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陽村位於福建省永泰縣大洋鎮,雖名不見經傳,但人文景觀十分豐富。“麟陽塔”位於村口,坐東朝西,面積約1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36平方米,為5層木結構,六角形,塔高27米,周長42米,邊長7米。此塔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建,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從“麟陽塔”到“五顯宮”和“鄢氏宗祠”呈直線,為人們訪古探勝提供了極好的條件,也是個很值得一看的旅遊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麟陽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永泰縣大洋鎮
- 面積:100平方米
- 建築面積:36平方米
麟陽村歷史,麟陽村人文景觀,麟陽鄢氏歷史名人,
麟陽村歷史
600年前,始祖鄢識原籍江西撫州,明洪武年間中舉,曾任過四川榮縣知縣、浙江金華府知府,後被謫福建南平,動身前病逝。其妻杜氏攜法真、舍孫、法春三子來閩,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至永泰麟陽,自此久居於此。至今已傳25世,4000多戶,近兩萬人。“鄢氏宗祠”的創始人是十六世祖鄢耀樞,他是清末舉人,博古通今,為廈門大學漢文教授。此宗祠為土木結構,具有明代建築風格,占地2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祠堂屋頂翹脊,迴廊環通,上落正廳左右各有官房,半井大廳,大廳廊院上有幾十面“進士”、“文魁”等牌匾,祠內有楹聯12副,其大門柱聯句是:“麟峰毓秀綿舊德;卞水儲英繼流光。”為清代名臣陳若霖所撰。下落天井大埕建有東西廂房,祠前還有祠埕和門樓,宗祠結構完整,造型壯觀。辛亥革命後曾在鄢氏宗祠率先創立全縣首所國小。1999年被收入《福州市十邑名祠大觀》。最近族人又集資修繕,使之面貌一新。
麟陽村人文景觀
鄢氏先人又為後代留下兩座珍貴的明代建築物“五顯宮”和“麟陽塔”,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景觀。“五顯宮”位於麟陽村中部,坐東朝西,土木結構,面積1700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900多平方米,建於明成化十年(1474年),有530年的歷史。五顯宮保護完好,宮內有大殿、戲台、邊廳等,造型美觀,還有各種雕刻精美的圖案,栩栩如生,現該宮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麟陽鄢氏歷史名人
麟陽村的鄢氏名人輩出。六世祖鄢東橋,豪爽大方,急公好義,當倭寇侵犯永泰時,他發散家財,招募兵勇600人,自請抗敵,直搗賊巢,不幸在奮勇追殺倭寇時遭偷襲犧牲。萬曆年間知縣徐嘉言讚嘆其壯烈,將鄢東橋的靈位供奉在忠義祠,供縣民祭祀。七世祖鄢茂材,任浙江永嘉縣丞、江西興國州通判,他居官善政,且博學多才,書法和詩文的造詣很深,傳世的詩集有《海內紀游草》、《墨妙纂》等。九世祖鄢廷誨,欽賜進士,授河南登封知縣,捨命保民,吏民為之立祠廟祭。十五世祖鄢調元,任泰寧縣教諭,因功績卓著,被嘉慶帝敕封六品官。
鄢氏歷代祖宗重視教育,人才輩出。僅永泰縣大洋鎮鄢氏人口而言(僅占麟陽鄢氏總人口的43%),據統計,僅明清時期就有:進士3人,大挑一等(相當於進士)1人,舉人10人,武舉2人,恩舉1人,大夫1人,太學士47人,五品御1人,六品官2人,亞開1人,同知州 1人,國生18人,兵科給事中1人,戶部司務1人,知府1人,知縣5人,縣丞1人,州通判1人,縣主薄官1人,武檢2人,登士郎4人,貢生27人,武生39人。
民國時期有國民政府參政1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正廳級幹部1人,副廳級幹部2人,博士後2人、博士4人、碩士6人。
識公(元至正年間~1405年)
