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作牌坊

黃作牌坊

黃作牌坊,位於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騰橋鎮厚源村,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是朝廷為表彰厚源鄉民黃作捐糧救荒義舉所建。

黃作牌坊形制為亭閣式,牌檐為斗拱形,麻石結構,高4.8米,寬7.59米,石柱徑43厘米,邊柱立有高2.1米的夾桿石。

2018年3月9日,黃作牌坊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作牌坊
  • 地理位置: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
  • 所處時代:明朝
  • 保護級別: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江西省人民政府 
  • 編號:6-3-058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結構,特點,歷史文化,相關人物,傳說軼事,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臨川發生大饑荒,黃作毅然拿出千石糧救濟災民,得皇上嘉獎,封為助國郎,並欽命為他立一牌坊,以作紀念。萬曆二十年(1592年),黃作牌坊建成。
黃作牌坊
黃作牌坊局部

建築特點

結構

黃作牌坊形制為亭閣式,牌檐為斗拱形,麻石結構,高6.2米,寬4.3米。三門四柱,三層五樓。由於早年被颱風吹倒上層建築,現殘高4.8米,寬7.59米,石柱徑43厘米,邊柱立有高2.1米的夾桿石。

特點

黃作牌坊額枋上雕有多種不同的花紋圖案、人物塑像、禽獸的石刻工藝。明間匾額刻宋體“旌表助國郎官黃作”陰文大字及其簡介,記述了黃作生平事跡及牌坊之建造年代,字跡清晰,筆鋒剛勁。
黃作牌坊
黃作牌坊明間雕刻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據同治版《臨川縣誌》載:黃作,字震卿,明進士,為人忠誠,助人為樂,對貧困者無不濟之。 據明末臨川四大才子之一的羅萬藻所撰《樂所公墓表》,說鄉鄰有急之事前來求助,黃作無有不應。對於告貸而無力償還的貧困鄉鄰,多次焚毀欠條借據。平時還出資購棺木置於大路旁,用於買不起棺木安葬親人的窮人自取,前後數以百計。並且還出資設義田,創義倉,辦義學,建義館,修祠堂,做了大量的善事。
黃作一生育有五個子女,其中次子黃廷臣以明經謁選河南陳州通判,政治卓然有聲,部民祠之,有去思碑。後任都察院河南都事,兼署蘭陽知縣。在蘭陽蠲贖修學,以興起斯文為己任,使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蘭陽縣的鄉試中額者倍於住昔,蘭陽士紳為感謝黃廷臣而建祠紀念。黃廷臣的事跡不僅《撫州府志》中有詳細記載,明末大文豪陳繼儒在《古今韻史·韻人》卷二也有記載。黃作的幼子黃廷宰,擔任過四川省梁山縣丞。黃作還有一個女兒則嫁給臨川舉人傅亨祥,傅亨祥先後任河南懷慶府溫縣知縣和山西太原府交城縣知縣。黃廷臣有六個兒子,五人為郡庠,另幼子黃華暘入為國學撥貢,師從明末名士嘉興徐石麒,有《新鐫武經七書類注》十五卷附圖一冊傳世。

傳說軼事

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江西出現大饑荒,路上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官府拿出儲備糧食和社會捐助都不能解決問題。後來各地饑民聚眾搶劫,社會動盪。黃作主動向官府捐糧食千石助賑,在黃作的帶動下,全省十三郡效仿他的富戶達十五家,饑荒得到緩解。事後,官府將黃作的義舉向朝廷報告,皇帝欽授黃作為“尚義助國七品郎官”,並建牌坊予以表彰。

保護措施

2006年,黃作牌坊被撫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3月9日,黃作牌坊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黃作牌坊,位於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騰橋鎮厚源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