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文化館藝術團作為一個業餘文藝團隊,能常年為老百姓帶來歡樂,活動開展頻繁而且開展得有聲有色,在這全國都是罕見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城文化館藝術團
- 成立時間:1984年
- 類別:公益性文化事業
- 地址:鹽城
鹽城文化館藝術團歷史,藝術團發展,藝術團榮譽,
鹽城文化館藝術團歷史
鹽城文化館藝術團成立於1984年,迄今已有20年的輝煌歷程。20年來,藝術團始終本著“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方向,積極依靠十多人的精幹力量,常年活躍在基層,堅持為基層民眾演出,受到普遍歡迎;藝術團每年演出超過60場,其總結的“以小見大,以小勝多,以部門養基層,以有償養無償”經驗形成一大特色,廣為社會關注。
藝術團發展
20多年來,該團以廣大的農村基層為舞台,不因自身的業餘團隊而放鬆,相反是以更嚴格和更自覺的藝術標準和職業道德要求自己。團員們先後獲得各類全國大獎賽的獎項40多個,倪明同志被中國曲協授予“德藝雙馨”會員稱號,徐志玉同志還被省委宣傳部授予“農民文藝之星”稱號。在鹽阜農村,農民們親切地稱藝術團為“鹽城的心連心”。一個只有十來人的業餘文藝團體,為什麼能夠取得這么好的成績?答案就是:在這個團隊中,無論是老演員,還是年輕演員,無論是台上,還是台下,藝術團的每一位同志都能用真心、真情、真意去做好每一場演出。
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文化館首先要認真履行其社會職能,擔負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堅持用文明、健康、高尚的文化去占領農村文化陣地。然而,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堅持公益性面臨著一定困難,況且送戲下鄉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面對這一狀況,鹽城文化館藝術團採取了以有償養無償、以部門養基層的做法,贏得兩個效益的共同發展。在運作過程中,他們十分注意有償與無償的關係,無償是由文化館的性質和職能所決定的,而有償則是對文化經費不足的補充,兩者既對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不管是有償的還是無償的,藝術團始終以服務為目的,實實在在地搞好每一次演出,團員們都是用全部的心思投入到排練和演出中,這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和邀請。他們也通過各種途徑,積極尋找宣傳視點,並抓住各種宣傳契機,提前編排節目,事先請有關領導審看。該團由於工作紮實,所演節目主題鮮明、形式多樣、表演生動、寓教於樂,得到了有關部門和單位的支持,有的還主動為他們安排演出場次,和他們一道下鄉,為他們提供服務。多年來,藝術團在與國稅、國土、水利、環保、農林等部門、單位的加強合作中,所產生的社會效能和宣傳效能使合作單位都感到十分滿意。在紮實做好有償演出的同時,藝術團更注重無償演出活動的開展。每年該團都要赴基層演出60多場,從2000年起,他們在總結以前送戲下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又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規劃和方案,不再局限於送戲到鄉村、農戶、工廠、軍營等地,尤其是一些偏僻的地方,儘可能地滿足廣大農民民眾的精神生活需求。2003年,該團開展的各類送戲下鄉活動達70多場次,其間還配合其他行政部門為民眾送科技、送衛生、送電影等等。在全年70餘場活動中,無償演出50多場,有償演出近20場,有力地推動了兩個效益的提高。
鹽城文化館藝術團20年來深受廣大民眾歡迎的關鍵就在於把真情實感融入了工作當中。團員們對到基層演出的每一個節目,都傾注了自身的心血。98年的“歡樂到農家”演出,在鹽都鄉村持續了一個多月,演出過程中,獨角戲演員單樹突然生病,為了保證演出效果,他仍然堅持上台,並且把當天採訪到的一些事例即興地穿插在表演的節目當中,演出獲得了成功。還有一次,燈光師朱成杭為了保證藝術團的正常演出。一個人肩挑手提著設備,步行3個多小時,走了20多里路,從市區趕到亭湖區的南洋鎮,獨自把舞台裝置了起來。這樣的事例的藝術團還很多。團員們對待工作全情投入,同樣對待每一個觀眾,也有著一股貼心的情意。98年的一次“歡樂到農家”演出,那天天公不作美,頃刻間下起了飄潑大雨,但老百姓沒有一個離開的,他們打著雨傘,穿著雨披,堅持要把演出看完。更為令人感動的是,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大媽,看到相聲演員夏文蘭冒雨演唱,於心不忍,特意替她打著傘,一直等到節目結束,這幅“雨中情”照片至今還被藝術團珍藏著,同時被多家新聞報刊登載。