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麻國慶,1963年出生,1982年進入
西北大學 歷史系考古專業。1986年考入中山大學
人類學系 ,師從容觀瓊先生,1989年6月畢業後留校任教兩年。1991年考入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費孝通先生。1994年—1996年以中日聯合培養博士生的身份,在
東京大學 大學院文化人類學專業和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留學,師從末成道男教授。1996年10月回國,1997年在北京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1997年4月至2004年9月,留校任教於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主要從事人類學專業研究生的教學及研究工作。2001年11月至2003年11月,任
日本學術振興會 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博士後)和
東京都立大學 大學院社會人類學專業的客任副教授。2004年9月,調入中山大學人類學系。2015年9月調入中央民族大學並擔任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
主要研究方向 漢人社會“家”與社會結構研究,東亞社會結構比較研究,民族文化與生態研究。
主要成果 專著
1.執行主編 Clan and Lineage in China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34,no.3,spring 2002,USA。
2.《走進他者的世界——文化人類學》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2002年(第二版)。
3.《未開的臉和文明的臉》(麻國慶、張輝黎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 。
4.《家與中國社會結構》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9年1月。
5.中國社會研究叢書(5冊)(麻國慶策劃),
文物出版社 ,1999年。
6.主編《社會常識簡明讀本》(8冊),長征出版社,1998年。
主要中文論文
1.類別中的關係:家族化的公民社會的基礎——從人類學看儒學與家族社會的互動,《文史哲》,2008年第3期。
2.家族化公民社會的基礎:家族理論與延續的縱式社會,《學術研究》,2007年第8期,5-14頁。
3.永恆的家與多變的家園,《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7第2期,77-86頁。
4.開發、國家政策與狩獵採集民社會的生態與生計:以中國東北大小興安嶺地區的鄂倫春族為例,《學海》,2007年1期,25-35頁。
5.宗族的重構與祭祀空間,《族群與社會》,台灣
東華大學 族群研究所,2006年
6.作為方法的華南:中心和周邊時空的轉換,《思想戰線》(《新華文摘》轉載),2006年2期,1-9頁。
7.從江村到全球:費孝通社會人類學思想評述,《費孝通傳》(附錄),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8.“公”的水與“私”的水,遊牧和農耕蒙古族“水”的利用與地域社會,《開放時代》2005年第1期,83-94頁。
9.社會結合和文化傳統,《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30-39頁。
10.費孝通先生的第三篇文章:全球化與地方社會,《開放時代》2005年第4期,10-24頁。
11.從非洲到東亞:親屬研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社會科學》2005年第9期,111-121頁。
12.祖蔭下的社會認同:宗族、同族與社會認同,《文化人類學理論新視野》,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4年。
14.祖先的張力:流動的同姓集團與社會記憶,《新社會史:事件、敘述與記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15.全球化與文明對話中的周邊民族,《全球化下的中國與日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
16.文化的技術與
文化共同體 ——兼論技術的進步與困惑;法鼓人文社會科學論叢第5輯,《科技與人文精神》2002年,台北。
17.費孝通先生的第三篇文章:全球化與地方社會,《讓社會更美好》,
群言出版社 ,2002年。
18.祖先祭祀及其空間場:以閩北樟湖鎮及其周圍村落的調查為中心;《21世紀:文化自覺與跨文化對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19.漢族的家觀念與少數民族,《民族發展與社會變遷》,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
20.草原生態與蒙古族的民間環境知識,《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年1期,52-57頁。
21.鄂倫春族經濟和社會發展調查報告,《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調查報告》,中國人口較少少數民族發展研究組,2001年2月。
22.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的對話與思考,《文化人類學的新格局》,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年1月。
24.宗族的復興與人群結合,《社會學研究》2000年6期。
25.全球化:文化的生產與文化認同,《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26.比較社會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的互動,《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27.借女生子,《讀書》2000年第2期。
28.漢族的家觀念與實際,《套用心理研究》第5期,2000年春,台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9.漢族的家觀念與少數民族,《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2期。
30.秘密社會與傳統漢族社會結構,《思想戰線》2000年第3期。
31.社會結合的紐帶——日本的神社與中國的廟,《全球化與中國、日本》,新華出版社,2000年。
