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土地退化與植被動態的遙感分析》內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陝北榆林市為例,對基於植被指數和氣候數據時間序列的黃土高原土地退化/植被動態監測開展了一系列套用基礎研究。明確了使用降水利用效率法(RUE)、殘差趨勢法(RESTREND)的不可靠性;定義了一個植被活動氣候適宜性指數(CSI),並在此基礎上構造了一個土地退化動態指數(LDDI)。第二部分主要以西北黃土高原為研究區,提出並驗證了區分植被動態中氣候和人類因素貢獻率的“去趨勢回歸殘差分析法”,旨在消除兩種驅動因子的“共趨勢效應”。第三部分討論了利用光譜專題指數改善土地利用/覆蓋分類精度和利用紋理特徵提高山區高解析度遙感影像分類精度等問題。 《黃土高原土地退化與植被動態的遙感分析》可供地理學、生態學、環境科學以及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套用等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參考,也可作為相關專業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
基本介紹
- 書名:黃土高原土地退化與植被動態的遙感分析
- 類型:經濟管理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114402, 7511114407
- 作者:孫建國
- 出版社:中國環境出版社
- 頁數:143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土地退化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之一,科學合理的監測和評價是防治土地退化的重要基礎。《黃土高原土地退化與植被動態的遙感分析》內容共分三部分,內容為基於植被指數和氣候數據的土地退化監測研究、區分植被動態變化中氣候和人類因素的貢獻率研究、土地利用分類遙感套用研究。《黃土高原土地退化與植被動態的遙感分析》可作為相關專業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
作者簡介
孫建國,甘肅會寧人,現任蘭州交通大學副教授、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副院長。1996年、2003年分別於西北師範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2008年於武漢大學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套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後承擔國家和省部級課題5項,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SCI收錄1篇,EI收錄5篇。
圖書目錄
第一篇 基於植被指數和氣候數據的土地退化監測研究
第1章 土地退化及其評價概述
1.1 土地退化的概念、類型和危害
1.2 土地退化監測和評價的類型和指標體系
1.3 土地退化遙感監測技術
1.4 人類活動導致的土地退化遙感監測
1.5 小結
第2章 研究背景與技術方案
2.1 關於數據源
2.2 單純利用植被指數的土地退化監測
2.3 植被指數和氣候數據相結合的土地退化監測
2.4 研究進展評述
2.5 研究目標、內容和技術路線
2.6 小結
第3章 研究區概況、數據來源和預處理
3.1 研究區概況
3.2 數據來源和預處理,
3.3 小結
第4章 NDVI與氣候因子的年際變異及其關係
4.1 引言
4.2 簡單相關、偏相關和復相關分析
4.3 NDVI與氣候因子的年際變異及其關係
4.4 小結
第5章 NDVI與氣候因子的空間格局及其關係
5.1 引言
5.2 氣候乾燥指數的計算
5.3 NDVI與氣候因子的空間格局及其關係
5.4 小結
第6章 利用NDVI—氣候因子空間相關關係識別地帶性區域
6.1 引言
6.2 類型變數的空間相關關係
6.3 地帶性區域的識別
6.4 小結
第7章 潛在NDVI及其在荒漠化評價和監測中的套用
7.1 概:述
7.2 基於CSI的潛在NDVI獲取
7.3 土地退化現狀指數和土地退化動態指數
7.4 結果及其驗證
7.5 小結
第8章 結論和展望
8.1 結論
8.2 展望
8.3 附錄
第二篇 區分植被動態變化中氣候和人類因素的貢獻率研究
第9章 基於NDVI—氣候變數特徵空間的植被退化評價
9.1 引言
9.2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9.3 方法
9.4 結果分析
9.5 結論
第10章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在榆林市荒漠化過程中的相對作用
10.1 引言
10.2 研究區概況及數據
10.3 方法
10.4 結果
10.5 討論
10.6 結論
第11章 西北黃土高原植被動態中氣候和人類驅動的貢獻率研究
11.1 引言
11.2 研究區和數據
11.3 方法
11.4 結果
11.5 討論
11.6 結論
11.7 附錄
第三篇 土地利用分類遙感套用研究
第12章 利用專題指數改善沙漠化土地遙感分類精度
12.1 引言
12.2 研究區、數據及沙漠化土地分類系統
12.3 方法
12.4 結論與展望
第13章 基於光譜和紋理特徵的山區高解析度遙感影像分類
13.1 引言
13.2 方法
13.3 實驗數據與結果分析
13.4 結論
第14章 基於DTM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太陽輻射值計算模型及套用研究
14.1 研究思路與方法
14.2 太陽輻射值的計算
14.3 研究區DTM的建立
14.4 基於DTM的太陽輻射能分布計算及分析
14.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章 土地退化及其評價概述
1.1 土地退化的概念、類型和危害
1.2 土地退化監測和評價的類型和指標體系
1.3 土地退化遙感監測技術
1.4 人類活動導致的土地退化遙感監測
1.5 小結
第2章 研究背景與技術方案
2.1 關於數據源
2.2 單純利用植被指數的土地退化監測
2.3 植被指數和氣候數據相結合的土地退化監測
2.4 研究進展評述
2.5 研究目標、內容和技術路線
2.6 小結
第3章 研究區概況、數據來源和預處理
3.1 研究區概況
3.2 數據來源和預處理,
3.3 小結
第4章 NDVI與氣候因子的年際變異及其關係
4.1 引言
4.2 簡單相關、偏相關和復相關分析
4.3 NDVI與氣候因子的年際變異及其關係
4.4 小結
第5章 NDVI與氣候因子的空間格局及其關係
5.1 引言
5.2 氣候乾燥指數的計算
5.3 NDVI與氣候因子的空間格局及其關係
5.4 小結
第6章 利用NDVI—氣候因子空間相關關係識別地帶性區域
6.1 引言
6.2 類型變數的空間相關關係
6.3 地帶性區域的識別
6.4 小結
第7章 潛在NDVI及其在荒漠化評價和監測中的套用
7.1 概:述
7.2 基於CSI的潛在NDVI獲取
7.3 土地退化現狀指數和土地退化動態指數
7.4 結果及其驗證
7.5 小結
第8章 結論和展望
8.1 結論
8.2 展望
8.3 附錄
第二篇 區分植被動態變化中氣候和人類因素的貢獻率研究
第9章 基於NDVI—氣候變數特徵空間的植被退化評價
9.1 引言
9.2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9.3 方法
9.4 結果分析
9.5 結論
第10章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在榆林市荒漠化過程中的相對作用
10.1 引言
10.2 研究區概況及數據
10.3 方法
10.4 結果
10.5 討論
10.6 結論
第11章 西北黃土高原植被動態中氣候和人類驅動的貢獻率研究
11.1 引言
11.2 研究區和數據
11.3 方法
11.4 結果
11.5 討論
11.6 結論
11.7 附錄
第三篇 土地利用分類遙感套用研究
第12章 利用專題指數改善沙漠化土地遙感分類精度
12.1 引言
12.2 研究區、數據及沙漠化土地分類系統
12.3 方法
12.4 結論與展望
第13章 基於光譜和紋理特徵的山區高解析度遙感影像分類
13.1 引言
13.2 方法
13.3 實驗數據與結果分析
13.4 結論
第14章 基於DTM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太陽輻射值計算模型及套用研究
14.1 研究思路與方法
14.2 太陽輻射值的計算
14.3 研究區DTM的建立
14.4 基於DTM的太陽輻射能分布計算及分析
14.5 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