“我們今天接待的演出團,平易近人,節目也演得非常好,真希望他們能常來。”這是一位農民老大哥在看完藝術團20年的送戲下鄉活動的真情流露。不管多苦多累,也不管看演出的觀眾有多少,只要民眾需要,他們隨時都可以獻上一台精彩的文藝節目。有一次,在鹽都潘黃鎮演出時,該鎮敬老院的老人們也想看演出,考慮到老人行動不便,藝術團就當即決定趕到敬老院演出,並根據老人們的喜好,調整了節目。藝術團用自己的真情真意對待每一場演出、每一位觀眾,也就自然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歡迎。因此,藝術團每到一地都要受到當地民眾熱烈歡迎,那高高懸掛的橫幅,到處張貼的標語,無不浸透著民眾的一片熱情,甚至在一些演出場地,民眾們聽說藝術團到他們那兒演出,早早的就來到了村裡的曬場上等候了,並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迎接演出隊伍的到來。
鹽城文化館藝術團20年來深受廣大民眾歡迎的關鍵就在於把真情實感融入了工作當中。團員們對到基層演出的每一個節目,都傾注了自身的心血。98年的“歡樂到農家”演出,在鹽都鄉村持續了一個多月,演出過程中,獨角戲演員單樹突然生病,為了保證演出效果,他仍然堅持上台,並且把當天採訪到的一些事例即興地穿插在表演的節目當中,演出獲得了成功。還有一次,燈光師朱成杭為了保證藝術團的正常演出。一個人肩挑手提著設備,步行3個多小時,走了20多里路,從市區趕到亭湖區的南洋鎮,獨自把舞台裝置了起來。這樣的事例的藝術團還很多。團員們對待工作全情投入,同樣對待每一個觀眾,也有著一股貼心的情意。98年的一次“歡樂到農家”演出,那天天公不作美,頃刻間下起了飄潑大雨,但老百姓沒有一個離開的,他們打著雨傘,穿著雨披,堅持要把演出看完。更為令人感動的是,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大媽,看到相聲演員夏文蘭冒雨演唱,於心不忍,特意替她打著傘,一直等到節目結束,這幅“雨中情”照片至今還被藝術團珍藏著,同時被多家新聞報刊登載。“我們今天接待的演出團,平易近人,節目也演得非常好,真希望他們能常來。”這是一位農民老大哥在看完藝術團20年的送戲下鄉活動的真情流露。不管多苦多累,也不管看演出的觀眾有多少,只要民眾需要,他們隨時都可以獻上一台精彩的文藝節目。有一次,在鹽都潘黃鎮演出時,該鎮敬老院的老人們也想看演出,考慮到老人行動不便,藝術團就當即決定趕到敬老院演出,並根據老人們的喜好,調整了節目。藝術團用自己的真情真意對待每一場演出、每一位觀眾,也就自然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歡迎。因此,藝術團每到一地都要受到當地民眾熱烈歡迎,那高高懸掛的橫幅,到處張貼的標語,無不浸透著民眾的一片熱情,甚至在一些演出場地,民眾們聽說藝術團到他們那兒演出,早早的就來到了村裡的曬場上等候了,並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迎接演出隊伍的到來。
藝術團榮譽
20年來,鹽城文化館藝術團之所以把送戲到基層搞得紅紅火火,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抓住了服務社會、服務經濟建設和政治中心這個切入口,贏得了效益。諸多新聞媒體多次對此進行宣傳報導。同時,在這項活動中,該團還堅持出作品、出人才。二十年來,他們的每一場演出、每一個節目,都是精益求精,精心編排,不僅為老百姓所喜愛,而且走向了更高層次。小品、曲藝、舞蹈、歌曲等多次在全國、省、市活動中獲獎,其中小品《文明人》、《邪病歪治》、《夢裡杏花天》、《相逢那個雪天》等先後獲得中國曹禺戲劇獎一、二等獎;曲藝《永遠是朋友》(相聲)、《悄悄話》(相聲)、《離不離》(相聲)、《張鐵頭》(快板)等分別獲得全國曲藝賽事一、二、三等獎,《多彩的水鄉》還獲得中國文化部金獎。在此基礎上,該團始終把人才放在首要位置,許多隊員都是從過去的默默無聞到如今的功成名就的,倪明、夏文蘭一直堅持相聲藝術,已成為我市乃至我省著名笑星,他倆合說的相聲多次在國家及許多省市電視台欄目中亮相,徐志玉作為一名農民作者,經過不斷努力,如今已有很多作品在全國獲得大獎。
打出品牌,創造影響,利用自身優勢用最好的節目去豐富廣大人民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是鹽城文化館的一貫追求,他們將把這一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打出品牌,創造影響,利用自身優勢用最好的節目去豐富廣大人民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是鹽城文化館的一貫追求,他們將把這一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