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清江浦區轄鎮。位於區境南部,距淮安市區20千米。現轄1個居委會、6個行政村(宋潮、朱橋、胡莊、渠北、官莊5村現由寧連路辦事處管理)。
沿革
原屬黃碼鄉,1962年建鹽河公社,1983年改鹽河鄉。1996年,面積93.5平方千米,人口3.4萬人,轄鹽河、王元、謝碾、李園、大張、湖莊、管莊、渠北、楊廟、朱橋、洪跳、姚灣、宋潮、黃跳、甘露棚、西趙、張劉、支河、大李、新生20個行政村。
2001年8月9日,《清浦區政府關於鹽河鎮村級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浦政發[2001]68號):黃姚村與甘棚村合併,設立甘露村委會,村址設在原甘棚村村部;洪跳村與鹽河村合併,設立鹽河村委會,村址設在原洪跳村村部;新生村與渠北村合併,設立渠北村委會,村址設在原渠北村村部;張劉村與朱橋村合併,設立朱橋村委會,村址設在原朱橋村村部;大張村與宋潮村合併,設立宋潮村委會,村址設在原宋潮村村部;李元村與謝碾村合併,設立謝碾村委會,村址設在原謝碾村村部;大李村、西趙村與支河村合併,設立大李村委會,村址設在原支河村村部。
2003年,鹽河鎮轄楊廟、甘露、姚灣、官莊、鹽河、渠北、朱橋、宋潮、胡莊、大李、王元、謝碾12個行政村。轄區北至寧連高速公路,南至蘇北灌溉總渠,東至京杭大運河,西至清浦區和平鎮。2004年全鎮總人口3.9萬人。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20811102:~001 121鹽河居委會 ~200 220楊廟村 ~201 220甘露村 ~202 220姚灣村 ~209 220大李村 ~210 220王元村 ~211 220謝碾村
地理
鹽河鎮位於江蘇省淮安市區清江浦區南部,距市中心約6公里,東臨京杭大運河,南依蘇北灌溉總渠,西接寧連公路,北與淮安大學城和工業新區相連,宿淮鹽高速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面積人口
全鎮總面積32.83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11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全鎮總人口20544人(2017年)。
經濟發展
鹽河鎮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團結、創新、實幹、自強”的淮安精神,強力推進“農業富鎮,工業強鎮,三產興鎮,環境立鎮”四大發展戰略,把握機遇,求真務實,始終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創新思路,真抓實幹,實現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農業方面,新型農業發展迅猛。主導產業發展迅速、優勢凸顯。鹽河鎮建成無公害稻米生產基地1.5萬畝、無公害
蔬菜生產基地0.5萬畝,年規模養禽突破12萬隻,規劃近百畝的萬頭規模化生豬養殖場4個,建成了含宿淮鹽高速13公里
綠色長廊的農田林網。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各類農副產品加工企業7個。工業方面,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近年來,該鎮認真貫徹“工業強鎮”戰略,積極倡導全民創業,招商引資抓住淮安市區南擴契機,不失時機地打造12平方公里的鄉鎮工業集中區和農民創業園。已有40多家企業落戶園區,年可創利3200萬元。三產方面,創建創業平台,把鼓勵全民創業、發展三產經濟作為致富農民發展經濟的有效途徑,投資3000萬元,建起了占地3平方公里的淮安市王元淮揚美食中心村。到2007年末全鎮私營企業近368家,個體工商戶達3200戶,從業人員約13000人。
城鎮建設
在環境建設方面,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積極創建平安鹽河;本著“高起點、寬思路,遠眼光,建精品”的原則,規劃了全鎮農民集中居住點36處。甘露中心村、渠北中心村已被評為省、市康居示範村。集鎮規模不斷擴大,集鎮人口已達5000人;3000多戶建有新型衛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受益人口近3.4萬餘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100%;教育文化工作列清浦區前列;
計畫生育率達98.6%;建成了140多公里村組路網;溝、渠、路、橋、涵、閘等水利設施逐步配套,人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很大改善。2007年實現GDP2.8億,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財政收入達1430萬元。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比重已轉變為30:30:40。淮安市清浦區鹽河鎮是淮安最具發展潛力的城效“衛星”城鎮之一。
所轄村屯
楊廟村位於京杭大運河西岸,是一個資源、區位、交通明顯優勢的好村莊,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莊美麗、水泥路四通八達,樓房林立。全村社會面積3平方公里,共有440戶,1845口人,其中男1005人。現有生產組12個,4個黨小組36個黨員,2007年集體收入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6245元。楊廟村雖然是一個小村,但是地理位置特殊,人傑地靈,名不虛傳。有曾經從楊廟走出的國家對外建設部的總裁
王振東,有曾獲得中國烹飪大賽金獎的淮安籍選手劉紅標,現任淮安商業學校教導主任。在劉洪標的感染下,楊廟村廚師如雨後春筍一般,廚師行業已成為楊廟村村民就業致富的好門路。楊廟農戶家常菜譽滿兩淮。名不虛傳,讚不絕口。
