芝再次兵敗。王仙芝逃往湖北境內,黃巢則在此後率軍渡江南下,與舊部王重隱相呼應,攻下饒、信等州,進入福州(今屬福建),後攻克廣州,又分兵西取桂州(廣西桂林),控制嶺南。由於嶺南氣候濕熱,黃巢軍多患瘴疫,諸將“勸請北歸,以圖大利”。考慮士氣低落,黃巢遂決意北還。
公元880年,黃巢第四次與“點將台”結緣。
黃巢第五次與“點將台”結緣是在公元884年。黃巢稱帝以後,並未派大軍追擊唐僖宗,讓唐軍有了喘息機會。唐僖宗集結軍隊反撲後,黃巢因為內外交困,連連敗退,於曹州散兵。
是否登台點將
“黃巢一生有五次與‘點將台’結緣的機會,但究竟是否登上‘點將台’點將,有關歷史資料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古人每次出戰前,都有登台點將的慣例,所以黃巢點將的事實肯定存在。另外,‘點將台’非常高大,周邊地勢平坦,視野開闊,非常適合練兵點將,因此黃巢曾在此點將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 菏澤最晚的兩部地方志《菏澤縣誌》和《菏澤縣鄉土志》中都沒有關於“黃巢點將台”的記載。上世紀八十年代,《菏澤縣誌》修訂本中,才根據民間傳說,記錄下黃巢點將台的有關情況。黃巢是否登上“點將台”點將,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兒就像明代碑文記載的只是鳳嘴堌堆,也很具有保護價值。

史學考證

在點將台的東南角,立有一塊石碑,碑記詳細地記錄了這個堌堆的由來,這裡原來是明朝修建的一個教武場,原址叫著鳳嘴山。清光緒六年葉道源撰修的《新修菏澤縣誌》明確記載:“城西三里許有高阜名鳳嘴山,正德間副使吳學命義官董懋築台,高一丈,廣四畝,演武廳三楹,置地三頃為教場,台左有旗幟廟..... ”明正德七年邵賓《新作教場記》(碑文)云:“曹州教場在城西二里,原野之間有阜突成,名鳳凰嘴者,其故形也。環關(觀)其周為畝三百,容若干人,凡閱陳(陣)士卒於斯,進退於斯,分合於斯,因阜而高之堂其上,曰全勝翼,以兩序帥者臨焉”。並詳細寫明了“正德壬申春三月實始基之,閱秋八月落成。經書而圖功者,今山東安察使無錫吳公也”。《元和郡縣誌》記載,唐朝時,曹州府轄濟陰、冤句、乘氏等六縣。菏澤城(乘氏縣治所)於北魏488年始建,隋末唐初因戰亂而廢,金大定年間曹州府遷居於此,“其時有無城塹舊志無傳焉。”南宋時黃河泛濫,大水平地逾丈,城圮於水。明洪武時黃河水患又廢城址。期間還多次歷經戰火、建制廢興,現之地貌與唐之地貌已面目全非,地方史志也多遺失。現在的“黃巢點將台”則是明、清時期一直使用的教武場。對於黃巢點將一說,無一字記錄。
究其原因,這主要緣於三個方面。一是唐末及五代十國時期留下的可靠史料太少。在北宋活字印刷術發明前,記載歷史史實的文字資料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唐末混亂的局勢,對於史實的記錄更是少之又少。而即使是這有限的文字資料,由於後朝在修史時要從執政的需要出發,對以前發生的事情做一番篩選訂正,再加上撰寫者個人的傾向,對歷史的記載就會有偏差。二是從黃巢起義開始,到北宋建立,持續的戰爭,幾乎每天都有發生。戰爭席捲了大半箇中國,所到之處,典籍多被焚燒,墓葬也多被挖掘。黃巢起義失敗後,無賴出身的朱溫挾持皇帝遷都,把長安夷為平地,史料遭受了滅頂之災,致使“向時遺籍,尺簡無存”。而他統治的二十年根本也就沒有續寫歷史。黃巢起義早期和晚期,活動地點在黃河流域,歷史上,汴州、曹州、濮州等地都多次被黃河淹沒城圮後重建,其他的小城鎮和村莊就更不用說了。人的性命難保,哪還顧得上搶救史料典籍?三是官方和民間兩種不同的觀念,以及唐末政治的混亂,也造成了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的不一致。
