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狀態評判體系構建及其套用研究》是2007年陝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嚴寶文、李靖。
基本介紹
- 書名: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狀態評判體系構建及其套用研究
- 作者:嚴寶文、李靖
- ISBN:9787810923248
- 定價:13.50元
- 出版社:陝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出版時間:2007-09-01
內容簡介,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狀態評判體系構建及其套用研究》系統介紹了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的結構、套用信息熵理論構建和評價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狀態的思路、理論、方法和步驟,主要包括:國內外研究歷史與現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與農業環境地質問題、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狀況研究、基於信息熵理論的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歷史狀況、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狀況評判體系構建與驗證、農業環境地質學科構建研究。
目錄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綜述
1.1 論文研究的意義和目的
1.1.1 研究意義
1.1.2 研究目的
1.2 國內外研究歷史與現狀
1.2.1 環境地質學研究
1.2.2 農業地質學研究
1.2.3 農業災害學研究
1.2.4 農業環境學研究
1.3 研究內容及擬解決的問題
1.3.1 研究內容
1.3.2 擬解決的問題
1.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術路線
第二章 農業環境地質系統與農業環境地質問題
2.1 農業環境地質系統
2.1.1 農業環境地質系統構成
2.1.2 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的特徵
2.1.3 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的功能與反饋機制
2.2 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實質與類型
2.2.1 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
2.2.2 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實質
2.2.3 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類型
第三章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背景
3.1 自然地理環境
3.1.1 地理與氣候
3.1.2 黃土高原地區土壤
3.2 區域地質環境
3.2.1 大地構造與區域岩性
3.2.2 黃土岩性及其分布特徵
3.2.3 地表水和地下水
3.3 社會人文環境
3.3.1 社會發展簡史
3.3.2 黃土高原地區人口
3.3.3 工農業生產概況
第四章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發展史及其對農業環境地質狀況的影響
4.1 農業發展對環境地質狀況的影響方式
4.1.1 農業文明的興起是人類對地質環境要素進行選擇適應的開端
4.1.2 農業的發展是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範疇不斷拓展的過程與結果
4.1.3 農業發展的擴張性導致各類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產生
4.2 黃土高原地區農牧業發展的階段及農業環境地質狀況變化
4.2.1 農牧業發展的階段劃分
4.2.2 歷史時期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狀況演變
4.3 歷史時期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機理初探
4.3.1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發展的區域不均衡性及其對農業環境地質狀況的影響
4.3.2 歷史時期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本質
第五章 基於熵理論的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歷史狀況研究
5.1 研究思路
5.2 系統科學與熵理論
5.2.1 概述
5.2.2 信息熵及其套用
5.3 研究方法與步驟
5.3.1研究方法
5.3.2 研究步驟
5.4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歷史狀況研究
5.4.1 農業地質環境要素的選擇
5.4.2 量測面積數據
5.4.3 各要素中各類型權值的研究
5.4.4 歷史時期各農業地質環境要素信息熵的計算
5.4.5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歷史狀態研究(結果分析)
5.4.6 小結
5.5 本章小結
第六章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狀況評判體系的構建與驗證研究
6.1 評判指標的選擇
6.1.1 指標選取原則
6.1.2 評判指標的確定
6.2 評判體系構建
6.2.1 評判原則
6.2.2 評判程式
6.2.3 黃土高原地區區域農業環境地質狀況評判結果的分級
6.3 黃土高原地區區域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狀況評判的實例驗證——以陝西省黃土高原地區為例
6.3.1 驗證區農業環境地質背景
6.3.2 驗證區農業地質環境要素的獲取
6.3.3 驗證區農業環境地質要素評判值獲取
6.3.4 驗證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熵分析
第七章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對策研究
7.1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實質與農業環境地質系統耗散穩定的含義
7.2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防治策略
第八章 農業環境地質學學科體系研究
8.1 農業環境地質學的研究狀況
8.2 農業環境地質學理論體系
8.2.1 農業環境地質系統與農業環境地質學
8.2.2 農業環境地質學的研究範疇
8.2.3 農業環境地質學的學科性質
