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記錄的新疆地區全新世有效濕度變化歷史研究

《黃土記錄的新疆地區全新世有效濕度變化歷史研究》是依託蘭州大學,由賈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土記錄的新疆地區全新世有效濕度變化歷史研究
  • 依託單位:蘭州大學
  • 項目負責人:賈佳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新疆全新世古氣候研究薄弱,恢復的氣候演化模式存在明顯爭議。較廣泛分布的黃土沉積為古氣候研究提供了良好記錄。本研究擬分別於準噶爾盆地、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邊緣沿海拔高度採集黃土剖面進行古氣候研究:通過紅外釋光pIRIR技術獲取的鉀長石釋光年代,輔以AMS 14C技術獲取的碳屑年代,建立可靠的全新世黃土年代序列;在各山脈沿海拔高度採集現代黃土樣品,通過其環境磁學參數與現代氣候記錄對比提取與當地有效濕度關係最為密切的磁學指標,並參考有機質含量、色度、粒度等參數重建各剖面記錄的有效濕度變化歷史;通過對比各沉積區之間和各沉積區內不同海拔高度黃土剖面的古氣候記錄,分析新疆地區全新世有效濕度的時空分布及其變化規律;結合前人工作,進一步討論新疆地區全新世有效濕度變化框架。

結題摘要

本研究首先對天山黃土進行環境磁學調查,指標分析結果顯示:天山黃土的物質來源複雜,沉積物中原生磁性礦物的輸入並不穩定;地層磁化率變化受原生磁性礦物輸入和次生磁性礦物形成共同控制。相比較而言,頻率磁化率和非磁滯剩磁與飽和等溫剩磁的比值等反應超細顆粒磁性礦物濃度的參數可用於準確指示地層生物化學風化歷史,進而反演該地區濕度演化歷史。其次,本研究本研究對比了沉積物的石英和長石的釋光行為,其中粗顆粒石英使用單顆粒再生法(SAR)和長石使用兩步法(pIRIR)技術可以提取誤差較小的沉積年代。基於釋光年代和碳十四年代結果,建立了各研究剖面地層年代序列。最後,結合地層年代序列和代用指標,本研究重建了天山地區不同海拔黃土沉積記錄的全新世濕度演化歷史。結果顯示:該區域古土壤發育開始時間約為6ka前後,且濕度逐漸增加至晚全新世,不同海拔黃土記錄的氣候演化模態基本一致。該氣候演化模態與湖泊反演的濕度演化歷史相似,並且在更早的間冰期也曾出現。本研究結果表明在萬年時間尺度上,乾旱區山盆系統氣候因子分異對濕度演化的影響十分有限;支持中亞乾旱區的間冰期氣候演化模態區別於季風區,其濕度演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徵,似乎呈現“暖乾—冷濕”的水熱組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