古代時的軍隊,特別是起義軍,不像現在有科學的編制。軍事首領要掌握自己的力量,分派任務,就必須經常點將。從875年黃巢發動起義至884年失敗的近10年時間裡,作為曹州冤句人,黃巢在南征北伐中,曾經有五次兵臨家鄉菏澤。當時的鳳嘴山高高隆起,適宜於點將發兵。第一次,875年六月,黃巢在冤句起兵後,他帶領幾千人馬迅速往東北方向行軍與王仙芝的隊伍會合,途經了現在的點將台這個地方。第二次,在蘄州王仙芝欲投降朝廷,黃巢與王仙芝分裂。一路北上的黃巢率軍智取鄆州(東平)。之後,受到唐朝大軍的合圍,被迫再次南下,877年六月,在通過唐朝大將宋威鎮守的曹州以前,曾經駐兵於此地。隨後,王仙芝、黃巢合兵攻打宋州,沒能攻下。王仙芝撤回湖北境內,一路向南挺進的黃巢,遭到了剛剛平息了王郢起義的唐朝大將張自勉的迎頭痛擊,調頭急行軍到了琅琊,後又轉戰向西到了考城,接著向北占據了曹州,途經這裡到達濮州,這是黃巢第三次在這裡點將發兵。880年九月,黃巢大軍北伐北渡淮河,分兵多路進取洛陽,黃巢第四次與這裡“結緣”。884年,一路敗退的大齊皇帝黃巢,被李克用的沙陀兵一路追擊到了曹州境內。此時的黃巢,一如當年的西楚霸王,倍感無顏面對家鄉父老,於是在這裡進行了最後一次點將散兵。由此,後人就把鳳嘴山改名為黃巢點將台了。

保護現狀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黃巢點將台曾被掏了一個洞,是當時的菏澤農校(現已合併到菏澤學院)為建實驗室而挖的。在這之前,台上有洞,是盜墓賊為挖寶而挖的盜洞。當時,很多人就認為,黃巢點將台下埋藏有大量的寶物。他們的依據是:黃巢兵敗後逃亡到這裡,把帶來的金銀珠寶都埋在了地下,為了日後取用,在上面留了個土堌堆,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點將台。其實,這種說法不可信。
作為大齊皇帝,黃巢帶兵撤離長安,自然會把京城值錢的東西帶走。但從黃巢敗亡的行程來看,黃巢不可能在菏澤埋藏金銀珠寶,一是這裡的地勢不便於匿藏,二是當時已沒有藏寶的時間和機會,更為重要的是,黃巢退敗到這裡時已經沒有藏寶的必要了。
黃巢從長安撤出到到達菏澤,時間間隔為十個月。在這十個月里,黃巢的大齊軍隊經歷了幾次大的磨難。一是大軍撤出長安時,以沙陀軍為主的唐軍窮追不捨,為了阻止唐軍追擊,他們在藍關古道用金銀珠寶和路障堵塞了山路。結果見錢眼開的唐軍為爭奪珠寶發生內訌,停止了追擊。說明那時大齊軍隊確實隨軍帶有大量的值錢的東西。二是陳州大戰耗時了三百天,在之後的撤退途中,大齊軍在開封遭遇了一場罕見的大雨,雨後平地一米多深的大水,士兵死傷無數,大量的馬匹、帳篷和軍需物資被沖走,再加上唐軍四面合圍,此後大齊軍的家當就不太多了。三是在曹州冤句(菏澤西南),大齊軍與沙陀軍在雨中發生激戰,結果大齊軍的東西多被搶走,黃巢的儀仗、鑾車,甚至還有黃巢的幼子都丟失了,此時再埋藏寶物已不可能。
那么,為什麼一直有人認定點將台下有寶藏呢?這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五行八卦來講。曹州點將台在菏澤城西,文王八卦認為,西方為兌,為澤,為金,是聚財之地,是風水寶地。菏澤人歷來都非常信奉風水,而菏澤城的自然地勢是東高西低,西部又常積水,所以那些風水師們便認定高大的點將台下面有寶藏,結果引來了盜賊。其實,他們不了解菏澤的歷史,菏澤建城較晚,老城又多次被黃河淹沒,現在的城要比點將台晚得多。他們之間沒有根本就沒有東西方位關係。上世紀,農校在點將台挖洞時,什麼東西也沒有挖出來。
