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山下

麥可·山下出生於美國舊金山,成長於新澤西,1971年大學畢業後,赴日本“尋根”,其間開始攝影。1979年他開始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拍攝選題,至今仍是《國家地理》最常用的攝影師之一。他曾經在索馬里蘇丹、英國、愛爾蘭工作過,但他最專注的地方還是亞洲。麥可·山下曾經住在新加坡、泰國、香港、東京,並且曾多次在中國進行攝影工作,他為《國家地理》拍攝的選題包括:《馬可·波羅:現代東遊記》、《長城》、《日本武士》、《湄公河》、《偉大傳奇再現:鄭和下西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麥可·山下
  • 出生地點:美國舊金山
  • 成長地點:新澤西
  • 職業:攝影師
個人簡介,攝影生涯,語言的延伸,影像的意味與故事,

個人簡介

麥可·山下
他的作品在華人世界造成了極大的震撼。從2000年開始,他循著馬可·波羅的腳步,歷時三載,跨越十國,拍攝一萬多卷膠捲。出版了《馬可·波羅:現代東遊記》。後來,他又選擇了另一位中國探險家鄭和的西行路線,為國家地理雜誌製作《偉大傳奇再現:鄭和下西洋》專題,以中、西兩位探險家為創作題材的攝影師,全球僅麥可·山下一人。

攝影生涯

語言的延伸

山下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個小城,當時全城只有他們一家日本人。童年時代,這一副亞洲的面孔曾讓山下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儘管他在體育運動方面表現非常不錯,尤其在摔跤、棒球、橄欖球方面的表現超過大多數同齡人。但身份的差異,仍讓年幼的山下倍感壓抑。一直以來,“融入當地的社會之中”成了他秘而不宣的小小願望,心底里他抗拒說日語,也不學日語,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用英語進行交流,只有不想讓孩子知道的秘密談話,才用日語。長大以後,山下發現有很多人開始關心起他的根源來,如果有人去過東京,就會向他打聽日本的情況,和美國姑娘約會,姑娘總是對喜歡的人的“故鄉”格外好奇。但關於日本,連山下自己也不清楚。被問及的次數多了,就很自然地對歷史感興趣起來,對中國和日本的歷史興趣尤其濃厚。1971年,歷史系畢業後,山下來到日本開始了自己的“尋根之旅”。在日本住了四年,因為不會說日語,相機成為他與人交流時語言的延伸,他用相機拍攝下感興趣的事物,把這些記錄下來,當別人問他都做了些什麼時,就翻出照片來給他們看。作為一種溝通手段的延伸,山下從此迷上了攝影。

影像的意味與故事

亞洲的歷史與現實一直是山下感興趣的題材。1997年,山下選擇馬可·波羅700多年前記述並編著的《東方見聞錄》,重走了馬可·波羅當年所走過的路程。歷時三載,跨越十國,拍攝一萬多卷膠捲。
一開始作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交託的任務,計畫為期4個月的旅程,山下帶著4部相機、多個鏡頭、上千卷膠捲和一本馬可·波羅的遊記,踏上追尋的路程。山下說,很快自己就被馬可·波羅迷住了,成為他最可靠的嚮導和旅伴,從馬可·波羅的出生地威尼斯,穿越伊朗、伊拉克的山嶺和沙漠,進入阿富汗的交戰地區,翻越帕米爾高原,最後到達中國。
起先山下懷著對馬可·波羅遊記真實度的質疑開始旅行,等到旅程結束的時候山下說:“馬可·波羅所描繪的世界,精確程度之高真是令人驚奇。我對他如此了解,感到非常驕傲,馬可·波羅臨終前曾說‘我所說的不及我見到的一半’。我真希望他能告訴我們更多的事。”
在這段拍攝經歷中,山下認為最好的一段是在阿富汗,山下在阿富汗境內所見,與馬可·波羅當年的記述,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山下動情地說:“未被改變的歷史痕跡,特別符合一個攝影師的理想,但我想,這種生活不見得是當地人所希望的。”
山下認為,一個專業和優秀的攝影師,不光是按動快門,真實記錄眼睛所看見的一切,而且應該通過影像表達意境和故事。因此,在著手一個專題之前,總是要做大量案頭準備,對歷史、地理、風物和同一題材的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在決定拍攝鄭和這個專題之前,會了解鄭和船隊經過的地方,對經過的國家風土人情的記載和觀察。關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特別留意當時的人因為好奇而記錄在書里的人與事,再結合600年以後,這些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的變化,復現一段歷史,一條路途的文化、記憶與現實。”山下說。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