麟陽鄢氏始祖,名識,字知幾,亦名識幾。原籍福建建寧縣藍田溪楓村,綏安鄢氏十世祖仲亨公之子。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中舉人,先任四川榮縣縣令,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後升浙江金華知府,敕封奉議大夫,帝賜五馬開基(外出可乘5匹駿馬拉的車)。時因倭寇騷擾鄰地,帝以為公不濟,究其責任,謫戍抵閩延津(今福建南平)。後經查實,分清責任,官復原職。順其時公已年邁,請辭。永樂二年(1404年),公奉紅牌遷居永福利洋(今永泰縣大洋鎮麟陽村)、墾田30畝,建房於限柄坊(今鄢氏宗祠所在地),成為鄢氏開樟始祖(永福縣誌有載)。公到利陽第二年病逝,始妣杜氏淑真夫人帶領三個兒子屯田,振興家業。始妣之功高賽於天。
法真公(明洪武年間~1448年)
麟陽鄢氏二世祖,字伯定,識公長子。原籍建寧,隨父母建遷利洋(今永泰大洋麟陽村限柄坊)。狀貌魁偉,奇偉如將帥,為人正真,靠自學成才。十分重視對子孫的教育,特籌建“名山院”供子孫和鄉民讀書,習武場所,功德千秋。(名山院是全國最早的“文武學校”,至明末清初,該院學子正幾公舉行反清復明之後,名山院逐步得以“南少林”冠稱)。1448年,公因籌建名山院,公與二十都顧瞬、陳子希爭施主權,被顧、陳誣陷公夥同沙縣鄧茂七造反,時鄧督帥要乘機勒索千兩黃金,方可免罪,公寧死不從而遭來滅門之災。僥倖有孫鈺及侄璇等六人得以逃匿,數年後冤案得以昭雪,才回聚麟陽復興家園,繁衍後代。
璇公(1426~1488年)
麟陽鄢氏三世祖,字仲章。1448年,吾族難後不久,就返回利洋復興祖業,扶持弟、侄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並於成化甲午年(1474)重建“鄢氏宗祠”和“名山院”。對吾麟陽鄢氏有再造之功。故原為長房的鈺公讓書給原為二房的璇公後裔為書之東房,鈺公自退居詩之西房,以示報恩。
澗公(1479~1541年)
麟陽鄢氏五世祖,字克清,號朴齋。利洋限柄坊人。自幼好學,但因家庭經濟一般,讀書不多。從少年起就愛好經營農、林、牧業生產,研究生財致富策略,很快就稱富一方,有田五十頃。其富裕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投資辦學。先後新建“名山書齋樓”、重建“名山室”、
擴建“名山院”。還捐出院裡村的大片良田給“名山室”和“名山院”,積極地為子孫後代及鄉民們創造良好的教育條件。聘最好的老師為子孫及鄉民執教、授武。“名山院”稱得上全國最早的文武兼學的“文武學校”。為明代培養出一大批德、文、武兼備的優秀人才。
公對自己的子孫更是嚴格要求,其子孫個個都是數一數二的優秀人才。長子俊公武藝超群,忠貞愛國,是抗倭英雄,敕封明“義士”。孫茂材公文章蓋世,六次獲省試第一。玄孫延誨公進士與正幾公二人是明末名人,為國為民而殉義,敕封“節愍”。清太子少保出身的兵部尚書陳若霖被澗公及子孫幾代人的道德、文章、武略所感動,特撰“贊文”贈予麟陽鄢氏宗祠。
俊公(1519~1562年)
麟陽鄢氏六世祖,字文杰,號東橋。出生於限柄坊,建遷後卞湖。自幼在被譽為第二“蕭連寺”以至“南少林”的名山院讀書、習武。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入侵永福城邑,公運輸糧響支援官兵,後見倭寇仍盤踞永福一年不散,公發散家財,招募勇士600多人(約占當時全縣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之間,可見公在全縣民眾中的威望是多么高的,號召力是多么強的),親率抗擊倭寇,追逐至莆田海上。因與波浪搏鬥有感創造了波浪拳流傳於世。一日,公剿余寇回師,經福長龜林,被一群偽裝野和尚的殘餘倭寇,暗箭射傷。公深知自己傷重無治,令部下直接將自己抬往墓穴,備來棺材,躺在棺材中等待吉日良辰,拔去箭枝,即刻入葬。敕封明“義士”。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官府在永泰縣衙東隔牆建“忠義祠”,設靈位祭祀。這便是永泰武術史上著名的“南少林抗倭鬥爭”。
茂材公(1538~1609年)
