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殼(麝香殼)

麝香殼(麝香殼)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麝香殼,中藥名。為鹿科動物原麝MoschusmoschiferusLinnaeus.及同屬雄性動物的香囊的外層皮。分布於黑龍江、吉林、河北等地。具有通經入絡,解毒消腫之功效。用於癰疽,疔瘡,無名腫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麝香殼
  • 別稱:臭子殼、麝殼《四川中藥志》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偶蹄目
  • :鹿科
  • :麝屬
  • :原麝、同屬雄性動物
  • 分布區域:黑龍江、吉林、河北等地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香囊的外層皮。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入脾經。

功效

通經入絡,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癰疽,疔瘡,無名腫毒。

相關配伍

1、治疔瘡紅腫:麝香殼,蒼耳蟲,冰片。共為末調麻油塗。
2、治癰疽久爛:麝香殼、花蕊石、龍骨、蛤粉、冰片、銀硃。共為末塗。
3、治瘡癤硬痛:麝香殼、水莧菜、地膽、豬膽汁、赤芍、黃丹。共熬膏,貼患處。(1-3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60年)

用法用量

內服:入散劑,1.5-2.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入膏藥敷貼。

使用注意

氣血虛者禁服。

採集加工

捕捉後,將香腺囊對剖,取出麝香,剩下的外殼,乾燥後即成。

形態特性

原麝又名:獐、香子、山驢子、獐鹿。體長85cm左右,體重12kg左右。耳長直立,上部圓形,鼻端裸出無毛。雄性上犬齒髮達,露出唇外,向後彎曲成獠牙。雌性上犬齒小,不露出唇外。四肢細長,後肢比前肢長,所以臀部比背部高。主蹄狹長,側蹄長能及地面。尾短隱於臀毛內。雄性臍部與陰囊之間有麝腺,成囊狀,即香囊,外部略隆起,香囊外及中央有二小口,前為麝香囊口,後為尿道口。通體為棕黃褐色、黑褐色等,嘴、面頰灰褐色,兩頰有白毛形成的兩個白道直連頷下。耳背、耳尖棕褐色或黑褐色,耳內白色。從頸下兩則各有白毛延至腋下成兩條白色寬頻紋,頸背、體背有土黃色或肉桂黃色斑點,排成4-6縱行。腹面毛色較淡,多為黃白色或黃棕色。四肢內側呈淺棕灰色,外側深棕或棕褐色。尾淺棕色。

生長環境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河北等地。(原麝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已瀕危,禁止捕獵)

藥材性狀

本品多順剖成2瓣或4瓣,基部相連;厚3-5mm,起層,內表面有一層棕紅色薄膜,稱“油皮”,中層稱“銀皮”。質堅韌,有濃厚的麝香氣味。以身乾、個大、香氣濃者為佳。

現代套用

治療兒童智力不全症。

相關論述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通關利竅,消腫解毒。治療疔瘡腫痛,癰疽久爛及瘡癤硬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