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抗雜1號

鹽抗雜1號(原名新洋822、GKz32)系轉基因抗蟲、抗病雜交棉。1999—2001年經江蘇省抗蟲棉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和多點鑑定及示範,表現出較好的豐產性、早熟性、抗病蟲性及優質的特點。2004年12月農業部頒發了農業基因生物安全證書,2005年10月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並命名.

基本介紹

  • 別名:新洋822、GKz32
  • 分布區域:江蘇
  • 中文學名:鹽抗雜1號
  • 命名時間:2005年10月
主要特徵,產量表現,纖維品質,抗病蟲性,栽培技術,

主要特徵

該品種出苗較好,快而整齊,長勢強,早熟不早衰,生育期139天。株高100 cm左右,植株呈塔形,莖稈較粗、有彈性,葉片大小適中,葉色深,果枝層次清晰,通風透光好,有利於上、中、下三桃齊結。結鈴性強,成鈴率高,鈴卵圓形、較大,單鈴重6.04g。吐絮暢,花色潔白,有絲光,大樣衣分39.99%,小樣衣分40.02%,子指10.96 g,衣指7.20 g。早熟性能好,纖維品質優,高抗枯萎病,耐黃萎病,中抗棉鈴蟲。

產量表現

鹽抗雜1號於1997—1998年連續兩年參加本站品種比較試驗,子、皮棉產量分別較對照泗棉3號增產22.24%、12.84%。1998年在鹽城市品種比較試驗中,子、皮棉平均產量較對照泗棉3號分別增產19.82%、9.32%。1999—2000年參加江蘇省抗蟲棉區域試驗,平均每公頃子棉、皮棉分別為3490.9 kg、1393.5 kg,較對照泗棉3號增產11.98%,1.28%,均居參試材料第2位。2001年參加江蘇省抗蟲棉生產試驗,平均公頃子棉、皮棉分別為4545.5 kg、1788.5 kg,較對照泗棉3號增產20.40%,10.90%,均居第1位。

纖維品質

2000—2001年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HICC標準),兩年結果平均:纖維長度30.60 mm,整齊度49.81%,比強度23.00 cN·tex-1,麥克隆值4.83,環縷紗強142.00,氣紗品質1884。鹽抗雜1號所有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對照品種泗棉3號。

抗病蟲性

1999—2000年經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枯萎病圃鑑定,兩年兩地結果平均,枯萎病病指3.11,屬高抗枯萎病類型。在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黃萎病圃中,病指31.84,屬耐病類型。1999—2000年經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通過室內與田間抗蟲性鑑定,在對照泗棉3號對棉鈴蟲基本不具備抗性的情況下,鹽抗雜1號具有中抗程度的綜合抗性水平。

栽培技術

1適期播種,培育壯苗。育苗移栽宜掌握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8℃,一般在3月底到清明前後搶晴播種。每缽1粒健子。有條件的可採用雙膜育苗,注意苗床溫濕度調節,促進早出苗。齊苗後保溫降濕防病苗,出真葉後控溫調濕育大苗,移栽前揭膜通風煉壯苗。
2適期移栽,合理密植。套栽棉田一般在5月10一20日,當5 cm地溫穩定通過18℃,葉齡3葉1心以上時開始移栽,接茬棉隨收前茬隨栽。一熟棉、麥套棉及中等肥力田、油菜茬及上等肥力田、施肥水平較高的地區,移栽密度每公頃2.7萬株;麥後棉、麥套棉及中等肥力田、中等用肥地區,每公頃3.0萬~3.3萬株。
3合理施肥,加強管理。該品種結鈴性強,成鈴率高,霜前花比例大。因此必須施足基肥,套栽棉於整地時開溝深施或翻挖時施於棉行中,以有機肥為主,配施氮磷鉀化肥,氮素用量占總用量的30%左右。花鈴肥應採取早施、重施的原則,一般氮素用量占總用量的60%左右。每公頃皮棉1500 kg以上的田塊,初花期(7月上旬)施第一次花鈴肥,公頃尿素375 kg;盛花期(7月下旬)施第二次花鈴肥,尿素150 kg;少數田塊在8月上旬酌情施長桃肥,尿素75~150kg。施肥方式以穴施或溝施為主,採用撒施的需適當增加用量。施肥時需注意磷、鉀肥的配合,尤其缺鉀的田塊鉀肥的配比需適量加大,以保證植株營養均衡,促進棉花生長發育。8月上旬打頂。棉田管理方面特別要注意葉枝的利用,一般每株可留葉枝1~2個。
4化學調控。現蕾至打頂前,可採用少量多次輕控的方法結合田間病蟲防治進行化學調控,塑造理想株型。打項後5天左右重控1次,公頃用縮節胺45~60 g。全生育期每公頃用縮節胺120 g。
5蟲害防治。該品種抗棉鈴蟲,棉田一、二代棉鈴蟲一般不用防治,三、四代棉鈴蟲可酌情防治,其它害蟲如棉蚜、棉紅蜘蛛、棉盲蝽應及時防治。以減輕害蟲危害,降低損失,提高植棉效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