32.論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北京日報》理論版,1999年12月29日。
33.分家:分中有繼也有合——中國分家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
34.擬制的家與社會結合,《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35.宗族的重構與祭祀空間——以閩北劇頭村祖先祭祀為例,《人類學與民俗研究通訊》1999年1期。
36.文化的複製與生產:宗族的復興與祭祀空間,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工作論文,1999年7月10日。
37.日本的家與社會結構,《世界民族》1999年第3期。
38.民間概念,《讀書》1997年第8期。
39.社會的結合和文化傳統,《社區研究與社會發展(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40.文化∶理解與套用,《中國人類學的發展》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41.人文因素與草原生態,《多民族地區?資源?貧困與發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42.漢族傳統社會結構與家族,《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第4期。
43.環境研究的社會文化觀,《社會學研究》1993年第5期。
44.漢族社會家族研究的人類學理論與實踐,《社會問題的歷史考察》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45.都市、都市化與土默特蒙古族的文化變遷,《都市人類學》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1年1月。
46.漢文化影響下陽春排瑤的宗族家庭與宗教,《廣東民族研究論叢》第五輯,1991年1月。
47.論影響土默特蒙古族文化變遷的因素,《內蒙古社會科學》1991年第1 期。
48.內蒙古土默特地區的都市化與蒙古族的文化變遷,《中山大學學報》1990年第4 期。
主要英文論文(其中SSCI檢索 4篇)
1.The Drawing Power of Ancestors: Mobile Clan-Based Groups and Social Memory Examples from the Southeastern Han Chinese ,EMSAnthro5;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38 USA.2004
2.The Recreation and Production of Tradition ,The Revival of Lineage and Folk Beliefs in a Field Survey of Zhanhu Town in Northern Fujian Province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34,no.3,spring 2002,pp.69-91;USA.
3.Clan and lineage in China -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34,no.3,spring 2002,pp.3-5;USA.
4.Han Clans and villages,An Anthropological Dialogue and Reflection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ummer2001/vol.33, No.4 USA.
5.The Local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inorities in China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view: China , Edited by : Sun Hongli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 China ,2001
6.House Division: Divided Continued and United---A Study of House Divis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o.3 Autumn 2000
7.Urban Culture and urban ecology in China 1998, Tradi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Macau and Its Neighbors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Foundation ,December 1998
8.Public Water and Private Water: Water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in Nomadic Mongolian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Mongolian in Inner Mongolia, the Japan Center for Area Studies /NME, UNESCO, and the French Water Academy Water and Cultural Diversity.
主要日本刊物論文
1.從江村到全球(江村から全球,《文明21》日本愛知大學),2006年3月。
2.“家”的再構築:日本同族與中國宗族的比較研究(家」の再構築、慶応大學地域研究センター編、慶応大學日吉紀要,)《慶應大學日吉紀要》No.32,2004。
3.龍的傳人:祖先與子孫(「龍の後継:祖先と子孫」渡邊欣雄編『路地裏の宗教-中國民俗宗教の営み-』(アジア遊學58號)、勉誠出版、72-82頁)《亞洲遊學》(58號),2003年。
4.定居的現代狩獵民族的自立與苦惱—鄂倫春族的“進步”和“文明”的表現(「定住の現代狩猟民族の自立と悩みーオロチョン族の「進歩」と「文明」の表現」,
東京都立大學 人文學部『人文學報』329號(社會學37)、)東京都立大學《人文學報》(社會學37號)2003年。
5.理學與漢族村落的宗族與祖先祭祀(理學と漢族村落における宗族と祖先祭祀 『國立歴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106集、),《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106集,2003年。
6.傳統的復興與創造(與渡邊欣雄合作,日中共同研究?伝統の復興と創造(上、中、下)沖縄タイムス、2002年11月18-20日。)沖繩時報。
