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糖夾餅

麥芽糖夾餅

麥芽糖夾餅是香港特色小吃,是續淨食外另一種受大眾喜愛的食法,常為街頭小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麥芽糖夾餅
  • 主要食材:麥芽糖
  • 分類:小吃系
  • 功效:補脾益氣、潤肺止咳
基本簡介,製作方法,材料製作方法,醫學價值,

基本簡介

麥芽糖夾餅是港澳、台灣的一種街頭小食,在台灣,一般以麥芽餅稱之,而台灣閩南語以麥芽告餅稱之,以兩塊餅乾或特製煎餅夾著繞著小木(或竹)支的麥芽糖就成為麥芽糖夾餅。以前是港澳及台灣受歡迎的街頭小食,但現時已不常見,在港澳地區,僅於以懷舊作為賣點的香港旅遊景點(如大澳)和澳門的白鴿巢公園前地、二龍喉公園前的商鋪前等地有售;在台灣亦不常見,通常僅見於民俗攤位、部分傳統菜市場、及部分夜市攤位,但能見度略高於港澳。

製作方法

製法為: 先用竹筷捲起適量麥芽糖,
再用兩塊梳打餅夾起便可食用。
作為小食的配料,如甜品。
加上椰絲食用,多和麥芽糖夾餅一起食用。
燒烤用,像蜂蜜般使用。
製作燒臘食物時加入。

材料製作方法

麥芽糖的製作大概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先將小麥浸泡後讓其發芽到三四厘米長,取其芽切碎待用。然後 麥芽糖將糯米洗淨後倒進鍋燜熟並與切碎的麥芽攪拌均勻,讓它發酵3~4小時,直至轉化出汁液。而後濾出汁液用大火煎熬成糊狀,冷卻後即成琥珀狀糖塊。食用時將其加熱,再用兩根木棒攪出,如拉麵般將糖塊拉至銀白色即可。  一。麥芽糖在家庭作坊中便可生產,主要製作方法是:
1、選料。選擇乾燥、純淨、無雜質的小麥(或大麥)、玉米(或糯米)、以及無霉爛變質的紅薯作原料。小麥與其他原料的配比為1:10,即1千克小麥(或大麥),配以10千克玉米(或糯米)以及紅薯等。玉米需粉碎成小米大小,紅薯需粉碎成豆渣狀,但不能粉碎成粉狀。
2、育芽。將小麥麥粒或大麥麥粒洗淨,放入木桶或瓦缸內,加水浸泡。浸泡的水,夏天用冷卻水,冬天用溫水。將麥粒浸泡24小時後撈出,放入籮筐內,每天用溫水淋芽兩三次,水溫不要超過30℃。經過3天—4天后,待麥粒長出二葉包心時,將其切成碎段,且越碎越好。
3、蒸煮。將玉米碎粒或糯米洗淨,在水中浸泡4小時—6小時,待吸水膨脹後,撈起瀝乾,置於大飯鍋或 麥芽糖
蒸籠內,以100℃蒸至玉米碎粒或糯米無硬心時,取出鋪攤於竹蓆上,晾涼至40℃—50℃。
4、發酵。將晾涼的玉米碎粒或糯米,拌入已切碎的小麥芽或大麥芽,發酵5小時—6小時,再裝入布袋內,扎牢袋口。
5、壓榨。將布袋置於壓榨機或土製榨汁機上,榨出汁液,即為麥芽糖。
6、濃縮。炸出的汁液經過加熱熬煮,便可濃縮成一定的濃度,當水分小於18%的時候可在陰涼乾燥處保存1年以上。水分小於15%可以在陰涼乾燥處保存若干時間。

醫學價值

麥芽糖有著食用價值之餘,亦有其食療功效,它性溫味甘,與水溶解後會化作葡萄糖,作為醫學上的營 麥芽糖
養料,可用作養顏、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滋潤內臟、開胃除煩、通便秘等,主治脾胃虛弱、氣短乏力、納食減少、虛寒腹痛、肺燥咳嗽、乾咳少痰、咽痛。但中氣弱、消化力不足、體內有濕熱、體胖多病則要慎用,因麥芽糖會助濕生熱、令人易於腹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