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山土墩墓群

黃家山土墩墓群

黃家山土墩墓群位於太湖西北岸,東距無錫縣境的雞籠山5公里,北距潘家橋鎮0.5 公里,由黃家 山、四頂山、大茅山、老鴉山、廟堂山、龍泉山等大小十餘座相連的山峰組成。山的海拔高度約10米左右,山體多由黃褐色粗面岩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家山土墩墓群
  • 所屬年代:西周至春秋
文物特徵
在山的頂脊及少數坡壟之上,排列著數量眾多的土墩,僅廟堂山就有十五座,大茅山有二十一座,四頂山亦有二十座,整個城灣山一帶共有二百 座以上。黃家山位於城灣山脈的西端,經過調查,上面分布有十餘座石室土墩墓,沒有經過發掘,其中部分斷面可以看到結構與腰沿山、四頂山的土墩石室墓相同。即先選擇或開拓山體稍平整部分,就地取石,略加打鑿。所採用的石塊大小不等,大者一塊有1立方米左右;形 狀不一,有方體、長方體、片狀等。石室墓的墓口多朝向山的頂部,多壘石於墓口作為封門,也有的砌封牆於室內。因水土流失,封門外露後多遭破壞。石室底為長方條形,室壁錯縫相疊,石塊之間空隙較大,有的填以小石片。兩側壁上端內收。頂襄留有02-04 厘米寬的狹長槽口,上面平鋪扁平的大石塊作為蓋石。有的墓底以石片或小石塊做鋪墊。石室墓的規模大小懸殊。當石室砌築成後,便在周圍和上部覆蓋封土成堆,封土中多夾以大小石塊。從土墩石室的形 制看,它應是墓葬,而非“藏軍洞”或“烽隧墩”、居址遺蹟。它是流行於越族地區的一種墓葬類型,以石為材料壘砌墓室具有巨石崇拜的意識,擇山地而葬則既反映了越族人民繼承先越 時期出現的擇高殉葬的習俗,又 反映了人們讓死者靈魂升天的意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