8.3 農業環境地質學學科體系
8.3.1 農業環境地質學的學科地位
8.3.2 農業環境地質學的學科特點
8.3.3 農業環境地質學的學科結構
8.4 農業環境地質學的研究方法
8.4.1 系統科學的方法
8.4.2 自然歷史分析法
8.4.3 製圖方法
8.4.4 其他農業科學的方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綜述
1.1 論文研究的意義和目的
1.1.1 研究意義
1.1.2 研究目的
1.2 國內外研究歷史與現狀
1.2.1 環境地質學研究
1.2.2 農業地質學研究
1.2.3 農業災害學研究
1.2.4 農業環境學研究
1.3 研究內容及擬解決的問題
1.3.1 研究內容
1.3.2 擬解決的問題
1.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術路線
第二章 農業環境地質系統與農業環境地質問題
2.1 農業環境地質系統
2.1.1 農業環境地質系統構成
2.1.2 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的特徵
2.1.3 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的功能與反饋機制
2.2 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實質與類型
2.2.1 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
2.2.2 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實質
2.2.3 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類型
第三章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背景
3.1 自然地理環境
3.1.1 地理與氣候
3.1.2 黃土高原地區土壤
3.2 區域地質環境
3.2.1 大地構造與區域岩性
3.2.2 黃土岩性及其分布特徵
3.2.3 地表水和地下水
3.3 社會人文環境
3.3.1 社會發展簡史
3.3.2 黃土高原地區人口
3.3.3 工農業生產概況
第四章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發展史及其對農業環境地質狀況的影響
4.1 農業發展對環境地質狀況的影響方式
4.1.1 農業文明的興起是人類對地質環境要素進行選擇適應的開端
4.1.2 農業的發展是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範疇不斷拓展的過程與結果
4.1.3 農業發展的擴張性導致各類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產生
4.2 黃土高原地區農牧業發展的階段及農業環境地質狀況變化
4.2.1 農牧業發展的階段劃分
4.2.2 歷史時期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狀況演變
4.3 歷史時期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機理初探
4.3.1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發展的區域不均衡性及其對農業環境地質狀況的影響
4.3.2 歷史時期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本質
第五章 基於熵理論的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歷史狀況研究
5.1 研究思路
5.2 系統科學與熵理論
5.2.1 概述
5.2.2 信息熵及其套用
5.3 研究方法與步驟
5.3.1研究方法
5.3.2 研究步驟
5.4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歷史狀況研究
5.4.1 農業地質環境要素的選擇
5.4.2 量測面積數據
5.4.3 各要素中各類型權值的研究
5.4.4 歷史時期各農業地質環境要素信息熵的計算
5.4.5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歷史狀態研究(結果分析)
5.4.6 小結
5.5 本章小結
第六章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狀況評判體系的構建與驗證研究
6.1 評判指標的選擇
6.1.1 指標選取原則
6.1.2 評判指標的確定
6.2 評判體系構建
6.2.1 評判原則
6.2.2 評判程式
6.2.3 黃土高原地區區域農業環境地質狀況評判結果的分級
6.3 黃土高原地區區域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狀況評判的實例驗證——以陝西省黃土高原地區為例
6.3.1 驗證區農業環境地質背景
6.3.2 驗證區農業地質環境要素的獲取
6.3.3 驗證區農業環境地質要素評判值獲取
6.3.4 驗證區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熵分析
第七章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對策研究
7.1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實質與農業環境地質系統耗散穩定的含義
7.2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環境地質問題的防治策略
第八章 農業環境地質學學科體系研究
8.1 農業環境地質學的研究狀況
8.2 農業環境地質學理論體系
8.2.1 農業環境地質系統與農業環境地質學
8.2.2 農業環境地質學的研究範疇
8.2.3 農業環境地質學的學科性質
8.3 農業環境地質學學科體系
8.3.1 農業環境地質學的學科地位
8.3.2 農業環境地質學的學科特點
8.3.3 農業環境地質學的學科結構
8.4 農業環境地質學的研究方法
8.4.1 系統科學的方法
8.4.2 自然歷史分析法
8.4.3 製圖方法
8.4.4 其他農業科學的方法
作者簡介
嚴寶文,男,漢族,1970年10月生,陝西漢中人。1993年7月桂林工學院地質專業本科畢業,1998年7月西北農業大學農業水土工程專業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3年1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水土工程專業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現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水土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工作,涉及溝谷侵蝕及其地貌後果評價,農業水土環境保護措施研究及農業環境地質系統狀態評價體系構建等方面。多次主持省級、校級科研項目並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等科研課題,發表論文2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