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花莊麻花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產地:民權縣
- 分類:麵食
食品介紹,成色,簡介,傳奇故事,民權麻花莊,祖傳秘技,
食品介紹
成色
有人曾作試驗:將麻花莊麻花放在塑膠袋內貯藏一冬春後,色、香、味、脆均不變。
簡介
人們將其特點概括為:“吃著香嘣嘣,夜裡能點燈,掉在地上全粉碎,放在室內香氣生。”
傳奇故事
民權麻花莊
民權縣王橋鄉境內的麻花莊,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北側0.5公里處。該村以風味小吃麻花得名,並有著一個傳奇的故事。
清乾隆五年(1740 年),張姓自山東省曹縣張莊寨遷此,耕作之餘兼營麻花生意。相傳,張家麻花創於明代,由精麵粉、小磨香油、鹼面、糖稀、食鹽等原料配製,經和面、切塊、揉條、上勁、烹炸等工序加工製作而成。其成品香酥可口,脆而無渣,放在碗中稍用水浸即刻膨大,食之鬆軟而不膩,倘若將麻花用火點燃,如蠟燭一般燃燒以盡。包裝好的麻花,從春季放到秋季仍焦酥如初,色澤金黃透亮,實可謂獨具風韻,堪稱奇品。對此人們贊道:“吃著咯喃喃,夜間能點燈,落地粉粉碎,入水撲楞楞”。極盡其妙。據稱,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過此地,忽聞陣陣香氣繚繞,即命御史打探,方知張家在製作麻花。乾隆皇帝食之盛讚不已,遂賜村名為麻花莊。至此,麻花莊張家麻花便作為貢品年年進奉朝廷。
祖傳秘技
張家麻花作為祖傳秘技、歷有“傳子不傳女”的家規,雖世代相襲終末形成規模、改革開放之後,貢麻花傳人張俊江、張培仁父子打破禁錮將技術外傳,在自己經營麻花發家的同時幫助鄉鄰共同致富。同時,根據市場需求,張家對麻花製作用料和工藝精益求精,其產品除俏銷當地外,還遠銷開封、鄭州、山東、安徽、江蘇、上海、廣州、北京等地,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一道名吃和饋贈親友的佳品。1984年,張家麻花在商丘地區飲食風味小吃評比中,被評為優質名牌。1988年,張家麻花作為商丘唯一參展的食品類食品,參加了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召開的少數民族用品暨少數民族地區名優特產品展銷會,贏得了國家民委主任司馬義艾買提的好評。
如今,麻花傳人張培仁正在醞釀進“步擴大生產規模,建一個麻花加工廠;使麻花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