一是該村充分利用大運河資源優勢;一是建立沙石交易碼頭兩處,日交易量達460噸,戶年收入30萬元;二是水上捕撈,全村漁船達40艘,捕撈人員達百餘人,年收入3萬餘元。二組水上運輸個體戶陳秀榮,從一個10噸位水泥船經過幾年的打拚,現在是擁有1000多噸噸位的大船,年收入均達到20多萬元。
二是該村利用緊靠楚州市區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三產服務業。在楚州區魚市場從事水產經營的有40%是楊廟人,楚州小魚市口市場,有80%人是楊廟人,占鄰了楚州小魚市口整個市場。僅水產經營年戶均純收入都達2萬元。其次針織手工業已成為楊廟民眾家庭收入主要收入之一。充分發揮了經紀人的作用,帶動全村民眾共同致富。四組張海來同志一家擁有二十多台電腦銹花機,年收入20多萬元,在他的帶動下,北五組向正亞同志利用閒置校舍把楚州老闆請進村來,辦起針織廠,員工20多人,不僅增加了村收入,而且致富了一方百姓,全村就針織加工,戶均年收入達3000元。
城鎮規劃
農村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小城鎮的建設地位日益顯著,成為新世紀現代化的重要戰略任務,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鹽河鎮鎮區總體規劃,在規劃設計過程中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及區域經濟發展綱要,要遵循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注重以人為本和可持續性發展戰略,著重考慮城區的近、遠期規劃發展,適當顧及其遠景發展戰略,規劃設計一個功能健全、用地布局合理、空間結構和諧、環境優美、生產與生活有序的城區。我的主要成果包括:現狀圖、總體規劃圖、近期建設圖、道路系統規劃圖、綠地景觀規劃圖、工程系統規劃圖。居住是城市四大主要功能之一,不僅要滿足人們的使用要求,更重要的是給人們提供具有高質量的生態自然環境的居住空間。我所做的天地新城居住小區規劃設計,考慮小區四周的環境,以環境舒適、生活便利及有利於屋業管理為原則,結合小區組團與組團間的溝通。從而能夠從該小區的設計中體現出當地人的風氣和氣節。主要成果包括:
總平面圖、道路景觀分析圖、功能分析圖及部分效果圖。
農業鄉鎮
鹽河鎮地處淮安市清浦區東南,南挨淮河入海水道,東臨京杭大運河,全鎮共12個行政村,2200個村民小組7997戶,總人口20544人(2017年),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自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平安江蘇創建安全地區”的號召以來,鹽河鎮黨委就把“建設平安鹽河、創建最安全地區”作為促進全鎮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殊環境資源來開發。從2003年-2006年連續4年被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授予“社會治安安全鄉鎮”稱號。全鎮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公眾安全感有了很大提高,2003年以前每年的刑事案件發案率有近70起,現在每年的刑事案件發案率只有30起左右。良好的治安環境,促進了鹽河鎮經濟建設的發展,鹽河鎮年人均收入從2003年的3700元,增長到2007年的6700元,
財政收入由2003年的300萬元,一路攀升至2007年的1050萬元。2005年國家重點工程,宿淮高速公路貫穿鹽河鎮,鹽河鎮拆遷40多戶,征地2000多畝,無一個民眾上訪;2006年,淮安市垃圾填埋廠到鹽河鎮落戶,征地600多畝,拆遷70多戶,無一名民眾阻工鬧事;2004年,鹽河鎮在
王元村開發工業園區至現在有30多個企業在內投資落戶,無一個投資者因投資環境不好而放棄,很多投資者都說:“我們就是奔著鹽河的環境好才來投資的。”
平安建設
一、擺正平安創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關係。沒有好的治安環境,鹽河鎮不可能得到全面發展。鹽河鎮及時調整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平安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任組長,由黨委書記親自抓;二是要明確創建目標,層層落實責任制,與12個行政村的書記和14個系列平安創建的成員單位的一把手簽訂社會治安承包責任狀。
二、擺正“兩個中心”和“一個中心”的關係。兩個中心,就是政法綜治中心和社會矛盾調處中心,一個中心就是經濟建設。這兩個中心匯集了全鎮七所八站的領導,聯合了政法綜治、司法信訪調解和
派出所等部門,替老百姓解了難為政府分了憂,為全鎮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擺正群防群治與六個重點防控的關係。群防群治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一項必要措施,儘管開展了群防群治,但還必須突出六個重點防控。一是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二是對刑釋解教人員進行幫教,三是對社區矯正對象的服刑改造,四是對流動人口的管理,五是對重點地段的防控,六是對重點部位防控。四、擺正投入和支出的關係。加大經費投入是該鎮建設平安鄉鎮的有力措施,2003年鎮拿出平安創建的專項經費預算只有6萬元,到2008年已達到35萬元,而根據實際需要,財政還實行追加預算,實行實支實報,為該鎮開展建設平安鄉鎮活動提供了經費保障,確保平安創建和法治鹽河建設正常開展。五、擺正長遠建設與眼前利益的關係。平安創建,任重而道遠。鹽河鎮各部門組織都制定了長效工作機制,還制定了書記鎮長接訪制,領導幹部“下”訪制,領導責任追究制,創建效果獎懲制。各行政村也成立了十位於一體的綜治辦,以及“六有六無”村創建組織,並建立了長效工作機制,從根本上使這項工作得以長期開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