麟陽鄢氏七世祖,字希周,號名山。麟陽人。自幼在名山院及名山書齋樓讀書、習武,六次獲省試第一,選永嘉縣丞,升興國州通判,轉襄陽府審理。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文章出眾,著有詩文集《遺珠草》、《燕遊草》、《東甌即事草》、《方內紀游草》、《墨妙纂》、《唐詩匯》、《詩評集句》等。公還擅長書法,精於書札、匾額、聯標。
廷誨公(1587~1641年)
麟陽鄢氏九世祖,字德獻,號靖獻,鳳陽鳳形厝人。自幼在名山院讀書、習武。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御試進士,授職河南登封縣令。其時,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入城,公疏散全城百姓,獨自會見李自成。李自成體諒公忠義之心,給十萬兩銀子要公代修東嶽廟。時正遇災荒之年,公卻把銀子發放濟賑百姓買糧救荒。李自成大怒,將攻屠登封縣。公獨自騎馬闖入李營並大喊:“罪責全歸我縣令,銀子是我拿去賑災的,與百姓無關。”本縣令願以命抵債可否?遂拔劍自刎而死。
李自成及部將撼動不小,即刻下跪環拜不止,發布命令禁止士兵殘害百姓,並立即退兵。登封縣民抱住廷誨公的屍首痛哭不止,為公造墳立碑,建祠祭祀。清乾隆帝,還頒制諡文,封公為“節愍”。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征大節於臨危,義傳授命;發幽光於潛德、典備尊名。風教攸關,念遺徽之未泯;闡揚式逮。斯真品之丕彰。爾故明河南登封縣知縣鄢廷誨,兵科給事中鄢正幾,矢志不渝、立身有素、際艱屯之運,力本難支;完精白之名,心堪共諒。朕軫懷義烈,扶植綱常、核事跡之流傳,允孚定論;舉彝章之軫恤,克協芳稱。象厥生平,謚為節愍。於戲!丹誠可揭,如傳殉國之苦衷;碧血長埋,宜示表微之公道。賁馨而具禮。慰重泉賚憾之留;標史冊以垂聲,作萬祀篤忠之勸。幽靈不泯,令聞為昭。”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十一月初八日。
正幾公(1602~1648年)
麟陽鄢氏九世祖,字德都,號皇州。永泰同安秋壠官田村人。自幼在名山院讀書、習武。公聰敏好學,廣交良師益友。明末清兵入關,明朝滅亡,公痛哭,誓死抗清復明。公赴榕覲見南明隆武帝,陳述抗清大計,敕封戶科司務;南明魯王授其為兵部給事中。公五次上陳,並與友人林師稷、錢希聲、林子墅等謀集勤王兵餘部和被譽為“南少林”的蕭連寺、名山院、大聖寺武僧及俗家弟子,並有很多老百姓起來回響,先後舉義永福(今永泰)、玉融(今福清市)。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南少林反清復明舉義”。終因兵力不足,無法取勝。清兵攻下永福,迫其投降,並以高官厚祿誘之,公不降,哭拜前皇及祖祠,禮別親友,破印焚敕,賦詩明志,殉義於官田家祠。詩云:“日月存天地,彝常照今古;愛發竟忘頭,存心我獨苦;
一死畢吾志,豈肯作降虜;上可見高皇,下不愧曾祖;精魂升雲霄,卑鬼不敢伍;不必死留名,山嶽為吾補。”公的二弟正熏公和四弟正薊公亦在舉義中獻出寶貴的生命;三弟正衡公於舉義失敗後被迫出家當了和尚。清乾隆帝為之感動,謚為“節愍”,清官府在忠義祠內設正幾靈位,邑人每年祭祀不止。
一棟公(1691~1795年)
麟陽鄢氏十二世祖,字道具,號成奄。後卞厝人,建遷新莊厝(大洋舊厝)。少時家貧,靠勤勞耕作漸富,重視子孫忠義教育,勸學上進。壽105歲,御賜“六品壽官”,旌獎粟帛4次,加獎“五代同堂”匾額,賜建牌坊紀念(坊址在今大洋鎮坊下街)。
際韶公(1740~1838年)
麟陽鄢氏十六世祖,字型虞,號舜民。二十歲才入學,苦讀十三經,後考取秀才(縣廩生),中年在省城開館執教,一邊努力研讀古籍。多與知名人士交往,文章出眾,當官者爭先延請公,招為熟師或慕友。榜眼何杰特別仰慕公,聘為西賓。屬福建省知名人士。
光椿公(1759~1827年)
麟陽鄢氏十四世祖,字子觀,號莊圃。洋尾寨人,建遷新寨。自幼苦讀,孝敬父母。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舉人(考其墓碑文系進士)。待職多年未逢缺,至晚年才授旨任縣令。時父母年邁,公再三婉言辭謝,得皇恩榮賜(進士),在家孝養雙親,被傳為佳話。
調元公(1774~1858年)
