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市下屬職能部門,負責貫徹執行國家、省和鹹陽市有關工業、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擬訂全市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和全市國有企業資產管理的規範性檔案和辦法,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擬訂並組織實施全市工業化的發展規劃、計畫,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最佳化升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鹹陽市興平市工業發展局
- 地點:鹹陽市興平市
- 性質:政府機構
- 下設機構:辦公室
機構名稱,職能,
機構名稱
鹹陽市興平市工業發展局
職能
二、制定並組織實施全市工業行業規劃、年度計畫,提出最佳化產業布局、結構的政策建議;組織實施國家、省和鹹陽市有關工業行業技術規範和標準,指導全市工業行業質量管理工作;負責室內裝飾業的行業管理;做好所監管市屬國有企業的信訪穩定工作。
三、監測分析全市工業運行態勢,統計並發布相關信息,進行預測預警和信息引導;協調解決行業發展中的有關問題並提出有關政策建議;負責工業應急管理和產業安全工作;協調解決工業經濟運行中生產要素的保障工作。
四、負責提出全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方向(含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負責提出市級財政性建議資金安排意見;按市政府規定許可權審批、核准規劃內和年度計畫規模內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負責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市屬國有企業工資分配管理工作,擬訂企業負責人收入分配管理辦法並監督指導監管部門組織實施。
五、貫徹落實國家、省和鹹陽市有關行業規劃政策和標準,指導行業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以先進實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形成產業集群。
六、推進全市工業體制改革和管理創新,提高行業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指導市屬國有企業和相關行業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參與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調查和處理。
七、負責對各種經濟成份的工業企業實施巨觀管理和指導,規範企業行為規則;指導企業直接融資工作;負責所監管國有企業管理和全市減輕企業負擔工作。
八、負責工業經濟技術協作工作,組織開展市域外工業經濟技術協作活動;負責協調支持中省鹹駐興企業的發展。
九、根據市政府授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等法律對市屬國有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負責督促檢查所監管企業貫徹落實國家安全生產方針政策及有關法律法規、標準等工作。
十、指導推進市屬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研究制定國有企業體制改革方案,監督指導監管部門組織實施;推進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指導全市國有企業股份制改制和公司上市的推薦工作。
十一、通過法定程式對所監管企業負責人進行任免、考核,並根據其經營業績進行獎懲,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選人、用人機制,完善經營者激勵和約束制度。
十二、按照有關規定,代表市政府向所監管企業派出監事會,負責監事會的日常管理工作;負責組織所監管企業上繳國有資本收益。
十三、依據國家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推進政務信息公開,建立健全機關政務信息公開工作制度,面向社會公開有關政務信息。
十四、承辦市委、市政府及上級業務部門交辦的其他事項。
興平人傑地靈,物阜民豐,總面積507平方公里,總人口58萬人。古時,這裡曾是周、秦、漢、唐四個王朝的京畿之地,今天,這裡處於西安鹹陽國際化大都市圈,是陝西省3個縣級市之一,稱得上人文之都、工業重鎮、食品基地、旅遊勝地。
興平是人文之都,歷史上曾因興平軍討伐“安史之亂”有功,始稱興平縣。也是因為這裡英傑輩出,文臣武將,光耀史冊,西漢雲中太守魏尚、飛將軍李廣、東漢戰將馬援、經學家馬融、史學家班昭、三國戰將馬超、西晉十六國時織回文璇璣圖的女詩人蘇若蘭等歷史名人就出生在這裡,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興平是工業重鎮,是國家“一五”、“三五”期間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之一,境內有115廠、408廠、興化集團等中省大型企業、科研院所19家,形成了裝備製造、化工、食品加工三大支柱產業,工業基礎十分雄厚。
興平是食品基地,素有“關中白菜心”、“平原米糧倉”和“辣蒜之鄉”的美稱,是全國大型商品糧基地市(縣)、全國生豬調出大市(縣)、陝西省畜牧十強市(縣),先後有新加坡豐益國際、中糧集團等世界500強和台灣康師傅集團、魯洲集團等國內知名食品加工企業入駐發展。
興平是旅遊勝地,境內文物古蹟210處6548件,國寶文物14件。城東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長眠之地——茂陵,是西漢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陵園。城西有中國四大美女唐楊貴妃墓,並以其“青冢留香、詩碑放彩”享譽海內外。
近年來,鹹陽市委、市政府把興平作為全市的重要增長極來打造,啟動實施了主城區西擴戰略和鹹興工業走廊建設,著力推進鹹興一體化發展。我們搶抓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圍繞創建陝西十強縣(市)的目標,立足工業基礎雄厚、縣級市城市品牌和地處西安(鹹陽)國際化大都市圈區位的三大優勢,著力做好工業規模擴張、城鄉統籌發展、生態環境建設、構建和諧興平四篇文章,全市經濟發展實現新的跨越。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25億元,增長15%;規模工業產值完成176億元,增長28%;財政總收入完成7億元,增長25%;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1億元,增長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5萬元,增長18%;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7273元,增長26%,在2011年全省縣域經濟考核中排名第12位。