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副葉蝦虎魚

黃副葉蝦虎魚

黃副葉蝦虎魚(Paragobiodon xanthosomus Bleeker,1852)是暖水性沿岸小型蝦虎魚類。棲於珊瑚叢中,不常見。分布於中國西沙群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至太平洋中部各島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副葉蝦虎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 :鱸形目Perciformes
  • 亞目:鱸亞目Percoidei
  • :蝦虎魚科
  • :副葉蝦虎魚屬
  • 分布:中國西沙群島等島嶼
  • 拉丁名:Paragobiodon xanthosomus
  • 命名者及年代:Bleeker,1852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物學,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1尾;體長21mm。采自西沙群島:東島海域。
背鰭VI, I-9;臀鰭I-8;胸鰭19;腹鰭I-5;尾鰭17。縱列鱗23;橫列鱗8。椎骨26枚。
體長為體高2.8倍,為頭長2.8倍。頭長為吻長3.7倍,為眼徑3.5倍,為眼間隔3.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2倍。
體稍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頗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寬短。頭大,側扁,短而高,長度和高度約相等,略呈圓球形,頭的背緣圓鈍,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頭長稍大於體高。頭部具4個感覺管孔(B', C,E, F)。頰部隆起,僅散具數個感覺乳突(圖504)。吻較短,稍小於眼徑,前端圓形。眼大,上側位,距離頭部前緣較近,眼上緣接近於頭的背緣。眼間隔圓凸,小於眼徑。鼻孔每側2個,均具短管:前鼻孔位於眼前緣中部稍前方,接近於上唇,圓形;後鼻孔裂縫狀,位於眼前緣上方,距離眼較近。口大,前上位,口裂頗斜,稍呈垂直狀。下頜稍長於上頜。頦部突出。上頜骨後端向後伸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齒細小,尖銳,兩頜各具齒多行,外行齒稍擴大,下頜縫合部內側具1對彎曲犬齒。唇發達,較厚。舌窄,前端圓形。鰓孔垂直,側位,裂縫狀,較狹,寬度與胸鰭基底寬相等,下端約與胸鰭基底的下端相對,在同一水平線上。鰓蓋骨上方有1個感覺管孔(H′),前鰓蓋骨後緣具3個感覺管孔(M', N, O')(圖504)。峽部頗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鰓耙細弱而短,成微細刺突。
頭部裸露無鱗,被細小毛狀乳突。吻部、鰓蓋部和頭的腹面毛狀乳突較多。體側被較大櫛鱗;項部、第一背鰭基底附近和胸部裸露無鱗。
背鰭2個,互相接近,兩背鰭基底由較少的鰭膜相連,中間具1凹刻;第一背鰭較低,鰭棘柔軟,始於胸鰭基部上方,第三、第四鰭棘最長,稍大於眼後頭長;第二背鰭鰭條較長,稍大於眼後頭長,後緣圓鈍。臀鰭基底較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約在第二背鰭起點的下方,與第二背鰭約等高,後緣圓鈍。胸鰭寬大,邊緣圓鈍,胸鰭長几乎等於吻後頭長。腹鰭頗短小,左、右腹鰭癒合成1圓杯狀吸盤,後緣幾乎伸達肛門。尾鰭較短,約等於吻後頭長,邊緣尖圓。肛門乳突短小,尖而扁。
頭部和體側呈黃色,鱗片上具許多細小黑點,背鰭和臀鰭灰黃色,其餘各鰭深黃色。體側無斑點和條紋。

分布範圍

伍漢霖:2008:國外分布
紅海,印度尼西亞至太平洋中部的薩摩亞群島,北至菲律賓,日本琉球列島。
伍漢霖:2008:國內分布
分布於西沙群島、台灣

生物學

黃副葉蝦虎魚為暖水性沿岸小型蝦虎魚類,棲息於珊瑚叢中。不常見,具觀賞價值。體長20-30m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