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墓

黃友墓

黃友墓,在今鰲江鎮塘川辦事處龍山頭村的龍山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友墓
  • 地點:鰲江鎮塘川辦事處
  • 出處:《宋史·黃友傳》
  • 別稱:黃家大墳
簡介,史料記載,

簡介

當地村民稱之“黃家大墳”、“黃友公墓”,村中男女老少皆知其所處,一問即得。從村後石磴山道曲折上約300米,大墳居寺後翠綠中,呈榻椅形,順山勢展為六壇五十壙,洋洋成大“八”字,難怪村民謂其大墳。傳說偌大墓地僅葬黃友及其妻妾,共四人。是因黃友戰死沙場,丟失頭顱無處尋覓,皇帝嘉其忠勇,鑄金頭續之,家人恐人盜墓,建成大墓,秘密下葬,……。讀鑲嵌墳穹頂的《墓志銘》:(直書)“顯,考黃友,妣陳氏、顏氏、朱氏,公之墓”,又好象若證其說。現墓,為1993年春重修,拜壇左右首,各豎有1994年5月,平陽縣人民政府和文物館頒布的“平陽縣第一批重點文物點”、“黃友生平簡介”玄武石鐫刻的碑匾,俯身拭去碑上塵苔,摸索著,讀其銘文,讀著讀著,不禁肅然之心,慍恚之情,砰然而起。“大丈夫不能為國立功,亦造化中贅物耳!”,“馬革裹屍,乃吾素志,他日收吾骸,足心黑子為識也。”公之浩然之語,精忠報國之行,可謂泣鬼神,輝日月。“和尼脅降不成,怒塗以脂臘,倒豎燃爇,遂遇害,年四十七。”敵焰之囂張,手段之兇殘,又末嘗不叫人咬牙切齒,……。

史料記載


   據,黃友戰場捐軀,事聞開封,宋欽宗御筆親書:“‘忠節傳家’四字以旌其閭,詔贈中大夫,官其後八人。”現御書、敕書,鰲江外浦黃氏宗祠,尚存文本。敕書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自設官分職以來,賢才雖多,忠誠罕覯,今黃友秉德尊業,捐軀赴難,宜加贈謚中大夫。敕命云:朕設用命之賞勵介冑之士,有能赴湯蹈火,徇國家之急必加旌勸。況久服武事信任良材之臣乎!爾籌略行間,當佐元帥之緣。廟謨之失策,致榆次之僨師,矢盡道窮,執節不撓,特優贈典用慰忠魂。告,敕命!靖康丙午八月十五辰時之寶。”黃友(1038—1126),字龍友,平陽鳳林鄉梅浦(今錢倉鎮梅浦村)人。十五歲入太學,崇寧五年(1106)登進士第,曾先後任永嘉、瑞安縣主薄,金華縣令,後因戰功,擢拔為幹辦燕山路安撫司公事,加直秘閣澶州通判,晉直徽猷閣、制置司參謀官。靖康元年(1126),同种師中率師,解太原圍,友帥軍三千奪榆次,得糧萬餘斛。因上司督戰急促,師中拒納友謀而貪功冒進,大軍進榆次十里,被金兵包圍,矢石如雨,士卒奔潰,友“矢盡道窮”被俘。敵將和尼勸降不果,怒將友倒豎,全身塗以臘油,活活燒死。遇害時年僅四十七。”
黃友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