麟陽鄢氏十五世祖,字可貢,號梅峰。自幼沉溺於“名山院”讀書、習武。清嘉慶戊午年(1798)中副舉人,並一輩子如一日地鑽研學問,撰有《易解》、《大學衍義》、《十閩名勝箋》等著。至七十歲那年,吏部授他為福建泰寧縣學教諭官職,在職十幾年,業績突出,奉旨榮封六品頂戴加二級,記錄二次。
必興公(1787~1839年)
麟陽氏十五世祖,字為可,號聞亭,(大洋舊厝)人,建遷展鳳莊(旗桿厝)。自幼在名山院及名山書齋樓讀書、習武,系清代名人林則徐的同窗好友,林尊稱公為兄,文章詩詞十分得林則徐敬佩,每當公到來,林總是開三重門迎接。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中舉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考取大挑一等(相當於進士)任湖北興山代理知縣,後調任勛西縣令。生活艱苦樸素,廉政威明,敢於鎮壓奸邪,興利除弊。深得百姓愛戴。時有世襲守備狡猾奸詐,又有朝中靠山,百姓怨恨,前任縣令不敢觸犯。公到任之日,即因事抓其歸案,查明情況,堅決嚴辦。又獲知還有許多粗野強悍,巨奸魁盜等。公一一明察而斷。不僅百姓拍手叫好,亦甚為上司所器重。後因勞累過度,吐血而歿,當靈柩運出城時,祭奠哀悼的人沿途不絕。
金秋公(1819~卒時不詳)
麟陽鄢氏十八世祖,字祖體,麟陽人,自幼習武,若大從軍,作戰智勇,擢升軍官,在軍中頗有威望,並屢建戰功,上司器重,申報清吏部核議,授封五品官銜,終為保衛祖國疆土而獻生。
耀樞公(1873~1943年)
麟陽鄢氏十六世祖,又名燮昌,字型郁,號鐵香。城關鄢厝人。清光緒十八年(1902年)中舉人、任江西餘江縣令,兩次進京會試,都因文章推崇新政受排斥。後任廈門大學古漢文教授,與魯迅先生同事多年。民國三年(1914年)於麟陽鄢氏宗祠創辦永泰縣第一所國小,命名 “知幾學堂”,並親手撰聯一幅:“學倡雙溪功成一姓;草芳十步艾蓄三年。”後發展成縣立中心國小。晚年五修《麟陽鄢氏族譜》未及出版。
鳴濤公(1888~1997年)
麟陽鄢氏十八世祖,名培松,字秉鶴,號鳴濤,麟陽草坪厝人。畢業於黃浦軍官學校。早年赴廣州參加革命,北伐戰爭後任國民福建省主席方聲濤的秘書,維北坂埔鹽場場長等職。1940年調任國民中央文官考核委員會專員。1947年任國民黨總統府參政。1948年赴台灣後
從事實業事務。
禮匡公(1924~1985年)
麟陽鄢氏十九世祖,字慶正。允渾公長子。大洋大展村展鳳莊人。歷任大洋鄉土改幹部、中共大展大隊支部書記、中共永泰縣委一至三屆委員、大洋人民公社農技幹部,1955年被評為福建省農業勞動模範。小時候在麟陽知幾學堂就學二年,九歲始因父病失去勞力,學耕耘,負擔一家九口人的生活。曾為了保大展是閩侯地區先進紅旗大隊的名譽,誤過了農技幹部轉正的機遇,成為一輩子不脫產的農村幹部,堅守在最基層,最平凡的,最艱苦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貢獻來。公帶頭使用手扶拖拉機耕田;帶頭使用打穀機,並發明與打穀機組合配套的谷框,被大洋公社各大隊廣為套用;並帶頭引用塑膠薄膜育秧新技術,推廣良種,試種雙季稻獲得了成功,又帶頭搞雜優水稻制種及推廣雜優水稻良種均獲成功,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又帶頭搞農田基本建設等,有效地改變了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逐步提高了家鄉人民的生活水平。范風彌百里,全縣促高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共和國乙丑年(1985)十二月十四日戌時,患鼻咽癌醫治無效而卒,壽六十二歲。葬大
洋重陽侖孟趾公墓下,內坐癸兼醜,外向丁兼午。縣委組織部派員主持追悼會,來送葬的鄉親眾多,隊伍長達二里多路,真乃“丹心一顆照民眾,民眾永遠不忘懷;平凡崗位不平凡,勞模風範百里彌”。自今全縣各鄉村民眾仍十分懷念和讚頌公。
振濤公(1912~1990年)
麟陽鄢氏十二世祖,字守松,大洋大展洋尾寨人。公開身份是國民黨的保長,參加中共地下黨工作,解放前夕,將中共領導的福建閩中游擊司令部引遷洋尾寨,為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解放福建做出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