新舊《唐書》都記載說,883年春夏之交,黃巢兵敗長安後,在河南陳州損失了先鋒大將孟楷。孟楷是黃巢的得力幹將,為了給孟楷報仇,黃巢調集了全部大齊軍隊,圍攻陳州達三百天之久。後來大齊軍無軍糧供應,於是就抓捕城內的士兵,再後來抓不到俘虜就抓老百姓,吃人肉。怎么吃呢?黃巢讓人在兩軍陣前設立了近百個巨大的石碓,把人放在石碓內,搗成肉泥,充當軍糧。因此,有學者就認為,曹州黃巢點將台是大齊軍吃人後埋葬人骨頭的一個萬人坑。現在還有很多人把黃巢當成吃人的惡魔來看待。
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起義軍的生活來源,主要來自於搶奪。他們不缺錢財,更不缺吃的。一旦斷糧,他們就會作鳥獸散。再者,農民起義一般都吃人,他們吃人純粹是為了報仇和尋求刺激,如明末李自成起義,起義軍攻下洛陽後,就活活地煮吃了福王朱常洵和一隻梅花鹿,還美其名曰“福祿宴”。黃巢軍吃人是無疑的。但如果說大齊軍隊靠吃人來解決軍糧,每天吃幾千人,那是不現實的。因為同樣是新舊《唐書》,在彰顯沙陀軍的功勞時,就記載說:黃巢在陳州撤圍後,一路被李克用的沙陀軍追殺,在河南太康被俘獲羊馬萬餘,接著在曹州(一說在封邱)又被俘獲牛馬一萬餘匹。說明大齊軍隊當時並不是像史書上所說的那樣無軍糧了。所以,黃巢軍大規模的吃人是不可信的。黃巢點將台下也不可能是萬人坑。
由於歷年來的黃河泛濫淤積,今之“曹州黃巢點將台”已並非唐末黃巢點將之台了。當年的點將台早已深埋地下(現在的點將台為明朝覆土修建的演武場),現在的點將台只是當地人為了紀念黃巢,口授相傳了近千年而保留下來的一個古地址,這是一處沉澱著歷史底蘊的文化遺存。這同樣也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相關詩文

詠曹州黃巢點將台
李唐暴政萬家哀,詠菊英雄氣若雷。
兵進長安除腐惡,心連黎庶贈資財。
幾番鏖戰沖天去,一路浩歌動地來。
鐵馬金戈成往事,後人瞻念仰高台。
詠曹州黃巢點將台
率獸食人是此公,一路燒殺城郭空。
黃金甲滿長安日,薜荔千家泣哀鴻。
曹州風物之鳳嘴崮堆
文 / 古道龍游
千秋古蹟土中埋,曾為黃巢點將台。
迥秀林園舒塊壘,青熒玉樹暢襟懷。
彤霞向晚暝煙繞,芳草迎春艷蕊開。
好景撩人心恍醉,敢邀嘉客笑同來。
註:鳳嘴崮堆又名鳳嘴山,位於菏澤市區西部的菏澤學院農學院內,為夯土築起之台,其中雜有大量龍山文化至漢代各時期的陶片。相傳為唐末黃巢起義時的點將台。清朝時曾為演武校場。1979年該遺址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曹州風物之黃巢雕像
文 / 古道龍游
席捲長安戰火燒,豪情萬里借扶搖。
名垂今古除貪虐,劍指乾坤笑朽雕。
舉世風雲輸黷子,平生意氣勝天驕。
崢嶸不負英雄志,抵死塵埃傲九霄。
註:黃巢雕像位於菏澤天香公園內。黃巢,唐末濟陰冤句(今菏澤)人,於公元875年發動著名的黃巢起義,公元881年攻下唐都長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齊”。後起義軍被唐王朝鎮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