7.農耕蒙古族的家觀念與宗教祭祀(農耕モンゴル族の家観念と宗教祭祀,橫山廣子主編『中國における諸民族文化の動態と國家をめぐる人類學的研究』、『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報告別冊』)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報告別冊 2001年。
8.漢族社會大家庭的觀念和實際(「漢民族社會における大家庭の観念と実際」 『中國21』第4期
愛知大學 )《中國21》,1998年。
9.神社和廟:社會結合的紐帶,(「神社と廟:社會結合の紐帯」 『比較民俗學』第9期
筑波大學 )《比較民俗學》 1996年。
主要譯文
1.中根千枝:田野調查的方法;《思想戰線》2001年2期。(《新華文摘》2001年6期轉載)。
2.末成道男:日本の台灣原住民の研究(1895-1998)(上、下) 『世界民族』2001年3期と6期。
3.橫山広子(英文):離開土範疇、『東亜社會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年。
科研課題 1.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廣東農村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研究(2008年—2010年)。
2. 200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民族學導論教材編寫,批准號08MZD008,首次撥付啟動經費20萬元。(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民族學導論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楊聖敏、石玉剛、麻國慶,主要成員:張海洋、王慶仁、丁宏、齊木德道爾吉、
徐黎麗 、
趙利生 、
王建新 、鄧啟耀、楊築慧。)
3.2006年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重點課題:新農村建設與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以廣東百村調查為中心(2007.8—2008.12)。項目批准號:06ZD84001,經費10萬元。
4.廣東省2007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特別委託課題:改革開放30年廣東農村村落變遷案例研究(2007.6—2008.6),項目號:2007 - 11400 - 3279001,經費2.5萬元。
5.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一五”規劃2006年度課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研究——以廣州市S 區為例》(2006-2007),課題編號06-YZ6-15,經費1.5萬元。
6.中山大學文科項目:廣東百村調查(2006-2008)。項目號11400 - 1132088,經費10萬元。
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005年度重大研究項目:漢族社會結構與周邊社會的互動——以華南與東南亞的研究為中心(2005-2008),項目批准號:05JJD840150,經費20萬元。
8.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珠江流域的族群和文化的復興與創造(2004),經費20萬元。
9.中山大學百人計畫(2004),經費20萬元。
10.中山大學211工程項目:族群與文化認同(2004-2006),經費25萬元。
11.參加中日共同北京都市文化研究課題(2004年3月至2005年,日本豐田財團)。
12.參與Native Anthropology (家鄉人類學或本地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課題(日本學術振興會,2002年至今)。
13.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都市化過程中文化的生產與民族認同”(2001年至2004年)社科基金項目的立項號:01CMZ005 ,經費5萬元。
14.主持人之一,中日共同研究項目“中日傳統的復興和創造的社會人類學的比較研究”(
日本學術振興會 ,2001年至2003年)。
15.國家與民族動態的人類學研究,本人承擔農耕蒙古族的社會結構與蒙漢關係項目(日本文部省)(1999年)。
16.參與費孝通教授主持的“當代社會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的課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九?五”重大項目)(1999年),承擔東亞的社會人類學研究部分等。
17.蒙古民族的民間環境知識與草原生態保護(教育部“九五”規劃)(1998-1999年);教育部項目的立項號:98JC840001,經費1.2萬元。
18.參加東南漢族農村的家族與社會結構的社會人類學研究項目(日本文部省,1997-1999年)。
19.民間環境知識與生態保護的社會人類學研究(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資助)(1997年)。
20.美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單位國際合作項目,草原生態的綜合研究,本人負責草原生態與社會文化因素子課題的研究(1993年)。
21.參加國家民委課題:10萬人口以下22個少數民族社會經濟綜合調查,任總課題秘書長、東北內蒙古小民族調研組組長,負責本地區的少數民族的調查和研究。本項目是為國家的民族發展戰略而作,其成果已成為國家十五計畫立項項目的諮詢報告,並作為國家十五計畫的實施項目已獲通過。
獲獎情況 1.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4年)
2.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專著:《家與中國社會結構》文物出版社,1999年)(2001年)
3.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人類學概論)(2000年)
4.北京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2000年)
5.第三屆全國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8年)
6.北京大學頂新獎教金(1998年)
7.北京大學世川良一優秀青年獎學基金獎(1997年)
8.北京大學世川良一優秀青年獎學基金獎(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