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黃芪為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
根
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
枝
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
葉
黃芪的奇數羽狀複葉有13-27片小葉,長5-10厘米;葉柄長0.5-1厘米;托葉離生,卵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7-30毫米,寬3-12毫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具小尖頭或不明顯,基部圓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被伏貼白色柔毛。
花
黃芪的總狀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著伸長;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長3-4毫米,連同花序軸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鐘狀,長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時萼筒近於無毛,僅萼齒有毛,萼齒短,三角形至鑽形,長僅為萼筒的1/4-1/5;花冠黃色或淡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2-20毫米,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旗瓣稍短,瓣片長圓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較瓣片長約1.5倍,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瓣片半卵形,瓣柄較瓣片稍長;子房有柄,被細柔毛。
果、種子
黃芪的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長20-30毫米,寬8-12毫米,頂端具刺尖,兩面被白色或黑色細短柔毛,果頸超出萼外;種子寬卵狀腎形,略扁,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具不規則的黑色斑,或黑褐色而無斑,平滑,稍有光澤。兩側面常微凹入,腹側腎形凹入處具一污白色中間裂口的小圓點,即為種臍,種脊不明顯。胚彎曲,淡黃色,含油分,胚根較粗大,子葉2枚,歪倒卵形。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黃芪在世界主要分布於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等地。
中國分布
黃芪在中國各地多有栽培,主要分布於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甘肅省,山東省,陝西省等地。
生長環境
黃芪生長於林緣、灌叢或疏林下,亦見於海拔2500-4000米的山坡、溝旁。
生長習性
黃芪性喜涼爽,陽光充足的環境。耐寒,怕炎熱,耐旱,忌水澇。宜選擇向陽山坡、上層深厚肥沃、透水排水性強的中性和微鹼性的壤土以及石灰性壤土種植,黏土和重鹽鹼地不宜種植。盛花期土壤不宜過於乾旱,以免落花落果。
繁殖方式
黃芪繁殖既可用種子直播,又可用育苗移栽。種子直播的黃芪根條長,質量好,但採收時費工;育苗移栽的黃芪保苗率高,產量高,但分叉多,外觀質量差。
播種繁殖
黃芪可以春、夏、秋三季播種。春播於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夏播於6月~7月上旬,秋播於10月下旬至地凍前10天左右。
先將種子放入到沸水之中進行攪拌,或用濃硫酸浸種3~5分鐘,將種子外表沖洗乾淨後,再播種。也可用碾米機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碾壓處理。播種方法主要採用條播的方式,溝內均勻撒種子。播種後當氣溫、濕度適宜,10天左右大部分可出苗。
育苗移栽
選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疏鬆的砂壤土育苗為宜。在春夏季育苗,可採用撒播或條播。移栽可在秋季起苗貯藏到次年春季進行,或在田間越冬,次年春季邊挖邊移栽。栽後壓實澆水,或趁雨天移,利於成活。
栽培技術
整地
採用深翻土壤(80厘米以上),整地後在播前施好基肥,在畦面撒施有機肥、過磷酸鈣、硫酸鉀。淺耕20厘米耙細整平,後作高畦寬1.3米,畦溝寬40厘米,四周做好排水溝,以便於田間排水。
田間管理
黃芪幼苗抵抗力弱,不宜過早間苗,無論是直播或育苗一般於苗高8~10厘米時進行間苗。當苗高15~20厘米時,按20~30厘米的株距定苗。如遇缺苗,應小苗帶土補植。
齊苗後進行第一次中耕,鬆土同時除草。當苗高7~10厘米時,結合除草第二次中耕。可在黃芪播種後出苗前,施用氟樂靈預防雜草生長。以後每年在生長期視土壤板結情況和雜草長勢進行鬆土除草,一般進行2~3次即可。
黃芪是多年生深根植物,需肥量較大,整地時要施足基肥。定苗後,為加速苗的生長,每年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留種田花期追施過磷酸鈣和氮肥,促進結實和種熟。在土壤肥沃的地區,儘量少施化肥,若施用化肥應以磷、鉀肥為主。
黃芪耐旱,在生長過程中一般不用澆水,但在幼苗和返青期需水分較多,這兩個時期如遇到乾旱應及時進行灌水。根肥大後抗旱性強,抗澇性差,在雨季土壤濕度大、易積水地塊,應及時挖溝排水,以防爛根。
病蟲防治
根腐病
危害症狀:該病會對黃芪根部產生較大的危害,受害的黃芪生長點萎焉,然後葉片枯死、脫落,側根腐爛,輕輕一拔即可拔出病株,莖基部出現紅色的條斑,根部呈褐色。
防治方法:科學選地,優選沙壤土種植黃芪,播種前做好深耕工作,提高土壤鬆散透氣性;提高輪作倒茬意識,不可常年連作;推廣條播、高畦栽培法,減少濕氣滯留;提高種子處理意識,播種前先用溫水浸種,再用多菌靈拌種,可有效預防根腐病;若發現有病株,要及時將其拔除並統一銷毀,防治病菌傳播;發生病害後,建議交替噴灌多菌靈、退菌特,每間隔1周用藥1次,連用2~3次。
白粉病
危害症狀:主要為害黃芪葉片、葉柄及嫩莖等,初期葉背面發生白粉病斑,嚴重時整個葉片兩面變成白色,整個葉片被一層白粉所覆蓋,葉柄和莖部也有白粉。受害植株往往早期落葉或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播種前做好田園清潔工作,清理乾淨殘留在田間的地膜、枯枝敗葉;堅持輪作倒茬優先和馬鈴薯等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減少田間菌源數量;加強育苗管理,培育壯苗;合理控制移栽時間、密度,保持良好的光照和通風條件;播種時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建議用70%敵克松粉劑拌土消毒,殺滅土壤中的致病菌;發生病害後,建議交替噴施粉銹寧、固體石硫合劑,每間隔1周用藥1次,連用2~3次。
蚜蟲
危害症狀:蚜蟲是黃芪幼苗期的主要害蟲,為害黃芪幼嫩部分及花穗,使幼苗變態、捲曲,致使植物生長不良,造成落花、空莢,甚至枯萎致死,嚴重影響種子和商品根的產量。
防治方法:用樂果乳油每3天噴1次,連續2~3次。
食心蟲
危害症狀:為害黃芪的果實,鑽進果內吃掉種子,影響採種。
防治方法:及時消除田間雜草,處理枯枝落葉,減少越冬蟲源;於盛花期和結果期各噴撒樂果乳油;種子採收前可噴西維因粉劑。
主要變種
植物 | 拉丁學名 | 形態特徵 | 生境分布 |
---|
|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embranaceus |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7-30毫米,寬3-12毫米,莢果薄膜質,半橢圓形,頂端具刺尖,兩面被白色或黑色細短柔毛,果頸超出萼外 | 生於林緣、灌叢或疏林下,亦見於山坡草地或草甸中,全國各地多有栽培,原蘇聯有分布 |
|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 (Bunge) P. K. Hsiao | 植株較原變種矮小,小葉亦較小,長5-10毫米,寬3-5毫米,莢果無毛 | 生於向陽草地及山坡上。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呼倫貝爾盟)、內蒙古、河北、山西 |
藥用價值
黃芪根可入藥,據《中國藥典》記載主治:“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中藥大辭典》亦有記載其主治:“主治一切氣虛血虧之證,如脾虛泄瀉、肺虛咳嗽、脫肛、子宮下垂、盜汗、水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